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1972,一本連環畫的傳奇

2016-03-04 10:38:44申志遠
小說林 2016年2期
關鍵詞:創作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一本由哈爾濱人創作的小人書轟動了中國美術界。

這就是根據李心田同名長篇小說,由王佩家撰文改編,王純信、楊沙繪畫的連環畫《閃閃的紅星》,1973年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連續印刷兩版,總印數達一百一十七萬冊。以下這組數字,說明了連環畫《閃閃的紅星》的影響:1974年入選《中國連環畫展覽》,同年被北京外文出版社以32開本十一種文字的單行本出版,向全世界發行;《人民畫報》(《中國畫報》)從1974年4月至11月,彩色印刷共連載八期。這是《人民畫報》自創刊以來唯一一次連環畫長篇連載。外文發行的《人民中國》(日文版)《北方少年》《連環畫報》等幾十家刊物分別連載,新華社當時曾發小人書出版消息,阿爾巴尼亞畫報也刊載了該作品并出版單行本。此后,我國的江西、天津、陜西等出版社分別出版了七個版本的連環畫《閃閃的紅星》,影響力都沒有超越哈爾濱人繪畫的這本。《閃閃的紅星》的巨大成功給哈爾濱帶來了極高的榮譽,由此迎來了哈爾濱連環畫歷史上的一個藝術巔峰。

1982年,北京舉辦了第二屆建國以來優秀連環畫作品評獎,《閃閃的紅星》再次榮獲全國連環畫創作二等獎。筆者研究連環畫《閃閃的紅星》多年,圍繞這本小人書誕生的前前后后,有著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

李心田創作《戰斗的童年》

劫后余生小說走紅全國

連環畫《閃閃的紅星》選圖

李心田是江蘇睢寧人,1950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畢業于華東軍政大學,曾任濟南軍區前衛話劇團副團長兼創作室主任。1961年,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小說《兩個小八路》,編輯李小文約他再給孩子們寫一本書,他工作之余開始構思一部表現紅軍后代的小說。他在部隊速成中學當教員,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的兒子許光,政治部主任鮑先志的兒子鮑聲蘇,都曾跟他學習文化課。許光、鮑聲蘇都是長征前留在家鄉,全國解放后找到父親的。李心田還記得江西根據地流傳的一個故事:一個紅軍的兒子,父親長征出發時,他只有三歲,六歲時,母親被白匪殺害了。母親被害前,曾交給他一頂紅軍的軍帽,帽子上有他父親的名字。解放后,紅軍的兒子拿著這頂軍帽輾轉找到了父親。正是這些革命后代特有的經歷,促使他構思了“紅星閃閃”的符號感和象征意味。素材還有,抗戰時膠東有個十七歲入黨的女青年,入黨的第二天被捕,被敵人活活地燒死了……在一本雜志上看到毛主席的三個孩子,長征時丟在白區,在上海成為流浪兒,組織上后來只找回了兩個,有一個丟失了……這情節天天在腦子里轉,他激情滿懷,于是,紅軍后代“潘冬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長篇小說《戰斗的童年》(《閃閃的紅星》前身)寫了兩年多,1964年完成定稿,寄給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66年“文革”開始,由于小說突出了人性和人情,迫于政治形勢,李心田連寫兩封信,從少兒社把書稿要回,按組織要求上交了書稿,交上的書稿被當眾一把火燒了。李心田考慮,畢竟是自己寫了三年的心血之作,偷偷留下了謄清稿。一個閃念,挽救了這部優秀的小說,試想,那樣一個瘋狂年代,如果沒留底稿,也許就不會有這本書了。

小說寫的是:1931年紅軍解放柳溪鄉時,從土豪胡漢三的皮鞭下解救了剛滿七歲的“我”潘冬子。冬子的父親為保衛勝利果實,殺敵負傷。在做手術時,他主動把麻藥讓給階級弟兄。這些都深深地教育了“我”如何愛同志和恨敵人。1934年秋,由于“左”傾路線的錯誤,主力紅軍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出發前,父親給“我”一枚閃閃的紅星,柳溪鄉又處于白色恐怖之中。 遵義會議召開的喜訊,使“我”和母親受到極大的鼓舞。之后,“我”親眼看到母親為掩護鄉親們撤離而從容就義,使“我”變得更加堅強了。在黨和革命前輩的撫育下,“我”逐漸成長。一次戰斗中,“我”用柴刀砍斷竹索和宋大爹一起掀掉橋板,切斷敵人退路,迫使“靖衛團”偽軍向游擊隊投降;在為山上的游擊隊籌鹽時,又巧妙地躲過了敵人的搜查;“我”利用在米店當伙計的機會送出情報,搞沉敵人的糧船,破壞了胡漢三的搜山計劃,最后,“我”用計刀劈胡漢三,有力地配合了游擊隊攻打姚灣鎮的軍事行動。 1938年,江南的紅軍游擊隊奉黨中央命令,準備開赴抗日前線。“我”的父親前來迎接游擊隊員們。“我”帶上那顆保存了多年的紅星,參加了紅軍,去見父親……

197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謝永旺到濟南約稿,李心田把劫后余生的《戰斗的童年》書稿請他看。謝永旺認為可用。經人民文學出版社班子集體研究后,拿不準政治方向,又請了社外的權威人士看,經過長時間的一番爭議,當時在社里主持工作的王致遠拍板,立刻出版。編輯謝永旺感到《戰斗的童年》的書名太平,要作者改個名字。李心田苦想了兩天,定名為《閃閃的紅星》。1972年5月,書終于出版了。報紙上發表了原北京市教育局長、兒童文學作家韓作黎的評論,稱《閃閃的紅星》是對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文革”后期那年月出一本書多么不容易啊,除了樣板戲就是那么幾部看膩了的小說。立刻全國有十八家出版社來人民文學出版社要小說的印書紙型加印,小說馬上又被譯成英、日、法、越等文字向國外發行。 接著,中央廣播電臺在《小說連續廣播》節目播出了小說。

連環畫誕生于哈爾濱

王純信、楊沙受命聯袂

《閃閃的紅星》一下子走紅全國,家喻戶曉。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將《閃閃的紅星》定為連環畫選題,經過討論,決定邀請當時哈爾濱電表儀器廠任宣傳部干事的王佩家擔任文字改編工作。王佩家熱愛藝術,當時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大量的小說詩歌散文等作品,又是工人作家,政治上有保證,符合時代的選擇。王佩家欣然接受了任務,只用了幾天時間,就拿出了長達一百一十五頁的連環畫文學腳本。繪畫創作任務落到了王純信和楊沙身上,當年王純信在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文化教育局創評辦任創作員,楊沙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美術編輯,連環畫《閃閃的紅星》的創作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楊沙別名里陽,1939年出生于吉林榆樹縣新力鄉拉拉屯村,1961年考入哈爾濱藝術學院油畫專業,在導師徐介城、張欽若的影響下開始學習連環畫及插圖創作,1965年哈爾濱藝術學院畢業后分配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任美術編輯。以熟練細膩的連環畫和簡約生動的速寫為國內畫壇關注。

王純信,1935年出生于山東省龍口市四甲王家村。在兆麟小學五年級讀書時,把同班一個同學拾金不昧送手表的的故事畫成連環畫發表在《少年兒童報》上。 1953年,正式開始業余連環畫創作。第一本連環畫作品《禿尾巴老李》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得了三百五十塊錢稿費,寄給關里家的爺爺治病,成為王純信早期連環畫創作的一個傳奇。同一年在遼寧畫報社出版了他的另一冊連環畫作品《太尊星》。他創作的連環畫《祖傳秘方》在1963年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中獲得繪畫三等獎。

連環畫《閃閃的紅星》封面

1972年11月,楊沙、王純信懷揣著王佩家改編的腳本和李心田的小說原著上路了。從安徽到江西的農村一路采風,還按照小說的內容,專程趕赴江西弋陽搜集素材。他們跋山涉水、不畏艱辛,畫了十幾本的速寫,拍了上百幅照片,以備創作所用。

1972年,“文革”還沒有結束,階級斗爭仍然是主旋律。當地老百姓看到兩個北方人到處亂跑,畫畫拍照,以為是臺灣特務,向當地政府舉報,倆人被“請”到了武裝部。看過介紹信和證件,尤其是看到他倆拿出來的小說原著,當地的同志十分感動,懇切地說,在江西買不到原著,能否將原著送給他們。王存信、楊沙早已熟讀小說,每個場景早已轉化為畫面,都快背下來了,立刻將原著送給他們。一聊,江西戈陽武裝部領導的愛人是南下干部,與當年的黑龍江美術館館長羅慶宵是朋友,于是大開綠燈,熱情招待,采風工作由此十分順利。不僅熱情招待,還提供了許多紅軍烈士家屬的線索,協助采訪了健在的老紅軍和游擊隊員,參謁了當地的紅軍烈士陵園和紅軍紀念館,與當地農民一同吃紅米飯南瓜湯番薯絲。朝夕相處中,得到了許多原本沒有考慮過的素材,捕捉到了直觀的風土人情,繪制出各種各樣造型生動的人物速寫。聽到江西老俵擺龍門講述革命先烈鮮活的斗爭故事,現場畫了帶有當地特色的藤椅、爐膛、建筑、圍墻、大門和山川風貌。大量的創作素材畫滿了二十多本人物和景物的速寫,生動而準確地創作和表現了當年江西紅色老區的革命斗爭環境。

采風歸來,兩人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閃閃的紅星》的創作之中。王純信一家五口人住在十幾平方米的小屋里,進屋就是一張床,王純信是在他家的一張小飯桌上一筆一畫畫的“閃閃紅星”。兩個多月中,他們倆夜以繼日地工作,不斷地相互統一人物的造型。王純信和楊沙畫了江西山鄉特有的“取暖木凳”“長火煙袋”“竹筏”等風物民俗。只是潘冬子的形象一直遲遲落實不下來, 一天,王純信在楊沙森林街的家中偶然看到了楊沙的兒子楊曉陽,頓感其形象蠻有特點:這孩子當時七歲,鼓幫幫的大頭,臉兒圓圓的,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虎氣而又稚嫩,年齡也符合腳本要求,便用楊沙的兒子作了童年潘冬子的模特,成長的潘冬子的形象則參考了王純信的兒子——王繪、王聰的外貌定稿的。這倆孩子小的十歲,大的十四歲,年齡上特別符合小說的要求,就這樣成了潘冬子的生活依據人物。另外,冬子媽、宋大爹、胡漢三等也都有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做模特。楊沙住在道里森林街的一條小巷的小樓里,出門就是單位黑龍江出版社,他畫冬子媽入黨的場面,找了著名版畫家晁楣的夫人陳玉良做模特,陳玉良是楊沙的同事,是出版社的資料員,楊沙讓陳玉良手握拳,擺了宣誓的姿勢,畫了多張的速寫。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及表現手法上采用線條加色塊的美術效果,直至今天依然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也難怪成為后來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故事影片《閃閃的紅星》美術設計的參考資料。此情況筆者在1995年采訪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團長、原影片《閃閃的紅星》潘冬子的扮演者祝新運時得到證實。

祝新運說:連環畫《閃閃的紅星》出版早于彩色故事片的拍攝。《閃閃的紅星》拍攝于1973年9月下旬,1974年在江西外景地完成,1974年底全國發行上映。電影在連環畫《閃閃的紅星》的一些場面上有許多借鑒之處。如小人書中表現冬子媽入黨,吳大叔和冬子媽交談,冬子媽入黨宣誓的畫面構圖人物銜接幾乎與電影鏡頭一模一樣,證明了電影導演和電影美術參考了小人書。

兩個多月時間過去, 《閃閃的紅星》連環畫最后成書,人物造型的互相參考統稿,書中的煙袋、建筑、火盆等細節描繪有著濃郁的南方特色。用筆簡潔流暢,筆墨凝練靈動,刻畫細致真切,意蘊深遠雋永。構圖主要以線描為主,用線造型,風格鮮明。整本書共一百二十幅。前六十幅為楊沙創作,而其中的第52、53、54幅和后六十幅為王純信創作,于1973年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一上書店柜臺,立刻搶售一空,出版社立刻加印,送貨的卡車后半夜就等在印刷廠,成品一出來,旋即發往外地。

今天看來,《閃閃的紅星》震動中國美術界的原因是:一、《閃閃的紅星》突破以往創作風格,利用墨線的疏密處理和局部的墨塊設置變化,展現畫面的物象質量和節奏感。正是這種變化多樣而又和諧統一的連環畫表現形式,確立了連環畫的獨特藝術風貌,在“文革”的“三突出”的創作模式中有新的探索和嘗試。二、人情化人性化地處理紅色革命題材,少年潘冬子,母親入黨,找紅軍等畫面和造型采取電影蒙太奇敘事手段,繪畫和構圖突出人性因素,這在當時是很前衛很新銳的表現手法,而且,當時這部電影還正在拍攝之中。據扮演潘冬子的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祝新運回憶,在江西拍電影時,他和椿伢子的扮演者劉繼忠每天看的就是這本小人書。三兩個擅長北方題材的哈爾濱人熟練駕馭了南方題材,甚至后來故事發生地江西出版的同名連環畫對江西的繪畫構圖表現都沒有哈爾濱人畫得生動傳神。 王純信說:只是我們的眼睛缺少發現,我們看南方的山水,新鮮,有質感,所以畫出來。當地的人熟視無睹,所以才會有新意。

阿爾巴尼亞寄來美元稿費

經典畫作四十年魅力依然

王純信、楊沙兩人沒有辜負領導的期望,創作了一冊優秀的連環畫作品,僅1973年1印及2印的發行量就累計達到了117萬冊。第二年入選了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連環畫展》,北京外文出版社還以32開本譯成11種文字發行了國際版,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人民畫報》進行了創刊以來唯一的一次全篇連載,導致1974年4月-11月的連續八期畫報脫銷,日文版《人民中國》和剛剛復刊的《連環畫報》也分別連載。

據1974年的《人民日報》消息報道: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出版的《新阿爾巴尼亞畫報》刊登了全部連環畫《閃閃的紅星》 ,并正式出版了阿爾巴尼亞文的連環畫單行本。遺憾的是,王佩家、王純信和楊沙也都只是通過《人民日報》才了解到這件事,至今他們也沒見過阿爾巴尼亞文的連環畫單行本。

阿爾巴尼亞畫報刊載了《閃閃的紅星》后,阿爾巴尼亞文化部還是很注重版權意識的,他們通過外交部給我國郵寄來一筆一百五十美元的稿費給作者,但是“文革”期間國家不允許給作者個人稿費,組織上商量完了,通知王純信、楊沙和王佩家,一百五十美元退回阿爾巴尼亞。

連環畫《閃閃的紅星》繪畫作者王純信和楊沙

王純信、楊沙和王佩家得到的稿酬是外文出版社翻譯發行的十一種文字的單行本每位作者兩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發行的單行本每位作者二十冊。

阿爾巴尼亞文化部通過外交部給他們郵來的一百五十美元的稿酬,這個稿費單子他們三人都看到了,但是沒有給他們個人,當時也沒有什么復印技術,也就沒有留下什么佐證。他們聽說,為了處理此稿酬,領導們多次討論爭論,一致認為按當時國家的規定是不給作者發稿酬的,且對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國家更不應該計較報酬,更不能滋長他們個人的成名成家思想,組織和領導對這筆稿酬的最后處理決定是全部退回。對于作者,只是在事后得到了組織和領導口頭通知的關于稿酬的處理決定及執行的結果,甚至有一位老領導說,已經對你們夠意思了,還讓你們署名了,按上海的經驗是應該落上“連環畫《閃閃的紅星》創作組”,因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連環畫八個樣板戲《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奇襲白虎團》《沙家浜》《海港》《智取威虎山》《龍江頌》,還有《艷陽天》《列寧在十月》《魯迅在廣州》《地道戰》《虹南作戰史》等都被這樣以“創作組”署名,連環畫大家賀友直、顧炳鑫、羅盤、陳逸飛等都不讓署名,你們還是感謝領導,偷著樂吧!

連環畫的作用有時真的令人難以想象,許多文字作品由于連環畫的載體可以不受其內容及歷史的局限得以流傳。如劉繼卣的《雞毛信》、賀友直的《山鄉巨變》就是一種文化典范,《鐵道游擊隊》等也不例外,而《閃閃的紅星》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吧,在時隔三十多年后,東北連環畫收藏組織與黑龍江美術出版社聯手又多次將王純信、楊沙繪畫、王佩家編文的連環畫《閃閃的紅星》再版發行,依舊受到讀者的追捧。

在中國,提起連環畫,北京、上海的歷史及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作為一名哈爾濱人,筆者一直認為黑龍江的連環畫創作在特定歷史時期也很興盛,比如在哈爾濱升起的這顆《閃閃的紅星》,由于它在綜合創作上的成功,在美術出版界得到了廣泛好評,于1981年全國第二屆連環畫創作評獎中不負眾望地又榮獲了繪畫創作二等獎。

繪者及文字撰稿之后來

懷戀紅星升起的歲月

王純信后來正式調入中國美術家協會黑龍江分會管轄下的黑龍江美術館創作室任創作員,開始從事專業美術創作。自1961年—1986年間,王純信創作了約幾十部連環畫,主要有《草原騎蹤》《李雙雙》《槐樹莊》《暴風驟雨》《二月風暴》《不怕鬼的故事》《真假黑旋風》《塞上忠魂》《奇兵搗匪巢》等,當然還包括與楊沙合作的為他贏得輝煌榮譽的《閃閃的紅星》。

王純信還是一位優秀的書籍插圖畫家,據不完全統計,他為國家級和省級出版物所創繪的插圖近兩千多幅。 1977年后,王純信開始涉足版畫領域,他創作的版畫作品部分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王純信憑借扎實的藝術功底,緊密結合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創作出許多經典的連環畫作品,他1979年創作的反特連環畫《罕達犴的蹤跡》,1983年創作的紅色經典《夜幕下的哈爾濱 》之《英勇就義》均為表現哈爾濱題材的連環畫。王純信還為郭先紅的《征途》等近十部長篇小說插圖。2003年他為日本國東京河出書屋新社翻譯出版的黑龍江作協主席、著名女作家遲子建的長篇小說《偽滿洲國》所作的二十一幅插圖,日本出版方和女作家遲子建均表示非常滿意,插圖原稿被日本翻譯者索取收藏。2003年,王純信、楊沙的《閃閃的紅星》作為東北連環畫精選作品被長春的連環畫收藏協會再版了精裝收藏本,可是出版者擅自將撰文換成了出版者自己的名字,為此,王純信十分憤怒,覺得不好意思見老朋友王佩家,怕他有什么想法,而王佩家得知后十分坦然,說,他們讓收藏愛好者喜歡,能出版就很不容易了。小說原作者是李心田,撰稿名不名的沒有什么。前年,又有一家出版社在沒有通知王純信的情況下,私自再版了精裝的連環畫《閃閃的紅星》,王純信知道后也沒有與之理論。歷時四十年風雨,這部哈爾濱人繪畫創作的精品連環畫越發顯示出它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王純信當年居住的電車街十二號“圈樓”是黑龍江日報的家屬大院,很有些美術氛圍,很多半大不小的孩子在王純信《閃閃的紅星》的影響下也愛上了畫畫。他對這些孩子畫畫的點撥與輔導起到了關鍵性的指導作用。這群孩子長大后還真的走上了美術道路,涌現出了紀連彬、紀連路、仲偉生、趙海青、王鐵成、王繪等專業畫家和美術工作者,如今也成了黑龍江乃至全國美術的中堅力量。這是后話。王純信今年八十歲了,依然精神矍鑠,鶴發童顏,夏天每天早晨到松花江邊鍛煉,冬天到北京大兒子那里貓冬,作為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的參事,時常參加社會活動。

楊沙一直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擔任美術編輯。1984年應邀赴深圳大學任美術教授,楊沙南下成為深圳建設的第一代文化使者之一,1986年調入深圳市委宣傳部工作,后著手籌建深圳畫院。1987年9月深圳畫院成立,楊沙任深圳畫院第一常務副院長(未設院長),同時是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研究院院委、中國經濟出版社高級顧問、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理事。1990年因病去世,時年五十一歲,英年早逝。

楊沙生前相貌英俊,有很多逸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曾經和中國一個著名的女影星成為紅顏知己,在這個女影星的回憶文章中,曾多次深情地追憶過他,楊沙參與的連環畫創作很少,但一冊《閃閃的紅星》足以讓人們記住他的名字。

王佩家筆名莊稼,祖籍山東黃縣,今年已經七十八歲了。畢業于沈陽工學院中文系,畢業后分配至哈爾濱電表儀器廠工作,1972年為《閃閃的紅星》撰稿后調入《黑龍江日報》擔任文化記者,直至1998年退休。三十多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一直認真、勤懇工作,以大量權威性的文化報道聞名于中國新聞界,同時也與靳羽西、曾志偉、許還山、中野良子、栗原小卷等一代文化名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當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邀請王佩家擔任《閃閃的紅星》連環畫的編文時,他尚在哈爾濱電表儀器廠擔任宣傳干事,并兼管俱樂部。自從為連環畫《閃閃的紅星》編文后,從此與連環畫的編文撰稿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改編過阿爾巴尼亞影片《腳印》、紅色經典名著《野火春風斗古城》,還有小說《沙漠追匪》、龍江劇《皇親國戚》等連環畫腳本。

他有一手絕活:能讀懂阿爾巴尼亞的電影。那得益于他早年在哈爾濱電表儀器廠兼管俱樂部的工作經歷。那段日子,俱樂部反復播放的都是阿爾巴尼亞的電影。記得七十年代有一句著名的順口溜是:“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羅馬尼亞電影又摟又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鬧,中國電影新聞簡報”。由于阿爾巴尼亞文是一種稀疏語種,本來學的人就很少,加之片子的編導又有些意識上的隨意和朦朧,翻譯上總是出現不盡如人意之處,以現在的評論即為“無厘頭”。所以故事常常在情節上會讓人摸不著頭腦,語言表達上會前后脫節。王佩家由于幾乎天天在看這些片子(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已經倒背如流。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他憑著記憶和理解,將阿爾巴尼亞電影《腳印》流利地改編成了出版社需要的連環畫腳本,也讓美術創作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幾位作者當年將《閃閃的紅星》的畫稿交出版社出版后,便再也沒見到過自己的畫稿。三十多年后,筆者卻在哈爾濱的道外區頭道街的街邊收藏市場的地攤上遇見了這部作品的原畫稿,要價一萬元。與攤主討價還價:七千元。數了數頁碼,少了四幅,筆者有些不悅,以為攤主是存心作惡,遂未買。回家后左思右想,決定少四幅也買,回去后,攤主和畫稿都不見蹤影。至今遍尋仍不見畫稿蹤影,留下遺憾。

作者簡介:申志遠,哈爾濱人,中國電影和哈爾濱城市史研究者。在道外區王麻子街長大,演過電影電視,寫過小說、影視劇本,編導過電視片,著有紀實文學《中國電影的激情年代》《哈爾濱電影地圖》等。

猜你喜歡
創作
咱也過回『創作』癮
創作鑒評
寶藏(2020年10期)2020-11-19 01:47:54
當創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時
現代裝飾(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6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如詩如畫》創作談
《一場說來就來的雨》創作談
納蘭詞對當代詞創作的啟示
中華詩詞(2019年5期)2019-10-15 09:06:10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創作心得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日b视频|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97se亚洲| 亚洲第一成年网|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在线欧美a|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1级黄色毛片| 国产特级毛片|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无码不卡网| 五月天久久婷婷|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国产精品19p|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毛片一级在线| 欧美亚洲香蕉|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亚洲毛片网站| 在线a网站| 1级黄色毛片| 久久免费视频6|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综合亚洲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伦视频|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天堂伊人|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毛片卡一卡二| 国产95在线 |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成人免费|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亚洲|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亚洲男女在线|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一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久久精品电影|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婷婷五月在线|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