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惠宜
摘要:在移動互聯網大發展的趨勢下,文章對移動醫療APP現狀進行了分析,對移動醫療的未來進行了預測。
關鍵詞:移動醫療;互聯網醫療
1引言
隨著民眾對生命質量的追求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的進展,人們對于健康的關注和投入也越來越大。而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移動醫療器械的不斷優化與改進也使得移動互聯網參與到民眾的醫療保健流程中來,移動互聯網的即時可達性將進一步釋放人們在健康和養老方向的購買力。
移動醫療是指手機終端利用采集器或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與采集器相通信,將采集到的用戶多種生理信息,如體溫、血壓、脈搏、心電等數據上傳、整理和分析,并即時向用戶反饋監測到的身體狀況評估或提出適當的健康指導。智能手機的高速數據傳輸能力使得其可以成為醫療傳感器信號的移動接收和中轉平臺,從而實現遠程數據采集和醫療監護。另外,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大量涌現,使得對生物信號的采集傳輸和分析更加便捷,進一步簡化移動醫療系統,推動了移動醫療的快速發展。
互聯網醫療則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實時在線滿足患者的醫療咨詢與“輕問診”的需求,有效縮短醫生和患者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而移動手機應用借助智能手機的普及浪潮使得醫療服務和用戶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從而也涌現更多的商機。
移動互聯網醫療將互聯網醫療技術、移動醫療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相結合,顛覆了傳統醫療體系,幫助緩解醫療資源不平衡和日益增長的健康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關系,也是政府積極引導和支持的醫療發展模式。
2移動醫APP的幾種常見模式
在20世紀的前十年,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新應用帶動了一大批線上醫療網站的發展。39健康網以提供健康教育和信息等醫療信息查詢為主營業務;而好大夫在線囊括了醫師評價和掛號等信息,為患者線下就醫提供信息;宜康網根據患者填報的個人信息,提供有價值的疾病風險評估等等。這些富有代表性的成熟線上網站,為近年來移動醫療App的設計提供了寶貴經驗。有很多App采用了將互聯網醫療模式遷移到線下的業務模式。
上線于2011年的“春雨醫生”App是輕問診型移動醫療產品的代表。他們的目標是“不解決疑難雜癥,給中國人提供更科學的健康指導和輕度病痛問診。”春雨已經通過定向咨詢、包月等形式建立了醫患長期關系的雛形。這種醫患關系是通過調動認證醫師空閑時間的積極性而實現的。用戶通過輕問診、輕付費獲得醫生的及時解答和初步指導,這使得用戶在醫院這個傳統渠道之外有了新的方式去解決自己的醫療需求。在App中,除了“空中醫院”模塊,App中集成的“自我診斷”和“健康中心”提供了非常細分的醫療信息查詢和初步分析。例如自我診斷中有非常細致的“化驗單解讀”功能,這會大大方便患者自助查詢;而“健康中心”中提供了基礎的減肥建議,這樣一些基礎性的醫療常識和建議都裝到了手機這個小匣子中,節約了醫生和患者的溝通成本,也讓醫院的工作可以面向更專業更復雜更棘手的問題展開。
另一個醫療App的巨頭“丁香醫生”以“醫藥查詢”為產品特色。擁有300萬醫生用戶的醫藥生物專業網站丁香園希望借由這產品延續其線上的影響力。同名的丁香醫生網站是丁香園推出的面向對「健康常識」「疾病常見問題」「就醫推薦」人群的一個網站。同時也為慢性病患者提供交流互助平臺。在以往這樣的互助平臺是很難建立的,多半是同一個醫院就醫的患者之間會有小團體的聯系。借助網絡平臺,慢性病患者們能充分地交流病患信息和抒發心緒,這讓他們有了歸屬感更利于情緒穩定。“丁香醫生”app繼承了同名網站積累的專業的醫療查詢資源,是提供「可信賴」的醫療健康信息為宗旨。用戶能方便地通過App「對癥找藥」,規避「虛假藥品」,定位「附近藥店」,對一些具備醫療常識的患者來說,這能方便他們去家附近的藥方自助開藥和避免被蒙騙,節省了去走醫院流程的時間。這種功能上的輕便和專業使得它能迅速變現它在線上的受信賴度。
除去輕問診型和醫藥查詢型移動App,其他許多醫療App定位于更加細分的市場。例如“男性私人醫生”是一款針對男性生理健康的應用,提供非常多有用的生理健康信息和鍛煉建議;“女性私人醫生”針對女性私密健康進行指導,“愛丁醫生”著力于備孕和輔助生殖,幫助準備生育的家庭方便查詢相關信息;“醫口袋”是醫生和醫學生必備工具書,集成了各個細分方向的專業知識庫等等。不少醫院也推出了自己的App方便用戶進行掛號和專家預約,這也推進了患者在家便能提前規劃好自己的就醫行程。
移動醫療App擴展了醫療資源的邊界,用以患者為核心的輕問診、自助查詢的模式,優化了醫療資源的配置,不僅給用戶帶來了很大的方便,而且給醫療行業更多的發展機會,給醫療人員更多的拓展空間。隨著移動醫療品牌的樹立和用戶粘度的增加,患者將對移動App有更多的依賴和期待。
3移動醫療的未來
要探究移動醫療的未來發展方向,就一定要弄清楚移動醫療興起的原因。移動醫療是作為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的一個應用方向而廣泛普及的。智能手機的便攜性和高性能使得移動醫療App的制作有了無限可能。智能手機迥異于普通計算機的一點是智能手機集成的傳感器前所未有地接近人體。因為信息處理和辦公需要,每個人都會攜帶智能終端,終端上的傳感器既能為用戶采集有用的物理信息,更能用來診斷他們自己。
近兩年來,新的智能終端設備(不限于手機)如雨后春筍般發布出來。各類手環和智能手表可以對用戶的睡眠進行檢測,可以量化用戶的運動量;專業的智能體脂秤可以收集你的體重信息并分析體脂情況等等。利用智能設備便攜地管理自身的健康已經有了相當的市場。移動醫療的主戰場還是會在智能手機上。這不僅是因為人手一部以上的智能手機,還因為市場主流的操作系統只有10S和安卓兩種,這使得移動醫療產品的開發變得相當方便和極具盈利性。
站在智能手機風潮巔峰的蘋果公司,2014年6月開發了新的移動應用平臺“Healthkit”。Healthkit并不是單單為了數據而存在。所有的健康指標都會互相影響,所以在Healthkit收集到用戶數據以后,會進行一個數據整合與數據分析。這意味著各個單兵作用的移動醫療App將在整合分析下,使得智能手機有了宏觀分析人體健康的能力。
蘋果公司又于2015年明宣布了用于醫療衛生研究的開源軟件框架ResearchKit,旨在幫助醫生和科學家更精確和頻繁地從使用iPhone應用的參與者那收集數據。這意味著移動醫療反哺傳統醫療的可能。醫生和科學家將通過醫療大數據統合對流行傳染病和群體病癥有更深入的了解。
移動醫療可以被看作一種輕型的診療體系,能方便用戶拓展醫療保健、養生健身的知識,也能方便患者在了解基本醫療常識的同時,更方便的購買各種醫療服務和產品。移動醫療的這種作用也能極大地釋放傳統醫療的能力,使其更加專業和高效。
總之,移動醫療產業將會方便患者利用醫療資源和惠及醫生群體助其進行醫療診斷和醫學研究,并且會成為傳統醫療行業的良性補充,前景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