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
摘 要:從本質上來說,中國傳統建筑中文人裝飾風格也就是在當時民間建筑類型中,其裝飾藝術風格是產生的又一種全新的傳統變體,這種裝飾形式同樣也被稱為“非官方”的裝飾藝術風格,使這種文人風格的裝飾不同于普通的民間建筑裝飾風格,而成為中國傳統建筑中獨具特色的一類。
關鍵詞:裝飾風格,裝飾題材,裝飾造型,文人情懷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5.071
0 引言
中國傳統建筑的各地方性藝術風格是更多體現了當時社會文人具有的時代精神層面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的眾多文人觀念中融合了儒、佛、道等各方面的大家的哲學文化及其宏達思想,從而逐漸形成了我們共同的意思形態,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格理想與行事的準則,就是這一對從古自今的癥結矛盾,恰恰構成了傳統文人裝飾藝術的主旋律,同時也創造了中國傳統建筑中文人居住環境的基本風格。
1 飄逸清秀的文人“出世”經典格調
中國古代文人國具有的“出世”態度通常表現在它們的日常生活居住等方面,這種“出世”的態度就是文人要尋求現實或理想中的一種超脫世外的,或叫“歸隱”的理想化情境。唐代大詩人王唯正巧當時時代的太平盛世,王維是以官拜宰相的身份,毅然歸隱于當時所謂的“輞川別業”之間,在其盡心創作的《戲題輞川別業》中,他情真意切的寫道:“柳條拂地不須折,松樹披云從更長。藤花欲暗藏猱子,柏葉初齊養麝香” [1],從這首著名詩中,我們不難體會到這位唐代大詩人王維的悠遠淡逸情懷與超然物外的精神風采;在著名古典名作《紅樓夢》中的學究賈政,在初次見到“稻香村”時,也不免油然而生的“歸農”之意。這一傾向幾乎貫穿了文人思想的始終。
文人的“出世”格調我們是可以從以下的四點對其進行分析。
(1)“清雅” 在比較以下諸多的“出世”構成的必要要素之中,“清雅”無疑是中國傳統文人裝飾藝術風格的最首要構成特點之一,它在具體對實景布置上的要求上是,不僅是要在空間形式裝飾進行簡潔同時兼顧樸素的因素,只有在這方面的不知,才能基本上達到古代文人對“雅”的要求標準。舉實例來說,傳統 室內裝飾用的較多的具有鮮明主人特色的博古架進行空間的分類劃分,在其上進行陳列各種時期、各種地方的“文玩清供”,以此來襯托主人學富五車,并涉獵知識之廣泛。
(2)“氣韻” 在中國的傳統建筑裝飾中所提到的“氣韻”,是用以來追求裝飾內在方面所具有的傳統建筑文化的經典。由此可以相應的得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國傳統文人的居住環境中,具有十分濃厚的中國傳統的依賴和積淀。所以在中國之后的傳統建筑裝飾中,不論是高高的匾額楹聯,還是精致優雅的室內陳設,都是呈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物品,例如尺素卷軸之類,以及世界著名園林中的文人雅士進行的辛苦石刻與激情題記,以及可以留傳萬世的書法繪畫作品,都是以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深沉雋永進行當時文人情感充分抒發,這就成為了整個“氣韻”環境中具有的點睛之筆的重要環境,充分生動的展現出超然物外的傳統文人所具有的獨特情懷。
(3)“自然” 這個因素,在文人“出世”格調的構成中,是對于回歸大自然的美好憧憬,因此 “出世”就成了中國傳統文人追逐的永恒主題設置。這個所謂的主題,是來自于傳統思想“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在其裝飾獨特的建筑裝飾空間中會營造出一種“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自然與豁達的場景。
(4)“風骨” 中國自古以來文人、雅客都追求風骨與氣節的提升,其在社會的影響力中,遠遠不止于傳統文化中“出世”里所涉及到的關于裝飾格調方面的問題,而這種“出世”情節應及其廣泛的參與到我們中國傳統文人的起居起居環境的各個設計層面之中。與此同時,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具有很高的品德與規范,而最終被大量引用到了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石質碑刻與眾多文化體量題記之中,這就使得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環境藝術中,更加增添了一股十足清高的傳統文人內涵的風骨之氣。
2 素雅謙和的文人“入世”經典格調
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及的關于的“入世”說法,就是文人步入官場、踏入仕途之意,其表達了當時社會文人思想中要求積極參與到社會中去,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積極的思想情懷。由此可以得出,在中國的傳統建筑裝飾領域中,“出世”的這種風格典范多用于傳統文人進行表現其獨有的私人空間所具有的高品位、高格調的超凡脫俗的風范,而傳統中國中提到的“入世”思想,則會具有社會性人文風格的濃重色彩,并因此呈現出這節所要闡釋的重點“素雅謙和”的總體藝術趨勢。
在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著名書院中,以湖南省長沙市的岳麓書院是在國內最為著名之一,其書院就座落于湖南省長沙市的著名的岳麓山腳下,其整體環境及其幽靜,氣候十分適宜的情 況下,整座岳麓書院是為正統的中軸線對稱式空間布局,其形近似普通民居住所,具有十分嚴守等級規范的規則;我們談的重點在與建筑裝飾的方面,引用一下著名的詩句就是“灰瓦圖黑墻,墨柱配朱梁,栗色門窗好裝修,個別梁架施彩繪,也就造成了氣氛極其優雅閑適的讀書環境”[2],這也就充分的反映出了其設計者的設計理念是不圖名與利,崇尚德行與遵從禮儀的當時社會的文人處世原則。同時,在這座書院建筑環境之中,絕不會出現艷色的桃樹與隨風飄揚的弱柳,另一方面,在建筑前,植松柏槐槲中種植是及其眾多的,以此來顯示傳統建筑的高潔與堅毅,同時也充分表達出當時社會設計者們懷有的濟世安民的壯志與憐憫之情,以上就是對中國傳統裝飾藝術文人的“入世”思想情懷最好的理解與體會。
中國古代傳統建筑裝飾的“文人”風格,并非僅限于當時社會環境的特定時期和具有一些學識的特定的知識分子階層,而是,在當時社會上也有別的很多人群,例如商賈與官吏,甚至是在皇家帝國里的宮廷貴族們的心理也都是懷有有一定程度的“文人”背景或私塾文化的修養。這樣便可知,“文人”方面的傳統建筑裝飾方式與形式,也不單單出現在當時我們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階層的宅邸和帝國的公共環境建筑空間之中,而是聚集了社會從上到下眾多階層意思思想,一起凝聚的一種傳統的、藝術的、全民族的審美風格,并因此廣泛的出現在中國傳統建筑裝飾藝術文化的各個領域與階層之中。
參考文獻:
[1]劉學軍.中國古建筑文學意境審美[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605).
[2]蕭默(主編).中國建筑藝術史[M].文物出版社,199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