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以農立國,安土重遷,歷史上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混戰、秦漢以降的朝代更迭、平息叛亂,以及數量極少的為抗擊外族入侵而采取主動出擊等戰事之外,所遇戰爭多為守勢,故保衛國土、堅守城池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戰爭形式。守城也為軍事家所關注,除了在許多兵書中有這方面的專題論述外,還出現了守城的專著,如《襄陽守城錄》、《開禧德安守城錄》等,其中以陳規等撰《守城錄》較為著名。
陳規(1072—1141)字符則,密州安丘(今山東安丘市)人,明法科及第出身。歷任通職郎、縣令等職。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人入侵,殺鎮海軍節度使劉延慶,劉部將王在等淪為亂軍侵犯州縣。陳規時為安陸縣令,率勤王兵赴汴京(今河南開封),至蔡州道梗而返。時值王在等圍攻德安府(府治為今湖北安陸縣),知府棄城逃離,父老請陳規攝守事。自此,亂軍、金兵先后九犯德安,陳規率軍民“九攻九拒,應敵無窮,十萬百萬,靡不退卻”(湯璹《建炎德安守御錄》下)。當時江淮州郡幾乎全遭殘破,惟有德安一府獨存,陳規以功遷順昌(今安徽阜陽)知府。高宗紹興十年(1139),陳規與抗金名將劉锜共守順昌,擊敗金兀術十萬軍隊的圍攻,再升樞密直學士。紹興十一年(1140)宋金議和后,調任廬州知州兼淮西安撫使,次年因病去世。
《守城錄》四卷,包括陳規所撰《靖康朝野僉言后序》與《守城機要》以及湯璹所撰《建炎德安守御錄》三個部分。
卷一《靖康朝野僉言后序》是對北宋末年包括德安在內的一些實戰史實的記載。卷二《守城機要》論述城防的設施,涉及到城墻、城門、甕城、城外護門墻、女頭墻、羊馬墻、城郭、城外壕溝、里城、里城里壕、對樓、城上樓子等,從根據舊有規制修建的利弊,到通過拒敵防守實戰經驗的改建等,細致到尺寸、位置和數量,具體到功用,一一述說,清晰詳盡。卷三、卷四為《建炎德安守御錄》,作者湯璹,字君寶,湖南瀏陽人,淳熙十四年進士,當時任德安府教授,親歷并實錄了這九次戰事,具體到敵軍的人數以及攻占的時間、地點、裝備、戰術等,守城士卒的人員分布、兵器、戰術、成效等,無不具體而微。全書所述遠非一般兵書所能比擬。書中記載了陳規于紹興二年(1132)研制成長竹竿火槍二十余支及其在守城作戰中發揮的作用,是最早的管形火器記載,在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宋史》對陳規的軍事才能評價甚高,認為“自紹興以來,文臣鎮撫使有聲威者,唯規一人而已”。
此書三個部分原各自成帙。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詔刻《守城機要》頒行天下,令各地守城將領效法。南宋寧宗時將三書合一刊行。原書后佚,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四庫全書》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并收入《四庫全書》中。
(萬方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