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露(貴州省遵義市啟智學校)
?
生活化教學法在培智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周興露
(貴州省遵義市啟智學校)
“生活化教學法”是我國最新頒布的新課改中突出強調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教師需要在開展培智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時刻注意強化數學課程知識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真正實現教學課程生活化、實用化、全面化等,讓教學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激發智殘兒童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還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真正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數學課堂生活化”是指教師將生活中的實例與數學教材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后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講授給學生。這種科學、有效的結合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靈活運用數學思維去認識、感悟自身周邊的環境氛圍,更給學生創建了一個生活化的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要求。
⒈構建學生思維框架
學生的表象是基于學生自身生活經歷積累以及不斷接觸理解時慢慢形成的。對于弱智兒童而言,他們自身很難建立獨立的空間表象,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物品就是幾何圖形,為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側重讓學生自己獨立地完成觀察、體現、感受、結論等一系列行為,同時還需要在課外教學中強化學生對于哪些物品是哪種形狀的意識的記憶,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培養出學生的思維空間概念。例如教師在教學長方形這一課程內容時,合理利用學生每個人都擁有的文具盒,讓學生自主進行數一數文具盒平面中它有幾條邊、幾個角,利用刻度尺來衡量其中每條邊的具體長度,然后由學生獨立進行總結概括出長方形的特征。教師還可提前準備一個魔方,第二天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一起進行分析研究,教師與學生一起來進行數一數、比一比、量一量等學習行為,讓學生自己來理解正方形的特點,學生經過仔細研究得知,正方形不僅具有長方形具有的特征,并且還具有長方形所不具備的特征,從而分析出正方形是由長方形分化形成的,并且牢牢地建立了長方形的表象概念。讓學生根據各種形狀的實體狀態,來定義長方形的特征。學生在親手操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建立起了對物體的表象概念,并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最終實現表象和知覺的統一。
2.結合學生實際生活
數學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識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例如,人民幣認識以及計算,時間中的時、分、秒的理解,以及重量單位中的斤、千克的認識等。教師在教學這一部分的內容時需要靈活教學,不局限于課堂教學這個空間,將生硬的數學教材知識靈活應用,將課堂知識與課外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數學知識與其他教學知識進行有機地合。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民幣的簡單認識以及生活應用這一課時,教師需要將課堂轉變成超市、商店等購物場所,讓學生獨自購買商品并結算,學生通過自身的實際演練,從根本上理解了人民幣的各種屬性與存在價值。在學習時間中的時、分、秒的課程時,教師需要時刻注意詢問學生此時此刻是幾點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使他們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以及其他時間。教師利用生活化教學法,可不斷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實際操作的能力,切實有效地掌握數學學科中的知識。
3.豐富學生學習生活
對于培智教育下的學生,不應只學習課本中的知識,更應該使其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化。例如,教師在開展培智數學一年級課本“認識左右”這一課時,可以在課上播放關于左右的兒歌,“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眼在哪里?用手指出來,用手指出來。左腳在哪里?輕輕抬一抬。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腳在哪里?輕輕抬一抬”。在玩游戲的同時學生也理解了“左、右”的概念,讓學生在豐富、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在快樂教育環境中成長。
生活化教學法在培智數學教學中的靈活應用,對于智殘兒童的學習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可以使數學的教學內容簡單化且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還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在培智教育中利用生活教學法勢必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方國英,章蓉.生活化教學法在培智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3(06):31-33.
[2]邱月妹.生活化教學法在培智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下,2015(09):50-51.
·編輯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