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探析中國“吃播秀”現象及其成因
王瑩瑩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吃播秀”,是指一種直播他人吃飯的視頻真人秀。它緣起于韓國,2015年傳入中國后迅速火熱在各大視頻直播網站中。“吃播秀”已經成為視頻真人秀中一種奇特的虛擬飯局。本文以中國的“吃播秀”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相關視頻資料的搜集總結當下中國“吃播秀”的主要特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吃播秀”在中國盛行的原因。
“吃播秀”;直播視頻;心理需求
2014年吃飯直播在韓國興起,2015年正式傳入中國,并迅速發展,如今已形成一種獨立的直播真人秀節目。這種看似無聊的吃飯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觀看者的生活現狀及其心理特點,情緒的共鳴使其猶如病毒一般擴散開來,具有深刻的商業價值。
“吃播秀”,即吃飯直播類真人秀節目,具體是指網友通過互聯網絡直播自己的吃飯過程,觀看者會根據其“吃相”進行不同程度的“打賞”。目前,中國“吃播秀”主要以借鑒韓國的吃飯直播為主,尚處于借鑒與探索的基礎階段。
從主播形象來看,中國式“吃播秀”主要呈現出兩個極端。一種“吃播秀”主播屬于“高顏值”型,長相靚麗,吃相優雅。另一種主播更顯平民化,他們多以居家狀態進行直播,不注重吃相,通過營造家庭用餐的溫馨氛圍,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與食欲。
從內容上看,中國的“吃播秀”的內容略顯單一,主要以突出食物為主,在食物的選擇上具體體現為特色型(地方美食)、豪華型(各種“山珍海味”)與日常型(家常食物)三種類型。
從互動形式上看,中國的“吃播秀”主要表現為沉默型和談話型。沉默型的互動模式主要是指主播在吃飯直播中除了開頭的簡單介紹外很少與觀眾對話,只是專心地品嘗食物。相對于前者,談話型的互動模式更為常見。多數主播會在吃飯直播過程中與觀眾聊天,以避免在直播過程中因相互的沉默而造成氣氛的冷卻。
從場景布置來看,高音質的麥克、攝像頭等設備是“吃播秀”主播的必備品。在吃飯直播中,主播的良好食相和誘人的食物咀嚼聲是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此外,部分主播會不定時邀請好友或寵物一起進行直播,多人互動及動物的加入使得“吃播秀”更具話題感,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
2.1“吃播秀”主播的自我實現心理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指施展個人才智與能力,從而實現人生抱負的需要,他把這一需求看作是人最高層次的需求,是人類獨有的終極目標與價值。在“吃播秀”中,主播的“真實的自我”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主播品嘗美食的心理得到充分滿足的同時,也獲得了精神與金錢的獎勵。
2.2“吃播秀”觀眾的心理因素
2.2.1陪伴心理需求
據新華網報道,2015年全國獨居人口超過5 800萬,其中單身的青年人獨居群體日益龐大,這使得多數人被迫孤獨地獨自一人進餐,在這種情形下“吃播秀”悄然流行。
國外學者Short認為,社會臨場感是指在利用媒體進行溝通過程中,一個人被視為“真實的人”的程度及與他人聯系的感知程度,他著重突出媒體的社會臨場感屬性,不同媒體的臨場感程度也不同。目前,“吃播秀”的網絡視頻直播或錄播形式為觀眾營造了社會臨場氛圍,加之部分主播的居家打扮和日常食物的展現,增強了社會臨場感的真實性,帶給觀眾心理上的陪伴慰藉。
2.2.2身材期待需求
在吃飯直播中,主播大多身材姣好,他們無所顧忌地品嘗美食,而不用擔心身材的發胖與變形。在觀看過程中,部分觀眾會因對主播身材保持的好奇而與其進行互動,另一部分則會通過主播的“大吃特吃”的行為來間接滿足自身對美食的欲望,在享受精神美味的同時,減少了對現實身材變化的擔憂。“吃播秀”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多數女性的身材期待需求,故而受到她們的熱捧。
2.2.3食欲刺激需求
“跨感官遷移假說”理論認為,由于人的各種感官相互關聯,對一種感官的刺激會形成聯動效應,形成感官間的遷移與共鳴。在“吃播秀”中,主播刻意制造的誘人咀嚼聲及夸張的食相在刺激觀眾聽覺的同時,也引起其味覺和心理的聯動反應,使其對視頻中的食物產生強烈的食欲,在美食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吃貨”大軍加入“吃播秀”的觀看行列。
在“吃播秀”中,普通的吃飯行為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與價值,節目火熱的背后隱藏的是“吃播秀”主播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和觀眾的陪伴滿足、身材期待及食欲誘惑的需要。在漫無邊際的網絡空間中,“吃播秀”把互不相識但對美食有共同熱愛的人連接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網絡社群,在滿足受眾各種需求的同時,也對美食商業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王瑩瑩(1993-),女,內蒙古赤峰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與社會。
[1]Short J., Williams E., & Christie B.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 [M].London:W iley,1976.
[2]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M].上海:三聯書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