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 桑學峰
摘要:微課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為學習者提供了便利。作為新型信息化資源,微課彌補了傳統教學資源的不足,改變了現有的教學形態,使教與學的結構更加符合學習者的學習習慣。探索微課與傳統教學的融合,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是當前“互聯網+”教育時代的理論課題。文章研究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模式設計,首先分析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的內涵,最后研究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模式設計的理論框架。該研究實施教育信息化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泛在學習;微課;傳統教學;設計
“互聯網+”教育為實施移動終端下的泛在學習提供了技術支持,是教育創新的新高度。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教育理論也在不斷地變化,教育適應互聯網發展的環境下,構建新型的學習理論成為了教育研究者的重大課題。泛在學習、云學習正在改變著傳統的教學形態,為教育變革繪制了新的藍圖,教育不再是傳統的老師講臺上說、學生坐下聽的模式,逐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服務學生,讓學生主動、隨時、處處學習的新型教與學結構,具有即時性、真實性、易獲取性、永久性、協作性、適應性和交互性等特點。泛在學習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資源在移動終端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在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資源的建設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針對知識點的重復、選擇學習,更好地強化了課堂學習內容,是傳統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開展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融合傳統教學模式研究,符合“互聯網+”教育創新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現實理論意義。
1.泛在學習下的微課內涵
1.1微課的概念
1993年,美國北愛荷華大學化學教授LeRoy A.McGrew提出“60秒有機化學課程”,這是微課的雛形。1995年,英國納皮爾大學Terence Kee教授提出“讓學生對特定主題進行一分鐘演講(One Minute Lecture,OML)”。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開展了微型課程(MicroLESSON)項目。2006年,可汗成立了非盈利性的網站
可汗學院網站,用寫字板、麥克風等硬件設施在10分鐘之內講解不同科目內容。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教授首次提出微課的概念,認為微課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通過聲頻或視頻音像錄60秒課程,教學內容為某個主題或關鍵概念。2011年,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會在其官方網站上專門針對教育者開辟了TED-Ed微課頻道。
國內2011年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老師首次提出了“微課”的概念,強調微課的內容是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2012年胡鐵生老師再次給出了微課的定義,強調微課內容是基于學科知識點而構建的擴展性資源;2013年胡鐵生老師隨著研究的深入,對微課的定義又進行了修改,強調微課是某個學科知識點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2014年胡小勇和胡鐵生2位老師共同梳理了微課的概念,提出新的定義,強調微課是以學科知知識結合某個教學要素和環節的微型優質學習資源。此次的定義根據微課發展的需要及大多數研究者存在的理解偏差的背景下對微課概念再次升華,科學而合理,對微課的良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焦建利教授定義微課,強調是以某一知識點為目標,短小精悍的在線教學視頻;黎加厚教授定義微課,強調微課在10分鐘以內,明確教學目標,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張一春教授定義微課,強調微課是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完整教學效果。
文章對微課的定義是:微課是一個知識點,10分鐘以內的講解,以電視畫面的形式呈現,在互聯網終端傳播,學習者移動式地、選擇性地、自助式、自主式、泛在地、重復地學習。強調了內容和形式的有效統一,并且結合互聯網技術,實現自由、互動、靈活的實踐內涵。微課的主要功能是成功地應用于實踐教學并改變實踐教學,根據知識點內容巧妙設計情景性的教與學活動,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
1.2微課內涵特征
互聯網環境下的移動終端為實施泛在學習提供了應用契機,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給學習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基于知識點的微課學習契合了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教師講授和學習者學習已不再是教室里的固定模式,隨時隨地的學習己成為新的學習結構。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微課內涵特征如下。
1.2.1微課的設計特征
微課的設計特征要符合泛在學習的環境,結合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設計短小精悍的微視頻課程,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選擇學習,移動學習,教師通過反饋機制可以隨時隨地地評價學習者的學習情況,便于與進一步改善課堂。
1.2.2微課學習模式特征
微課學習與泛在學習相結合,要突出微視頻課程的優勢,通常以知識點為主的微視頻比較易于接受,在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微課學習模式是微型學習視頻系統模式,反映出微型學習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價值。
1.2.3微課學習活動設計特征
智能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為泛在學習提供了環境平臺,在情境學習理論和活動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微課學習活動,構建微課學習系統,其有效的步驟為:首先,制定微課學習活動的評價機制;其次,設計微課學習活動的目標;最后,確定微課學習活動的流程和任務。
2.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模式設計
微課教學的本質特征是設計更高效的教與學活動,并不是取代傳統教學,而是重新思考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教學組織手段,為傳統教學改革提供思路。研究微課教學不能脫離傳統教學,在傳教教學基礎上改變教學模式,實現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教學形態,只有這樣才符合“互聯網+教育”創新的精神。
2.1微課與傳統教學融合的設計
結合不同學科內容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微課融合傳統教學的研究如下。
2.1.1混合式學習
將微課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對課堂學習任務有序分解,以每段微視頻有序呈現,老師可以對每一段微課再加以注解,也可以和學生有課堂討論互動。學習者在觀看完一段段視頻之后,不知不覺地完成學習任務,快速吸收知識,防止長時間的課堂精力不集中,能將許多靜態知識點激活起來。
2.1.2設計微課式的板書教學
板書課堂對于學生理解深化知識點非常重要,該教學行為符合學生短時間內的思維過程,有利于傳達課堂內容,是任何教育技術手段都不可取代的。設計板書式的微課,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結構,聽覺信息和視覺停留達到有效統一,便于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
2.1.3設計微課式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學生和老師的互動環節,是教與學活動的主要部分,也是教師得到反饋信息的主要途徑。將要提問的問題設計成微視頻,以多視覺畫面和動畫設計為主,不僅清晰地表達了問題的多維度,而且也會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覺思考問題,達到最優的課堂效果。
2.1.4設計微課式的課下作業
作業是鞏固課堂教學知識點的有效途徑,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微課作業。首先,針對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設計基于知識點拓展空間大的微課作業;其次,對于基礎稍差的學生,設計主要以鞏固知識點為主的微課作業;最后,分析評價不同層面的微課作業,根據獲得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課堂教學。
2.1.5設計作業和試卷解析式的微課
傳統的教學都有作業課和試卷解析課,學生僅通過課堂時間還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點,以微課的形式在課外學習時間代替老師課堂解析作業和試卷,不僅節約課堂時間,而且學生在課外又可反復學習。
2.1.6設計課前預習式微課
通常預習新的知識點,是有很大的難度。在課前,老師將以微課的形式引導學生預習,這對學習理解知識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為課堂學習起到鋪墊的作用。
2.1.7設計課程總結式微課
在一個學期里學生要學習四五門課,太多的學習任務很難掌握全面,甚至有的學生一門課結束了,不知道學了哪些知識,難點越積越多,最后會影響到學業。老師按照邏輯順序設計多個知識點的總結式微課,這對于學生期末復習有很大的幫助,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模式設計
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教學模式是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創新的研究,文章從學習圈設計、學習環節設計、學習個性化設計和學習情感化設計4個層面來研究。
2.2.1學習圈設計
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學習圈,文章研究定義為由學生、教師、家長、社會組成,多元結構下的交流互動,滿足彼此間的學習需要。不同層次的交流、討論、觀點碰撞,對于深化理解知識點有很大幫助,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共同成長。
2.2.2學習環節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服務于學生的教學形態,符合學生的需要。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作不同的微課,設計有特色的教學活動,結合泛在學習環境,從自主學習環節、協作學習環節、探究學習環節、情景感知學習環節等方面設計教學方案,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構筑多元化的學習結構。
2.2.3學習個性化設計
泛在學習環境下微課學習為實施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提供便利,不同知識點的微課,設計不同的評價機制,便于為不同學習者提供個性化服務。教師幫助學習者構建學習圈、學習環節、學習評價,充分利用資源共享,使學習者有效進行自我監督和自我提醒。
2.2.4學習情感化設計
微課的視覺畫面符合學習者的情感特征,泛在學習環境下設計有效的情感特征會使學習者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次情感的歷程,積極向上的情感因素容易激發學習熱情,便于掌握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
3.結語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高校教育趨向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水平日益提高,為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支撐。此環境下衍生的泛在學習和移動學習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使學習成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新形態,新形態的教學模式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也體現出了“尊重學生、服務學生、個性化培養學生”的教育宗旨。研究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微課教學模式,為實現新型的教學形態提供理論參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