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季
·藥物與臨床·
莫西沙星聯合其他抗結核藥治療耐多藥肺結核的臨床分析
閔季
目的觀察比較莫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聯合其他抗結核藥物治療耐多藥肺結核(MDR-TB)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MDR-TB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采用莫西沙星(M)聯合對氨基水楊酸異煙肼片(D)、利福噴丁(L)、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治療,對照組采用左氧氟沙星(V)聯合D、L、Z、E治療,療程均為18個月。觀察比較兩組不同時期痰菌陰轉率、病灶吸收情況及空洞變化情況。結果治療組痰菌轉陰率為90.0%,空洞閉合率為61.9%,病灶吸收率為87.5%,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5%、42.1%、6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抗結核方案中聯合莫西沙星較左氧氟沙星效果更好,莫西沙星聯合其他抗結核藥物治療MDR-TB能加速痰菌轉陰、空洞閉合,臨床療效顯著。
莫西沙星;肺結核;耐多藥
結核病(tuberculosis,TB)是臨床上嚴重危害健康的常見呼吸道重大傳染病,是全球最主要的導致患者死亡的傳染性疾病[1]。MDR-TB又稱難治性結核病,指同時耐異煙肼(H)和利福平(R)2種或2種以上藥物的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肺結核[2],近年來發病率呈升高趨勢[3]。對于MDR-TB藥物治療無法達到良好療效,MDR-TB患者存在病程長、療效差、治療難度大、復發率及病死率高等特點[4]。因此,研究MDR-TB更合理的治療方案及給藥途徑,將會提高此類患者生存質量、改善預后,對結核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選取本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門診及住院收治的80例MDR-TB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通過對其采取莫西沙星聯合其他抗結核藥物治療耐藥患者,得出臨床療效、轉陰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并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門診及住院收治的80例MDR-TB患者,其中初治涂陽23例,復治涂陽57例;男68例,占85%,女12例,占15%;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3.8±8.9)歲。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2001年訂)》標準[5];痰結核桿菌涂片陽性、痰培養陽性(+);藥敏試驗顯示對2種或2種以上抗結核藥物耐藥。以上患者接受治療前,血常規、肝腎功能、尿液分析、電解質均正常,無肝腎等疾病。耐藥情況:同時耐HR 37例、同時耐HRE 30例,同時耐HRES 8例,同時耐HRESZ 5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
1.2 常見藥品不良反應與處理 耐藥結核病的化療常需要多種抗結核藥聯合應用,所以常會出現多種不良反應,尤其是第四、第五組抗結核藥,也常導致治療中斷或治療失敗,甚至促使耐藥加劇,因此,在用藥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基礎疾病和既往用藥史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一旦發生不良反應給予及時有效的處理,最大限度地保證耐藥結核病化學治療的連續性。常見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皮膚病變、全身性過敏反應、視覺毒性、血液系統改變、精神及神經毒性、肌肉骨骼和內分泌等。處理方法:評估反應的程度,了解有無脫水及電解質紊亂,肝損傷如嘔吐帶血,應檢測血紅蛋白指標等檢查,若有指征給予補充水分及糾正電解質紊亂,給予止吐藥或抗酸治療,胃腸道反應嚴重的要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患者的耐受性;嚴重過敏反應的要停用所有治療藥物,采用標準應急方案處理。消除其他潛在的可能皮膚過敏因素,盡早對癥處理,如應用脫敏藥物等。血液系統損傷,如應用利奈唑胺,若發生骨髓抑制則停此藥,嚴重貧血可輸血;神經系統損傷可應用維生素B6、甲鈷氨等。
1.3 治療方法 化療方案的選擇參照《耐藥結核病化學治療指南》[4],治療方案為:3DELZ/15DLZ。治療組采取原化療方案同時全程加用莫西沙星,即3MDELZ/15MDLZ;對照組在原化療方案的基礎上全程加用左氧氟沙星,即3VDLZE/15VDLZ,總療程18個月。對全程化療采用監督管理:住院期間給予單劑量擺藥,出院后繼續家屬監督,并每個月電話隨訪1次,直至療程結束。所有患者全療程應用常規護肝藥物。化療藥物劑量與用法情況見表1。

表1 化療藥物劑量與用法情況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3、6、12、18個月痰培養轉陰情況:每個月查痰1次,每次3個標本,均無陽性出現,且痰結核菌培養陰性。治療前、治療中各檢查1次胸部X線或CT觀察病灶轉陰情況。顯著吸收:病灶吸收>1/2以上;吸收:病灶吸收達1/3~1/2;不變:病灶吸收<1/3;惡化:病灶增大或出現新病灶;病灶吸收率=(顯著吸收+吸收)/總例數×100%。比較兩組空洞變化情況:閉合:瘢痕、阻塞愈合或消失;縮小:空洞平均直徑縮小≥1/2。不變:空洞直徑縮小<1/2;增大:病灶增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痰菌轉陰情況比較 治療3、6、12、18個月后治療組痰培養轉陰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病灶吸收情況比較 治療組病灶吸收率為87.5%,高于對照組的6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空洞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組發生空洞變化21例,空洞閉合率為61.9%;對照組發生空洞變化19例,空洞閉合率為42.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2 兩組痰菌轉陰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病灶吸收情況比較[n(%)]

表4 兩組空洞變化情況比較[n(%)]
中國是耐藥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尤其是耐多藥結核病。耐多藥結核病指患者感染的結核桿菌經體外藥物敏感試驗證實至少同時對異煙肼、利福平耐藥或更多的抗結核藥物耐藥的結核病。相關研究證實[6,7],對結核桿菌抑制作用最強的氟喹諾酮類藥物為司帕沙星與莫西沙星,最弱為環丙沙星。因加替沙星有致患者血糖異常的可能,司帕沙星嚴重過敏反應率較高,故而兩種藥物近年來在臨床應用有所減少。建議優先選擇高代氟喹諾酮類藥物,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是治療耐藥結核病的首選氟喹諾酮類藥物。
莫西沙星是新一代喹諾酮類廣譜抗菌藥,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結核分枝桿菌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主要用于耐藥結核病的治療。其化學結構明顯不同于其他喹諾酮類藥,其引入8位碳甲氧基,干擾Ⅱ、Ⅳ拓撲異構酶,對細菌DNA復制、轉錄和修復進行阻止,對G+桿菌、G-桿菌、厭氧菌、支原體、衣原體和軍團菌等具有廣泛抗菌活性,因而能較好的殺滅結核桿菌,該藥在對抗體外抗結核分枝桿菌和非結核分枝桿菌方面已得到多方證實[6],抗菌作用較左氧氟沙星高4~8倍,并不完全交叉耐藥。此外,采取喹諾酮類單一長時間用藥易導致耐藥性 ,治療時選擇與其他結核藥物聯合用藥可降低耐藥風險[7]。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痰菌轉陰率為90.0%,空洞閉合率為61.9%,病灶吸收率為87.5%,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5%、42.1%、6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莫西沙星聯合其他抗結核藥物治療MDR-TB,在患者癥狀改善、病灶吸收、空洞縮小或閉合、加速痰菌轉陰等方面療效顯著,若經濟允許最好使用,但要注意聯合用藥,避免耐藥性的產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抗結核藥物。
[1]喬路.多耐藥肺結核患者耐藥性分析與治療探討.中國當代醫藥,2011,18(9): 70-71.
[2]Kaneko M,Eguchi K,Ohmatsu H,et al.Peripheral lung cancer: screening and detection with low-dose spiral CT versus radiography.Radiology,1996,201(3):798-802.
[3]何小珊,鄧麗紅,朱輝超,等.空洞型耐多藥肺結核患者耐藥性分析及治療方案探索.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3):1-3.
[4]中國防癆協會.耐藥結核病化學治療指南(2009).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32(7):181-198.
[5]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技術指導組.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中國防癆雜志,2002,24(2):65-108.
[6]Trampuz A,Laifer G,Wenk M,et al.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gatifloxacin agains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a granulocyte-rich exudate.Antimicrobial Agents & Chemotherapy,2002,46(11):3630-3633.
[7]趙偉杰,李芃,陸宇.莫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對結核分枝桿菌的交叉耐藥性研究.中國防癆雜志,2009,31(8):469-47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063
2016-09-12]
110000 沈陽市胸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