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Ⅰ類切口(乳腺良性腫瘤)手術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分析
周慧
目的探究本院Ⅰ類切口(乳腺良性腫瘤)手術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并對其使用合理性進行分析。方法選取已接受手術的136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均為Ⅰ類切口手術,通過回顧性調查法查閱所有患者資料,對其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本組136例患者中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率為72.06%,未預防使用抗菌藥物38例(27.94%);抗菌藥物使用較多為青霉素類(34.69%)、青霉素類與酶抑制劑類(16.33%)、喹若酮類(15.31%)、二代頭孢(12.24%)、三代頭孢(10.20%);給藥方式:靜脈給藥69.39%,口服給藥10.20%,靜脈口服結合給藥20.41%;給藥時機:98例患者中92.94%患者于術前2 h開始使用抗菌藥物。結論本院Ⅰ類切口(乳腺良性腫瘤)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率偏高,療程偏長,并且在選擇藥物上、劑型、給藥方式及時機等方面仍存在不規范現象,需加強抗菌藥物使用管理,以促進用藥合理性。
Ⅰ類切口;乳腺良性腫瘤;手術;抗菌藥物
腫瘤患者基于其自身特點,在治療與病情發展的過程中,極易受到醫院感染,影響病情,不利于患者康復。臨床醫生普遍對腫瘤患者使用抗菌藥物,尤其是腫瘤手術患者,圍術期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可減少手術切口感染[1]。近年來,臨床針對Ⅰ類切口手術患者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的研究報道較多,但對于乳腺良性腫瘤手術抗菌藥物使用的研究很少,若未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可引起繼發感染,嚴重影響患者手術療效。本次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乳腺科136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手術抗菌藥物使用情況,以期為圍術期合理使用抗菌藥提供參考依據?,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乳腺科已接受手術治療的136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臨床資料予以回顧性分析,均為Ⅰ類切口手術?;颊呔鶠榕?年齡13~70歲,平均年齡(55.63±26.05)歲;住院時間2~22 d,平均住院時間(15.36±7.15)d;手術時間1~3 h,平均手術時間(2.06±0.22)h,均未發現術后感染。
1.2 方法 對本院已出院的136例良性腫瘤患者的病例質料進行分析歸納,對98例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設計乳腺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查表,利用Excel錄入、分析資料。
1.3 觀察指標 觀察本組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98例患者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如使用藥物種類及給藥方式、給藥時機、術后療程等,以評估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
2.1 本組136例患者中,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98例(72.06%),未使用抗菌藥38例(27.94%),抗菌藥物使用率72.06%。
2.2 本組患者抗菌藥物使用以青霉素類占比最高,為34.69%。見表1。

表1 患者的抗菌藥物使用種類情況(n,%)
2.3 本組抗菌藥物使用中給藥方式以手術前后靜脈為主,占46.94%。見表2。

表2 98例患者的抗菌藥物給藥方式情況(n,%)
2.4 本組98例患者中,術前用藥85例,分別為初始使用時間≤2 h與>2 h;術后用藥86例,分別為術后使用時間≤24 h、48 h、≥72 h。見表3。

表3 98例患者的抗菌藥物給藥時機、術后療程情況[n(%)]
手術部位采用抗菌藥物可達到良好的預防感染作用,但并非所有手術都需予以抗菌藥物預防感染。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簡稱《指導原則》),Ⅰ類切口無需預防使用抗菌藥物,且對于手術野未污染清潔手術不需要預防應用抗菌藥物,考慮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情況如下:①手術范圍廣,時間久,污染性大;②手術涉及頭顱、心臟、眼部等重要臟器;③植入異物手術;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齡、糖尿病、免疫缺陷等[2]。由2.1可知136例患者中,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98例(72.06%),未使用抗菌藥38例(27.94%),抗菌藥物使用率為72.06%,《2013年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中規定Ⅰ類切口手術患者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比例不超過30%[3],本院抗菌藥物使用率過高,在Ⅰ類手術切口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適應癥方面不能準確、合理把握,存在不足之處。
在抗菌藥物品種選用方面,由表1結果顯示:本組共使用8類抗菌藥,使用次數較多的分別為青霉素類34.69%、青霉素類與酶抑制劑類16.33%、喹若酮類15.31%、二代頭孢12.24%、三代頭孢10.20%。根據《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相關問題通知》(簡稱《通知》)內容指出應視預防感染目的選用抗菌藥物,如,預防手術切口感染,應選用金黃色葡萄球菌;預防全身感染,應按手術污染及可能污染細菌選用抗菌藥,多為殺菌劑,且組織滲透性高,價格適中,不良反應少,針對Ⅰ類手術切口選用一代頭孢類抗菌藥最適宜;另外,喹若酮類抗菌藥通常不用于外科圍術期預防用藥,應嚴格控制[4,5]。本研究結果顯示,一代頭孢類使用率僅為6.29%,而喹若酮類使用率為15.31%,這不符合《通知》的要求。青霉素類34.69%雖然是殺菌劑但是用前要做皮試,容易過敏,很少預防性用藥。林可霉素類2.04%,大環內酯類3.06%,均為抑菌劑,與圍術期預防應用殺菌劑的原則不符。應用廣譜抗菌藥物預防手術切口感染,可導致醫院感染細菌的耐藥性增加,增加真菌感染風險,對于手術部位感染,采用抗菌譜專一的抗菌藥,其效果相當于廣譜抗菌藥,且可避免增加細菌耐藥性,不影響菌群變化[6]。耐氟喹若酮質粒是細菌對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主要耐藥機制,該質粒傳播在不同菌群間,故氟喹諾酮類抗菌藥耐藥性高,不適用于預防性抗菌用藥[7]。
在抗菌藥物給藥方式方面,由表2結果顯示,98例患者預防使用抗菌藥物中,靜脈給藥69.39%,口服給藥10.20%,靜脈口服結合給藥20.41%。外科手術預防用藥的給藥方式多建議靜脈注射或快速靜脈滴注,可加快血液、組織中抗菌藥物達到最低抑菌水平,而口服需經腸道吸收,加之個體生理功能具差異性,達到有效藥物濃度速度較慢,故靜脈給藥更適宜[8]。上述結果表明,本院此類患者抗菌藥物的給藥方式主要是靜脈形式,較為合理。
在抗菌藥物給藥時機及療程方面,由表3結果顯示:本組98例患者中,術前用藥85例,其中初始使用時間≤2 h 79例(92.94%),>2 h 6例(7.06%);術后用藥86例,其中術后使用時間≤24 h 18例(20.93%),48 h 56例(65.12%),≥72 h 12例(13.95%)。根據《指導原則》內容,清潔手術者于術前30min~ 2 h內給藥或麻醉開始時給藥,以便暴露手術切口時局部組織足已達到滅殺切口入侵細菌藥物濃度,總預防用藥時間應在24 h內,個別可延長至48 h[9]。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目的在于提高術中血液、組織中抗菌藥濃度,若過早給藥可導致術中體內藥物濃度不足,降低預防感染效果,術后給藥錯過細菌污染時間,亦難達到預期預防感染效果[10]。此外,過度給藥可促使體內原有定植菌失調,增加耐藥菌,難以控制感染。本院術前給藥時間≤2 h占92.94%,術后療程48 h占65.12%,這與《指導原則》中要求存在較大差異。考慮本研究案例受樣本量、時間等因素限制,為對抗菌藥物用量方面予以具體探究,存在不足,有待臨床進一步探究。
綜上所述,本院Ⅰ類切口乳腺良性腫瘤患者手術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存在不足之處,與《指導原則》、《通知》中的抗菌藥物使用要求仍存在差距。對此建議醫院聯合相關科室加大對臨床醫生抗菌藥物應用方面的培訓與監管,定期組織藥物安全應用知識講座,對臨床醫務人員及各科室醫生組織培訓,尤其是抗菌藥物使用,以此來改善本院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 ,以免造成醫院內抗菌藥濫用現象,既不利于患者用藥安全,亦造成患者醫療費用負擔。
[1]李廣勝.3種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使用的干預效果分析.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4,14(4):345-348.
[2]李瓊,黎漢坤,曹堃,等.146例Ⅰ類切口乳腺手術預防應用抗菌藥物情況分析.廣東醫學院學報,2013,31(3):278-280.
[3]闞全程.醫院藥學高級教程.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259.
[4]朱愛國,支偉鋒,支文煜,等.抗菌藥物應用對乳腺甲狀腺手術切口愈合的影響.江蘇醫藥,2014,40(9):1102-1103.
[5]何杏蓮,黎穎然.某院乳腺手術患者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分析.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5,15(6):791-793.
[6]劉文藝,劉學坤,蔣學華,等.某院1247例Ⅰ類切口手術抗菌藥物使用分析.中國抗生素雜志,2015,40(9):704-707.
[7]滕鐵楠,李曉鳳,李靜,等.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干預效果評價.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2):130-131.
[8]徐艷艷,郭小紅,馮平,等.腫瘤??漆t院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2):5516-5518.
[9]夏勇,劉秋明.乳腺良性腫瘤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調查分析.中國藥學雜志,2010,45(6):474-475.
[10]夏勇,盧元元,潘莉麗,等.專項整治后乳腺癌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5,15(2):215-21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099
2016-09-29]
221600 江蘇省沛縣人民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