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華
脊柱胸腰段骨折中后路內固定融合術的應用效果分析
李少華
目的分析脊柱胸腰段骨折中后路內固定融合術的應用效果。方法6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按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前路手術內固定)和觀察組(后路內固定融合術),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傷椎狀況、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結果兩組術后椎管占位率、后凸Cobb角、椎體后緣高度、椎體前緣高度與術前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較對照組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9.38%較對照組28.13%低(P<0.05)。結論后路內固定融合術能減小術中出血量,恢復傷椎生理結構,減少并發癥,值得應用。
后路內固定融合術;脊柱胸腰段骨折;并發癥
脊柱骨折常發生在胸椎及腰椎部位,關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療目前仍有爭議,但大部分臨床學者認為外科手術是矯正骨折、穩定脊髓的重要手段。后路內固定融合術能在手術中對后部損傷結構進行及時處理,較好恢復傷椎高度,目前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是臨床熱點之一[1]。本文將行后路內固定融合術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納入研究,發現后路內固定融合術具有良好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9月6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按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齡(33.2±4.7)歲;骨折原因:車禍、運動撞擊、墜落、其他分別為17例、4例、5例、6例。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齡(34.1±4.3)歲;骨折原因:車禍、運動撞擊、墜落、其他分別為15例、5例、5例、7例。排除造血系統障礙,嚴重肝、腎、心功能障礙者[2]。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行后路內固定融合術?;颊哐雠P,全身麻醉后懸空下胸及腹部,以損傷處為中心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充分暴露患椎,與C型臂X線下操作,撐開患椎;復位后將固定釘鎖緊,使用自體骨關節突間與橫突間植骨融合;清洗手術部位,逐層縫合切口,引流1~2 d,術后6 d行康復鍛煉。對照組行前路內固定融合術。患者仰臥,全身麻醉后取左側入路,暴露患椎椎體前方,切除2/3中后骨質及上下椎間盤組織,行椎管前方減壓,消除后縱向韌帶前方致壓物,將受壓椎體撐開后行復位處理,植入同側髂骨,內固定后沖洗切口,縫合。
1.3觀察指標 記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隨訪1年行X片復查,觀察椎管占位率、后凸Cobb角、椎體后緣及前緣高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年傷椎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術后椎管占位率、后凸Cobb角、椎體后緣高度、椎體前緣高度均得到改善,與術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術后兩組患者椎管占位率、后凸Cobb角、椎體后緣高度、椎體前緣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等指標對比 觀察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出血量分別為(6.10±1.31)d、(30.20±9.23)h、(513.36±27.30)ml;對照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出血量分別為(8.68±1.64)d、(68.53±10.37)h、(824.13±28.10)m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38% (3/32),較對照組28.13%(9/32)低(P<0.05)。
表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年傷椎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年傷椎情況對比(±s)
注:與本組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術后對比,bP>0.05
指標 觀察組(n=32) 對照組(n=32)術前 術后1年 術前 術后1年椎管占位率(%) 57.76±3.76b10.14±1.18ab58.34±4.20 12.34±1.65a后凸Cobb角(°) 28.30±4.21b11.32±2.65ab27.83±3.77 10.82±2.76a椎體后緣高度(%) 82.60±6.70b92.32±4.81ab81.34±4.80 90.29±5.20a椎體前緣高度(%) 37.01±9.07b84.17±10.78ab37.30±10.67 83.21±9.10a
胸腰椎骨折造成的神經損傷一般是永久性的,損傷及骨折的程度不同,神經功能降低程度則不同,降低幅度最低為10%,高則25%[3]。胸腰椎損傷導致多數患者神經功能變差,僅少數患者通過治療可恢復正常。因此脊柱骨折合并神經功能損傷給患者健康及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胸腰段骨折可通過CT和X線確診,中度及以上的患者有明顯的背部疼痛和頸部疼痛,運動時疼痛加劇。脊髓損傷易引發膀胱功能障礙、腦損傷、刺痛、麻木、腸道功能障礙。老年患者因胸椎、腰椎骨骼脆性大,韌性差,因此骨折風險更大[4]。臨床治療以脊柱復位、維持椎體穩定性等為主。
目前脊柱胸腰段骨折主要包括前路、后路、前后路聯合3種入路。前路為直視下進行,雖然能徹底減壓,實現椎體間植骨融合,但手術創傷大、術中失血多、操作難度大、風險高。本次觀察組使用的后路入路能糾正凸角,恢復傷椎生理高度,穩固效果理想,提高術后生活質量[5,6]。術后觀察組椎管占位率、后凸Cobb角、椎體后緣高度、椎體前緣高度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提示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效果與前路內固定不相上下。但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后路手術損傷少,利于術后愈合,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3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13%(P<0.05)。
綜上所述,后路內固定融合術能有效糾正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傷椎高度,恢復生理結構,減少并發癥,促進康復進程,值得應用。
[1]曹衍玉.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療效觀察.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9):21-22.
[2]李艷青.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療效觀察.河北醫藥,2014,11(19):2961-2962.
[3]彭禮林.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療效觀察.吉林醫學,2012,33(3):495.
[4]苗振林.后路內固定融合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44例效果觀察.中國綜合臨床,2014,30(1):8-10.
[5]李振全.后路內固定手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分析.中國醫藥科學,2012,2(4):87,90.
[6]余建.脊柱胸腰段骨折中后路內固定融合術的應用效果分析.中國傷殘醫學,2015,23(11):4-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6.017
2015-12-02]
476600 永煤集團總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