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玲
抗腫瘤藥物所致嚴重不良反應分析
尹玲
目的分析抗腫瘤藥物所致嚴重不良反應的具體情況,提出必要的預防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320例抗腫瘤藥物導致的嚴重不良反應報告。結果中老年患者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抗腫瘤藥物致嚴重不良反應患者以中老年人群為主,其中年齡>40歲患者占78.8%。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多在用藥后24 h內,占81.9%。320例抗腫瘤藥物致嚴重不良反應患者中經及時發現,停藥后,積極有效處理,其中治愈174例,占54.4%;好轉141例,占44.1%;5例患者留有后遺癥,占1.6%。結論抗腫瘤藥物所致嚴重不良反應與患者年齡、給藥情況存在一定關系,臨床需重視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積極預防,密切監測患者用藥情況,減少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抗腫瘤藥物;嚴重不良反應
近年來,抗腫瘤藥物的研究迅速發展,有諸多新型藥物在臨床中應用,使諸多患者受益明顯。目前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高達數百種[1],但多數抗腫瘤藥物為細胞毒性藥物,在凋亡腫瘤細胞時,也會給人體正常組織和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對人體重要器官,如肝、腎、心、肺等器官帶來一定毒性作用,嚴重者甚至死亡[2]。因此本文對抗腫瘤藥物所致嚴重不良反應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以此提高用藥監測,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現報告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0年9月~2015年9月收集的320例抗腫瘤藥物導致的嚴重不良反應報告作為研究資料,其中男196例,女124例。
1.2方法 對320例抗腫瘤藥物致嚴重不良反應案例進行回顧性分析,通過利用Excel電子表格對報告進行有效分析,根據患者基本資料、藥物種類、不良反應累及器官及具體臨床表現等資料進行分類統計,并按照《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手冊》[3]對不良反應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具體分析嚴重不良反應。
2.1抗腫瘤藥物致嚴重不良反應與患者年齡分布分析 中老年患者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抗腫瘤藥物致嚴重不良反應患者以中老年人群為主,其中年齡>40歲患者占78.8%。見表1。

表1 320例患者年齡分布分析[n(%)]
2.2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分布 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時間:<30 min 121例,占37.8%;30 min~2 h 57例,占17.8%;2~12 h 32例,占10.0%;12~24 h 52例,占16.3%;>24 h 58例,占18.1%。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多在用藥后24 h內,占81.9%。
2.3抗腫瘤藥物給藥途徑分析 患者中,198例患者通過靜脈滴注給藥,占61.9%;104例患者口服給藥,占32.5%;8例患者靜脈注射給藥,占2.5%;4例患者肌內注射給藥,占1.3%;2例患者動脈給藥,占0.6%;1例患者皮下給藥,占0.3%;3例患者鞘內給藥,占0.9%。
2.4抗腫瘤藥物具體種類分析 患者用藥方面,其他抗腫瘤藥物134例,占41.9%,包括奧沙利鉑、順鉑、卡鉑、培美曲塞、利妥昔單抗等;抗代謝藥物72例,占22.5%,包括氟尿嘧啶、卡培他濱、吉西他濱、阿糖胞苷、替吉奧、甲氨蝶呤;植物來源抗腫瘤藥物64例,占20.0%,包括多西他賽、長春地辛、紫杉醇、長春瑞濱、伊立替康、替尼泊苷等;抗腫瘤抗生素31例,占9.7%,包括多柔比星、阿柔比星、表柔比星、伊達比星等;烷化劑11例,占3.4%,包括環磷酰胺、異環磷酰胺等;中藥8例,占2.5%,包括康萊特注射液、參芪扶正等。
2.5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器官及主要臨床表現 患者不良反應具體表現,血液系統154例,占48.1%,包括骨髓抑制、出凝血異常、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消化系統81例,占25.3%,包括肝功能異常、便秘、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口腔潰瘍、便秘、食欲減退等;34例皮膚及附件組織,占10.6%,包括皮疹、紅色丘疹、紅斑、皮膚瘙癢、周身和顏面浮腫、皮膚色素沉著、口唇膿腫等;局部反應18例,占5.6%,包括靜脈炎、注射部位疼痛、血管發紅;神經系統14例,占4.4%,包括頭痛、發熱、寒戰、畏寒、手足麻木、下肢疼痛、頭暈、舌尖麻木等;心血管系統12例,占3.8%,包括心慌、高血壓、異常心電圖、心動過速、氣促等;泌尿系統2例,占0.6%,包括血尿、出血性膀胱炎;1例肌肉骨骼系統,占0.3%,包括關節痛、肌痛、腰背痛、骨痛等;4例呼吸系統,占1.3%,包括呼吸困難、口唇發紺、氣促、咳嗽等癥狀。
2.6嚴重不良反應程度分級 抗腫瘤藥物致嚴重不良反應患者中,以骨髓抑制、出血、呼吸困難、胸悶、肝功能損傷、血尿等嚴重不良反應為主,危及患者生命,此類患者需立即停藥并進行有效處理。
2.7轉歸 320例抗腫瘤藥物致嚴重不良反應患者中經及時發現,停藥后,積極有效處理,其中治愈174例,占54.4%;好轉141例,占44.1%;5例患者留有后遺癥,占1.6%。
在對抗腫瘤藥物導致不良反應分析中,不良反應患者以中老年人群為主,其中年齡>40歲患者占78.8%。中老年患者身體機能降低,免疫功能減退,身體耐受力差,易引起不良反應。因此對于中老年患者,需重視用藥監測力度,需謹慎給藥,根據患者個體性差異,注意個性化給藥,適當調整用藥劑量及用藥時間[4],以此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靜脈滴注給藥是導致不良反應的主要方式,原因主要是抗腫瘤藥物通過靜脈給藥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體內藥物蓄積等,易導致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患者在使用抗腫瘤藥物24 h內,應密切監測,注意給藥后情況,對靜脈滴注患者,密切關注,并加強輸液配伍禁忌,嚴格操作,并適當控制給藥速度[5],以此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抗腫瘤藥物神經毒性作用與藥物劑量密切相關,尤其是重度神經毒性反應,需及時減少藥物劑量或停止用藥,并使用相應藥物治療,如維生素B1、B6等[6],對出現嚴重皮膚反應患者,需及時停藥,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解決。
綜上所述,抗腫瘤藥物所致嚴重不良反應與患者年齡、給藥情況存在一定關系,臨床需重視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積極預防,密切監測患者用藥情況,減少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1]韓一萱,張士勇.我院250例抗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報告分析.安徽醫藥,2011,15(1):115-117.
[2]張艷華,劉紅.抗腫瘤藥物的嚴重不良反應與防治.藥品評價,2010,7(12):40-42.
[3]崔琪,閆素英.抗腫瘤藥物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31(8):654-657.
[4]王丹青,王紅靜.新輔助化療的不良反應及預防處理.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4):253-256.
[5]瞿美霞,徐金中.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分析與防治.醫藥導報,2010,29(3):394-396.
[6]劉紅,張艷華.我院281例抗腫瘤藥致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國藥房,2011,22(38):3607-36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6.110
2015-11-24]
110023 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