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小兒遠視內斜合并弱視經手術治療效果分析
高峰
目的觀察分析采用手術方法治療小兒遠視內斜合并弱視的臨床效果。方法213例小兒遠視內斜合并弱視患兒,依照家長所選治療方式分為研究組(111例,122只眼)與對照組(102例,114只眼)。對照組給予非手術方式治療,研究組先實施手術治療再給予非手術方式治療。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的治愈率為54.92%,高于對照組的22.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遠視內斜合并弱視患兒進行早期手術治療,治愈率高,結合專業(yè)的康復訓練,能促進患眼外觀與視力較大改善。
小兒;遠視內斜;弱視;手術治療
小兒患兒中遠視內斜合并弱視比較常見,但診治困難。通常斜視表現明顯,早期容易發(fā)現,遠視和弱視則需要經過相關檢查才能確診。年齡較小的患兒檢查配合性差,臨床診斷易漏診、誤診[1]。早期手術對小兒斜視具有較好療效,可以使雙眼較好地建立完整的立體視覺,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康復訓練方式治療遠視、弱視,痊愈率極高?;純阂坏┏^10歲,手術治療的效果減弱。本研究分別對兩組小兒遠視內斜合并弱視患兒采用非手術方式和手術方式治療,觀察對照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213例研究對象均為2010年6月~2011年6月到本院眼科門診接受治療的遠視內斜合并弱視患兒。男124例,女89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11歲,平均年齡(8.65±1.1)歲?;純喝虢M后,根據所選的治療方式分為研究組(111例,122只眼)與對照組(102例,114只眼)。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非手術方式治療,具體方法為:使用1%阿托品眼藥水點眼,2次/d,連用7 d,然后進行檢影與驗光;3周后給予復光。臨床確診之后實施配鏡、健眼遮蓋、光柵、后像、穴位按摩、紅藍光閃爍治療儀使用等治療。治療需持續(xù)3~5年。
研究組先給予手術治療。麻醉方式:3~8歲予以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聯合麻醉;9~11歲術前作全身麻醉準備,術中以局部麻醉為主。手術前均要禁食水至少10 h。術中患兒配合性差可給予氯胺酮肌內注射或者靜脈滴注,劑量為2~5 mg/kg;再局部給予0.5%鹽酸丙美卡因1~2滴滴眼,并給予2%鹽酸利多卡因結膜下注射,為了減少術中出血量,還可在利多卡因加入0.1% 鹽酸腎上腺素。術中操作:在距角膜緣6 mm平行于角膜緣處切開結膜10~12 mm,再作球結膜下組織分離,使內直肌充分暴露,然后將直肌止端剪斷,再后徙直肌并將其與鞏膜縫合。術后徙量依照斜視的度數、直肌止點位置及直肌發(fā)育程度而定,通常內直肌大約后徙5~8 mm,雙側直肌后徙按1 mm 可矯正4~5°計算,后徙第2條直肌時,需先打一個活結再將直肌縫合于鞏膜上,接著觀察斜視有沒有矯正。如已正位,原位結扎活結,欠矯則需打開活結、放松縫線,觀察正位后再打結。過矯時收緊縫線,觀察正位后打結。最后連續(xù)縫合結膜、包扎,換藥1次/d,3 d后打開包扎,7 d后拆除縫線,術后康復階段實施同對照組的非手術治療。
1.3療效判定標準 效果評價參考全國兒童弱視防治組制定的標準[2]:治愈:視力矯正超過0.9,隨訪3年視力保持正常。進步:視力提高超過2行。無效:視力維持不變或退步。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后效果對比[n(%)]
斜視在兒童群體中發(fā)病率較高,為1%~3%[3]。該病容易診斷,并且治愈率高,但合并遠視、弱視的斜視比較難治。一般小兒遠視內斜合并弱視患兒在出生后的3年內,眼球增長迅速,眼球矢狀徑可由剛出生時的17.0 mm,增長到3歲時的22.5~23.0 mm,而3~14 歲大約只增長1.0 mm。相關文獻指出,1~8歲是兒童視力發(fā)育的最佳階段,雙眼立體視覺在這個階段逐漸完善[4]。存在遠視、弱視、斜視的患兒,在此階段接受視力的早期矯正,能獲得較理想的效果。由于斜視對弱視的治療有較大影響,同時對立體視覺的建立也存在影響,因此,臨床主張早期先通過手術治療斜視,改善外觀,再經過康復手段,使眼睛獲得新的立體視覺。
本組研究的結果表明,小兒遠視內斜合并弱視患兒經手術早期治療斜視,術后通過戴鏡加弱視治療儀等手段,堅持治療3~5年,治愈率為54.92%,較單純采用非手術治療具有顯著優(yōu)勢。也有臨床研究證實,手術、非手術聯合治療對屈光不正性弱視臨床效果最佳,對斜視性弱視或屈光參差性弱視臨床效果不理想。
斜視手術的麻醉方式根據患兒年齡決定,年齡較小者一般采取全身麻醉方式,8歲以上可采取局部麻醉,防止全身麻醉引起的瞳孔散大,不利于眼位觀察。術前要嚴格掌握瞳孔中央與角膜中央的位置情況。術中出現瞳孔變形或瞳孔散大現象,用手電筒照角膜中央作為參照。術中矯正內斜操作,最后一條直肌的后徙量選擇很重要,出現欠矯、過矯都要通過這條肌肉調整[5]。術后創(chuàng)傷痊愈后,需要接受同對照組的非手術治療,長期佩戴眼鏡,視力提升到1.0后仍需繼續(xù)佩戴2~3年,才能確保治療效果。
總之,治療小兒遠視內斜合并弱視,其關鍵在于早診斷、早期手術、堅持長期康復治療。
[1]魯建安,楊薇,文丹.部分調節(jié)性內斜兒童術后療效觀察.國際眼科雜志,2013,13(10):2022-2024.
[2]茍勝文,閆小林,馬建州,等.兒童遠視內斜合并弱視手術療效觀察.臨床軍醫(yī)雜志,2013,41(4):422-423.
[3]韋嚴,亢曉麗,趙堪興.間歇性外斜視的研究.中華眼科雜志,2011,47(11):1043-1048.
[4]馮建輝,賈新國,付青.72例部分調節(jié)性內斜視的治療分析.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0,18(2):66-68.
[5]曾思明,閆玉梅.部分調節(jié)性內斜視手術遠近立體視覺恢復的臨床分析.國際眼科雜志,2010,10(9):1795-179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6.156
2015-11-30]
471000 河南省洛陽市中心醫(y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