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慎芝
?
高職“概論”課教學中教師學科意識的培養與運用
袁慎芝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廣東 廣州 510300)
文章從探討概論課的學科基礎出發,重點從高職思政課課程設置、高職概論課教材使用以及高職概論課教師學緣結構三大方面論析了概論課教師學科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并結合本校經驗,具體論述了高職概論課教師學科意識在教學中的實際運用。認為強化高職概論課教師學科意識的培養與運用研究,有利于彌補高職思政課課程設置不足,促進高職“概論”課的育人效果。
高職;概論課;學科意識;運用
“概論”作為高職大學生思政必修課,是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是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要內容,其開設,不僅有著直接的政策依據,同時也有著獨特的學科支撐即馬克思主義理論學。正是有了這一學科做基礎,高校的概論課教學才成為了一項集政治性、理論性與科學性為一體的科學教育事業。它的創立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反對社會上“左”和“右”的錯誤思潮,黨和政府就已經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此,全國召開了多場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討論。1980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韋國清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中首次肯定:“政治工作也是一門科學,有其專門的知識。”“每個政治干部都要朝著政治工作專門家這個目標,奮發努力。”[1]這是黨和國家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化的重要開始。1989年,國內外政治風波發生之后,鄧小平同志更是深刻總結說:“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最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對于艱苦創業,對于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種教育都很少,這是我們很大的失誤。”[2]自此之后,重視和加強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了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
為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及人才隊伍培養,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次批準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兩個學科專業。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進一步提出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明確要求。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則正式決定在高校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并強調“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所依托的學科是我國特有的一門政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能加強,不能削弱”[3]。從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不再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政治教化,而是成為了有著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與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做支撐的科學教育。
高職思政課課程設置的特殊性,決定了“概論”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具備學科意識。按照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本科高校的思政必修課主要有原理、概論、基礎、綱要、形勢與政策。而高職等專科院校的思政必修課則為概論、基礎、形勢與政策。由于沒有原理、綱要課,高職院校的概論課就成為了高職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唯一核心課程。高職思政課課程設置上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概論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照搬教材,單純地給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及其成果,而應該適當地拓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相關的學科知識,唯有如此,高職的概論課教學才能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講通、講透。
高職“概論”課教材的普適性,決定了“概論”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具備學科意識。關于大學生概論課的教材,目前,按照教育部規定,高職院校和本科高校都必須使用全國統編的教材。雖然,這有利于教學內容的統一,但是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對于高職院校而言,由于沒有開設原理課、綱要課,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性,概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必須予以補充和拓展相關基本知識的。但是,仔細審閱既有的概論課教材編排會發現,既有的概論課教材編寫因為考慮到本科高校思政課的課程設置,為避免與原理、綱要課程內容的重疊,而對于概論課中涉及的有關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知識基本上進行了部分省略。概論教材的這種編寫思路盡管有其合理性,但是對于高職等專科院校的概論課教學而言卻是一個極大考驗。由于沒有專門針對高職院校思政課設置的高職概論課教材,所以高職概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人為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自我整合。高職概論課教材的這種普適性決定了高職概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具備學科意識,否則,高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一定是不完整的。
高職概論課教師學緣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概論”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培養自己的學科認同感與歸屬感。目前,受多重因素影響,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概論課教師隊伍專業化不強。以本校為例,概論課教師的專業結構就有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等。還有一些概論課兼課教師原來所學專業甚至為食品、計算機等等,在從事一段時間學生管理工作后就開始執教概論課。教師專業背景的巨大差異,難免會導致其對教學重難點把握、教學內容的整合存在失誤。概論課教師學緣結構的多樣性,客觀上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強化任課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意識。
(一)教學內容的整合
根據05方案要求,高職院校的思政必修課主要為概論和思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則可以不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之列。高職思政課的這種特殊設置,客觀上要求高職概論課教師在依據教材設計教學內容時必須盡可能地整合進一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的相關知識。
首先,高職概論課教學必須融合進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常識。從馬克思主義學科性來看,原理課是概論課的前提與基礎。從認知邏輯角度而言,大學生們也只有首先了解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然后才能理解什么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而才能認同并接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因而,高職概論課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恰當地給學生們補充介紹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結合目前高職概論教材的實際編排,筆者認為,概論課教師在講授教材第一章時必須首先為學生們講授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些基本常識。
其次,高職概論課教學必須整合一定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知識。根據05方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主要是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以幫助學生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其教材內容有許多地方與概論課明顯存在交叉。因而,目前的概論課教材在編寫時為避免重復,對部分章節知識故意進行了壓縮與省略。如概論第三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部分,編寫組們對近代中國國情、新民主主義革命具體過程等知識就只做了系統概述。基于此,高職概論課教師在備課時必須予以正視,并盡可能地補充進中國近現代史的一些常識如近代中國的國情、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具體歷程等,以彌補高職綱要課缺失所導致的不足。
(二)教學形式的選用
專題教學,是目前高校概論課在實現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中普遍采用的一種重要形式。所謂“專題教學,就是教師在遵守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對教材內容全面系統把握的基礎上,將教材中的主要內容以主題形成突出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內容體系,形成教學專題”[4]。對高職院校而言,由于思政課課程設置的特殊性及學生理論基礎的差異性,采取專題教學更有利于增強教學的靈活性、針對性與接受性。
根據高職“概論”課的特殊性及自身教學經驗,筆者將高職概論課分為了以下七個專題。第一專題:緒論。主要介紹這門課程的性質、由來、創設依據、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第二專題: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重點介紹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等基礎知識。第三專題:毛澤東思想概論。下設四個小專題,分別為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概述、毛澤東思想之新民主主義革命論、毛澤東思想之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毛澤東思想之社會主義早期探索理論。第四專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述。重點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中國特色社主義的本質等。內容涵蓋教材第一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五專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這是中國特色主義理論的重點,主要對應教材第八章。第六專題:國際形勢與祖國的完全統一。重點介紹中國的國際外交與香港、澳門、臺灣統一問題。第七專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力量。具體對應教材第十一、十二章。
對于這些專題,教師既可以采用講座、專題報告的方式進行講授,同時,也可以通過教學方法創新,讓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如第三專題中關于毛澤東的人物簡介,我校通行的教法就是讓學生進行自我研練。教師以“走近毛澤東”為題,讓學生課前自己動手去收集關于毛澤東的各種信息、故事,然后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分別以PPT、微視頻、情景劇等各種形式將自己的成果呈現出來。借助這種形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還可以強化他們對專題本身的認識和感悟。此外,從高職教育重在實踐的特征出發,高職的概論課在進行專題教學時還應設置一定的實踐專題,讓學生能夠在課外的實踐活動中直接看到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黨的歷史發展與現實成就,如我校設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廣東、廣東民營企業發展調查、廣東環境現狀考察等實踐專題都比較受學生歡迎。
[1]韋國清.聽取總政治部領導匯報工作時的談話要點[N].人民日報,1980-05-09.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3]馮剛,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30年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7).
[4]石明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專題教學探討[J].教育探索,2013,(8).
(責任編校:張京華)
2016-06-21
袁慎芝(1982-),女,湖北十堰人,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G411
A
1673-2219(2016)12-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