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鄒瑾
?
文化傳承創新視角下地方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以NH大學為例
殷志1鄒瑾2
(1.南華大學 招生就業處,湖南 衡陽 421001;2.南華大學 附屬第一醫院,湖南 衡陽 421001)
高等教育有一項重要使命就是文化服務,高校有責任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文章通過探討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提出及內涵,分析了目前高校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從三個方面提出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實現路徑:即提高文化育人能力、實現自身內涵發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文化活動品位,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提高文化傳承創新能力。
文化傳承創新;服務地方;地方高校
高校作為地方最大的知識產業,不僅承擔著創造新知識、發明新科技的重任,而且在文化引領新風尚、促進社會進步中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理論的提出,“文化”再次沖擊人們的視野,受到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開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凸顯,國家對高校實現文化傳承創新更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高的一種回應。
“文化傳承創新”或稱“文化引領”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第四項職能,是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中首次提出,對高等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職能進行了具體界定,充分表明了高等教育在文化引領方面的優勢、任務與方法,并將“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途徑之一。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考察山東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學界對于高校應具備“文化功能”也早有論證。潘懋元先生1995年曾在一篇論述中指出:“文化選擇與創造”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高等教育對文化的選擇具有高層次、權威性、多樣性、專門化的特點,并在精心而廣泛的文化選擇下進行文化創造。[1]它表明了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強烈,扎實推進文化事業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為此,作為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和我國優秀文化傳承重要載體的高等教育,從未如此緊迫地感受到實現自身“文化引領”使命的重任;特別是如何積極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增進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助推文化事業良好發展,是擺在每所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出了新觀點、新論斷和新方法,“文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高校作為一種文化機構,對其周邊地區的文化輻射力是極為顯著的。學者陳來提出:“文化傳承創新不是泛指一切知識領域及其成果,而是主要指人文社會科學,換句話說,主要講的不是科學技術,而是思想文化,是以價值體系為中心的思想文化的傳承創新。”[2]這一闡述既指出了當前中國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對象——以價值體系為中心的思想文化;又明確了文化傳承創新的目的——解決國家面臨的重大思想文化問題,并借助文史哲和國學的教學、研究與創新來實現的主要路徑。作為高校有責任通過梳理和研究區域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通過培育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的人才、通過提高當地人們的道德規范來提高城市或地區的文化底蘊,增強地區的凝聚力。尤其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在對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新的基礎上,充分有效地將各地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進而助推文化產業的發展,這應是我國許多地區順利實現升級和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必由之路。
(一)地方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取得的成效
目前地方高校占我國高等院校60%以上,大多集中于地市級,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輸送了大量知識人才,基本滿足了地方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一些地方高校還成為地區產學研中心和文化重鎮,極大地推動了所在城市的產業升級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1.推動了地域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既具中華文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地域文化的獨特個性。對此,許多地方高校主動與當地合作,承擔起地域文化保護與建設的重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筆者所在的NH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衡陽市,地處湘南腹地,北與湖南第一勝地的石鼓書院摩肩,南與五岳獨秀的南岳衡山接踵,長期以來學校將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作為特色生長點,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以“湖湘文化研究基地”為平臺,對書院文化、南岳旅游資源和民俗傳統等進行梳理和活化,并圍繞地域文化資源舉辦各種學術活動,不僅使學校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中心,更是促進了當地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變,推動了當地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2.將地域文化作為學校辦學特色的增長點。地方高校距離省會城市較遠,在地域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只有努力服務地方、依靠地方,不僅提供地方所需要的人才和技術,而且以大學的精神文化輻射和影響社會,將地域文化作為學校辦學特色的增長點,才能取得巨大的發展。[3]如南岳佛教傳承最盛、影響最大的是禪宗文化,NH大學的體育學院積極開展專業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在對禪宗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礎上,將禪宗核心理論的修身引入太極拳文化,成立了太極拳文化研究中心,積極開展專業教學、科學研究、技能培訓、國際推廣和交流,在挖掘、整理和傳播地域文化精髓的過程中,主動將地域文化融入自身辦學特色,通過開發特色課程、設計傳播平臺,不僅在本科生而且在留學生中開設了太極拳課程,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喜愛。同時,學校把太極文化精髓傳播和引入高校,在全體教職工中開展太極拳學習、推廣和交流活動,成功舉辦了全校教職工太極拳競賽,讓太極拳文化更加科學化、普及化,使高校在當地的文化影響力得到了提升。
3.設置專門機構從事文化傳承創新與文化互動。目前我國許多地方對地域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夠,且功利性較強,導致地域文化研究與開發呈膚淺性產業化與碎片化,不利于地域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健康發展。對此許多高校通過成立專門的文化研究機構,以學術的方式展開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與研究,對提高文化研究的質量和傳播效率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如HN大學設有蘊含濃郁湖湘文化特色的湘衡文化研究所、洛夫與湘南作家研究中心、王船山詩詞研究會等研究機構,不僅出版了系列專著,而且面向社會舉辦了多場學術研究報告;學校研究生院的“楚岳文化節”至今辦了十屆,現已成為學校傳播地域文化的品牌活動。學校還通過舉辦屈原詩歌朗誦、端午節與留學生包粽子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湖湘特色文化傳承和互動,并嘗試建立校地文化互動的長效機制,學校與地方相互聘請文化建設學者專家,對于文化傳承創新和文化互動保障事業長期有效發展十分有益。
(二)地方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存在的不足
當前,在部分高校的辦學理念中,對文化傳承創新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或處于缺失狀態,校園文化理念和環境與學校的規模發展不相適應,成為學校文化育人與核心競爭力的短板,需要引起重視。
1.文化傳承創新的認識不到位。地方高校作為一個地區的文化機構和學術資源中心,對周邊地區的文化輻射力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理應承擔起文化引領的職責,并以高質量的文化創新力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但由于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高校全面擴招,教學質量保障和完成常規教學已使高校應對不暇,加之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和隱性化使其在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設施的硬性目標面前遭遇冷落,忽視了對學校文化底蘊的累積和文化氣質的培育,尤其是對“人”的關懷和對學生健全人格的磨礪重視不夠,文化作為軟實力所具有的凝聚力、整合力和影響力難以“發酵”,使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不高,學校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力不足。
2.文化傳承創新的目標不明確。大學文化不同于世俗文化、企業文化或政府文化,其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先進性和引領性,內涵和外延都是比較豐富的。目前許多高校紛紛創建文化研究中心,加大對人文社科的研究力度,但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傳統文化上,特別是人文歷史資源的挖掘鎖定在“傳統”而對文化傳承創新的目標和使命有失全面理解,目光和視野不夠寬闊,如對區域的群體心理、道德觀念、法制意識、乃至消費文化、特色產業文化、區域政治文化、娛樂文化等缺乏整合,導致高校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針對性不強、主動性不足、穩定性不夠,無法使現今文化成為主導和實現全面的文化引領。
3.文化傳承創新的服務形式較為單一。文化傳承創新是高校服務職能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就目前情況看,許多高校僅限于文化育人、校園文化建設和學術性文化研究等方面,沒有很好地將學校的文化資源、研究成果與區域社會發展有機聯系起來,開放性不強,受人力、財力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不少高校的圖書館、特色研究所等機構或設施無法向所在地區及社會開放,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缺乏向民眾傳播的平臺,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者參與地方事務的積極性不高或途徑不通暢;產學研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推進學校應用型文化建設,特別是未能推動特色文化專業的建設以及師資隊伍的建設,因此,構建適合文化傳承的保障機制和實踐創新體系就成為必須。
高校作為區域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所在區域范圍社會文明的標志,更是一個城市的精神支柱和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高地,它對周邊地區的文化輻射力是極為顯著的。
(一)提高文化育人能力,實現自身內涵發展
文化育人有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也是大學提高社會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地方高校,在文化育人和傳承創新方面需要實現兩個宏觀目標為:一是自身文化傳承創新能力建設,二是服務地方文化事業發展能力建設。為此,首先高校在辦學上要融入文化育人的理念,即在制定教育制度和實施中,注重“以學生為本”;在教育目標上,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貫穿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養成。同時,要將人文課程與科學課程有機融合,努力使受教育者將外在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標準內化為自身的情感、意志、道德和行為規范。[4]其次要改革課程結構,提高文化素質類課程的質量,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目前許多高校都開發了大量相關課程,并形成素質類課程模塊,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如NH大學自2002年開始,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在“夏季小學期”集中開設人文素質選修課和系列人文知識講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意識得到明顯地提升。再次,要提高文化育人能力、科研與推廣能力,制定與完善文化服務機制,搭建校地文化互動平臺,構建立體的文化服務體系等,主動參與地方文化事業建設,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設計、調整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內容和措施,全面推進校園文化資源的共享與開發,在為經濟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地方文化事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文化活動品位
校園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和制度環境共同構成的和諧文化氛圍,具有極強的隱性教育功能,對對高校師生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提高校園文化的品位,首先要凝練校園精神文化,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包括大學的辦學理念、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情感以及意志品質等豐富的內涵,它往往通過校訓與校風、教風與學風等形式體現。其次要加強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應當做好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整體布局等,通過校園各種建筑、教學科研設備、生活和文化設施、道路及園林建設等表現出來[5],這些都是學校文化育人包括忽略的物質保障;要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改善校園硬件水平與條件,以滿足學生成長和學校教學服務社會的需要,增加校園文化氣息,豐富校園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再次要充分了解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產物和重要載體,也是維系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因此高校要以“文化育人”為指導思想,完善教學、科研和學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提高對加快制度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認真落實校園文化建設的規范性和穩定性工作,用制度引導大學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轉變,提高文化活動的質量和品位以及社會各界對學校的認同。
(三)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提高文化傳承創新能力
地方文化是一種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文化,也是一種“非他性”地域特色的思維習慣、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是不同地域個體及知識的集合體。地方高校可以憑借與當地文化零距離了解和接觸的便利條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使之成為學校特色培育的增長點和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從而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有效手段。首先高校要主動開發和利用地方豐富的文化資源,增強自身對地方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感,通過組織師生對文化資源進行發現、整理、深入研究,將原生態的文化資源整合創新,進而轉化為育人的資源,培育特色人才,實現地方文化的傳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要注重保護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地方文化資源開發模式的優化和品位,特別要杜絕對地方文化資源粗放式無序開發、過度開發甚至破壞性開發,發揮高校的智力資本優勢,為文化資源的可持續提供思路和方案,充分挖掘、整理各種文化資源,突出文化主題,提出產業品位,幫助地方文化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其次要開發多種途徑,促進文化傳承創新,特別是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既要下力氣填補地方文化研究的各種空白,更要下功夫提高地方文化軟實力,讓高雅、瑰麗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提高學校的文化影響力,推動地方文化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1]潘懋元,朱國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選擇與創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01-09.
[2]陳來.文化傳承創新的戰略意義[J].中國高等教育,2011,(20):09-11.
[3]陳海利,鄒樹梁,王莉芬.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12):149-151.
[4]王莉芬,李曉衡,張夏.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0,(4):94-96.
[5]宋東皓.大學校園文化傳承創新研究[D].河南農業大學, 2013.
(責任編校:何俊華)
2016-03-26
2014年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駐衡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4C025);2015年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項目“湖南非中心城市高校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5ZZ036)。
殷志(1981-),男,湖南株洲人,南華大學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鄒瑾(1986-),女,江西吉安人,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G640
A
1673-2219(2016)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