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芬
?
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制度發展述評
洪家芬
(北京理工大學 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5)
近年來,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制度作為高等教育人事制度創新舉措,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廣泛關注。論文從高等學校教育職員的范圍和內涵分析出發,對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制度的制度演進作一梳理和綜述,重點評析了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制度在實踐發展中取得的突破與成果,希望能為高等學術教育職員制度領域的繼續深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高等學校;教育職員;述評
高等學校教育職員是高等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教育職員隊伍,高等學校才能有序開展教育管理,積極實現發展目標,有效推動高等教育事業不斷前行。
高等學校教育職員是一個內涵相當寬泛的職業群體,其范圍包括負責非結構化決策的高層領導者、負責結構化決策的中層管理者和執行各類事務的基層工作者[1];其管理對象涉及人、財、物、時、空、信息等資源[2];其職責覆蓋了學生事務、教務、黨務、財務、法務、人事、外事、工會、紀檢等各個職能組織的行政行為;其人員來源包括社會招聘、校內調配、畢業生留校、眷屬安置以及其他形式;其學歷結構包含大專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職稱結構既包含高校教師、工程、財務等系列的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人員,又包含未評專業技術職務人員。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制度的建設與發展過程,歸根結底是高等學校管理人員職業化[3]、專業化的過程。
教育職員制度是我國高等學校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事管理創新的一項偉大工程。
1995年3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五號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管理人員,實行教育職員制度”。這是國家首次提出教育職員制度,可以看出:①教育職員制度立足國家戰略高度;②教育職員是指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管理人員;③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的管理人員或不再具有“國家干部”的身份。
1998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七號公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并于2015年12月27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將高等學校教育工作者分成四類:高等學校教師、高等學校管理人員、高等學校教學輔助人員、高等學校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并在第四十九條規定:“高等學校的管理人員,實行教育職員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頒布,充分體現了國家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決心。
1999年9月27日,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編制管理規程》,進一步明晰了高等學校教師、高等學校教學輔助人員、高等學校職員的編制區別。“職員編制指學校中專職從事黨務、行政管理、行政事務工作的人員編制”,對高等學校教育職員范圍做了更明確、更詳細的劃定。
1999年12月24日,教育部人事司發布《高等學校職員制度暫行規定》,指出:“高等學校職員是指在高等學校從事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人員”;并對高等學校教育職員的職責、聘任提出規定。這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門首次對高等學校教育職員隊伍建設提出指導性意見。
2000年6月2日,中共中央組部、人事部、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高等學校的管理人員實行教育職員制度。教育職員實行聘任制。教育職員制度先在部分高等學校進行試點,在取得經驗、完善辦法后逐步推開”。響應國家政策及中央教育行政部門要求,武漢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五所教育部屬高等學校自2000年起先期開展職員制度試點工作,并制定了職員制度的管理辦法與實施細則。
自2000年至今,繼先期五所高等學校試點之后,教育職員制度先后在中國農業大學、深圳大學、中南大學等多所高校得到試行,并以高等教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去行政化為契機,積極突破,不斷推進,取得了一些成績。
(一)創新人事機制
高等學校教育職員自建國起就具有“國家干部”身份[4],一直帶有濃重的行政化、政治化色彩。在“官學一體”的管理體制下,高等學校教育職員的人事管理強調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和政治目標,其行政級別能與國家行政系統平行對接,體現了國家行政權力的滲透與延伸,也因此為人所詬病。
經過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高校治理結構已調整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去行政化徹底破除了高等學校教育職員的干部身份與行政級別,消除了高等學校與教育職員之間的行政依附關系。在高等學校與教育職員之間建立了平等的契約關系,這是高等學校在取得大學自治(University Autonomy)權利道路上的一項突破性進展。
(二)創新聘任機制
在轉制以前,高等學校的辦學權與管理權、高等學校主要領導的任免權都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門手中,以強化、鞏固政治權力在高等學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學校教育職員,上至高層領導者、下至基層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時普遍地迎合政權、服從上級,無法充分發揮工作自主性。
隨著高等學校全員聘任制改革持續深化、高等學校人事代理制度不斷發展,高等學校基本實現了按需設崗、競聘上崗,建立了教育職員崗位的職業準入制度與持續考核制度,推動了對教育職員的契約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激發了教育職員的工作積極性與創造力,促進了教育職員的有效流動與持續發展。此外,高等學校去行政化阻斷了教育職員與國家行政系統的對接通道,賦予了高等學校越來越多的自主權利,增強了教育職員崗位設置的科學性,促進了教育職員的專業化,提高了管理工作成效與教育職員隊伍素質。
(三)創新薪酬體系
薪酬是人力資源最核心的激勵因子。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高等學校的工資制度殘留了供給制的一些特點,比如說,開展平均分配、實行統一津補貼、提供全能福利,甚至導致“體腦倒掛”,未能充分發揮薪酬的保障功能與調節功能,不能兼顧個體能力素質差異,嚴重挫傷了一部分教育職員的工作積極性。
在政校分開、管辦分離后,高等學校教育職員管理日趨人性化、科學化。高等學校逐步突破行政化管理模式,積極推行以崗定薪、按勞分配、優勞優酬[5],在隊伍規劃、引進、配置和管理等建設過程中完善激勵機制,建立了更加靈活、自主、科學、客觀的工資制度。高等學校自主分配,既能充分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又能體現績效導向,同時還能兼顧和諧發展,具有集權分配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和能效性,能有效調動教育職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
(四)創新職業管理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教育職員具有國家干部身份,實行行政職務任命制。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尤其是具有較高職務的教育職員,多由政治權力主導、自政權組織內抽調黨政干部加以委任,職務晉升路徑單一,職業發展空間受限。
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制度設置了三等十級的職業層次,將職級與崗位類別、工作屬性以及教育職員的工作能力、專業水平正相關聯,為教育職員釋放了較大的職業發展空間,能有效調動教育職員的工作積極性,為教育職員隊伍建設起到積極的調節和激勵作用。另一方面,教育職員的職級可參照崗位職責和任職條件逐級晉升,意味著教育職員能突破職務限制取得個人發展與職業成功,為教育職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完善職業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提供了先決條件。
(五)創新理論研究
正確的理論是指導實踐的行動指南,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高等教育工作中不斷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必須具備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能夠了解教育事業的發展趨向、前沿動態及發展規律,能夠運用科學的理念、精神和方法去豐富實踐。
在高等學校依靠行政權力治校時,教育行政部門掌握著高等學校的管理權與財物支配權,無形中促成了尊崇行政權力、迎合行政權力、追逐行政權力的校園文化氛圍。高等學校管理理論研究處于弱勢地位,受到行政權力的左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制度為高等教育管理理論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視角與動力,破除了教育職員的干部身份與行政級別,推進了高等教育管理理論研究創新與理論成果轉化,為教育職員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盡管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制度立足國家戰略高度,在多年的實踐過程中取得了較大進步,但至今未形成科學合理的教育職員制度體系[6],又因職等職級劃分太細導致職位設置困難[7]、考核指標難以量化等原因,沒能發揮預期的功能與效用,因而未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完善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制度,還需要持續更新管理理念,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建設,促進教育職員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1]肖敬武.高校基層行政人員能力建設現狀與提升策略[D].華南理工大學,2015:9-10.
[2]林銀玲.大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職員維度[D].福建師范大學,2015:16.
[3]奚曉霞.美國高校職業化管理對我國教育職員制改革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5,(22):133-135.
[4]茹寧.從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的關系看我國大學“去行政化”改革[J].高教探索,2011,(2):14-18.
[5]畢憲順.高等學校教育職員制度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1):50-56.
[6]賀蓓蓓.高等學校職員制度體系分析[J].高教探索,2015,(6):29-32.
[7]馮莎.我國教育職員制的問題審視與建構策略[J].教育探索,2016,(2):123-125.
(責任編校:張京華)
2016-06-11
洪家芬(1979-),女,湖南常德人,北京理工大學珠計算機工程師,工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組織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G645
A
1673-2219(2016)12-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