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潔

書名:《城中城:社會學家的街頭發現》出版時間:2016年1月
“清晨7點鐘,我在一個毒品窩點醒來。”這開頭讓你聯想到什么?獨闖虎穴的臥底警察,深入狼窩的新聞記者,還是驚恐度日的黑幫頭目?這帶著卡夫卡《變形記》味道的開頭,為素德·文卡特斯撰寫的《城中城:社會學家的街頭發現》定下了基調。醒來的那一刻,文卡特斯看到斑駁的墻壁下,一只蟑螂爬過漆布地毯。他所在的地方是芝加哥最著名的“城中城”貧民窟——羅伯特· 泰勒計劃區。在位于2301號大樓1603室的毒品窩點里,20多名男女橫七豎八地睡在沙發和地板上。他們前一晚的活動程序是這樣的 :吸毒—酗酒—做愛—嘔吐,一直持續到凌晨兩點。當清晨的陽光射入窗口,作為屋里唯一的清醒者,文卡特斯平靜地看著眼前一切——黑幫生涯的又一天開始了。
那時的文卡特斯,真實身份是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生。最初,他來到這個以貧窮、暴力和毒品聞名全美國的黑人社區,只是想收集一些調查問卷。當背著書包的他照本宣科地念出第一個問題“作為窮困黑人的感覺怎么樣”時,遭到了周圍年輕人的猛烈嘲笑。他們的小頭目告訴文卡特斯 :“你不該四處問這些愚蠢的問題,沒人會回答的。你應該和我們混在一起,了解年輕人是怎么在街上討生活的。”就這樣 ,跟著這位小老大,文卡特斯開始 了 長達10年的街頭生涯。為了深入了解貧民窟的真實生態,文卡特斯進入了黑幫內部 ,一度冒著生命危險,周旋在由黑幫老大、打手、毒販、軍火販子、牧師、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等交織而成的地下社會交際網絡之中。當他在黑幫內部“混”了3年、取得老大充分信任后,還曾被授權,當了一天真正的黑幫老大,為各種亂七八糟的生意和糾紛充當“法官”,文卡特斯提出的條件是“不殺人,也不賣毒品”。正是憑借大量第一手資料 ,文卡特斯成就 了這部著作。在書中 ,他告訴 人們 :單靠個人的努力很難擺脫貧困狀況;黑幫承擔了“城中城”的部分社會福利功能;當地警察也是另一種黑幫 ;窮困人家自有活命的辦法……盡管多數人的姓名和身份都做了匿名處理,但書中所有的人物、地址與機構都是真實存在的。
文卡特斯是個矛盾體。作為一名印度裔學者,他有理性和內斂的一面,話語簡潔、聲調柔和 ;他也有著冒險家的特質,好奇心過盛。當他被武裝毒販劫持為人質的時候,依然能鎮定自如地與他們周旋、對話,最后安然無恙地被釋放。這或許源自他內心深處對人性的洞察與理解。在文卡特斯的眼中,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即使在最陰暗的角落,也依然有灰色的溫情。
10年之中,這個地方似乎有著某種神奇的魔力,讓文卡特斯離開后又不斷地回去,以求了解更多內幕。他試圖還原一個被妖魔化了的黑人社區,化解外界對貧民窟的深深誤解。之前有太多關于貧困人口的著作,總是居高臨下地、把這些和我們一樣有呼吸、歡笑、掙扎、情欲和道德的人,臉譜化成一群猥瑣而狡猾的愚民。文卡特斯卻站在他們中間,用平等的視角描述了毒販、租戶、妓女、非法商販、警察以及他本人,是如何在簡陋的物質條件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努力而艱難地生存,并盡力活得更美好一些。
現在,文卡特斯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主要研究城市犯罪組織、毒品交易,以及賣淫等地下經濟現象,但他還是喜歡把自己稱為“流氓社會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