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琦 何志攀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出現了“復興漢服”現象。但由于面向大眾的漢服文化教育屬 于新生事物,缺乏規范、系統的課程設置,存在權威性、專業性不足等問題。結合北師大實驗中學近年來的教育教學實驗,筆者從教育目標設置、內容體系和實施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學漢服文化教育應處理好的幾個問題,以期推動中學漢服文化教育的規范發展。
[關鍵詞]漢服文化;教育傳播;教育目標體系和實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209
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服飾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中華大地上呈現加速升溫態勢。在中學校園中,漢服活動也受到越來越多同學的關注和參與。幫助中學生更好地了解漢服文化,讓民族文化的甘露滋養青少年成長是十分必要的。
據了解,從2005、2006年左右出現漢服文化的復興之勢,經過十年的發展,漢服逐漸從“網上”走到“網下”,從小眾走向大眾。漢服復興的突出特點是以青少年為主力。全國許多大學、中學都開展過漢服活動,有的還成立了漢服社團。但是由于華夏服飾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屬于“專業”而且“冷門”的領域,大量寶貴資料尚未“走入尋常百姓家”。很多熱心人士主動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并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如早期的“天漢民族文化網”、“百度漢服吧”“漢網”,現在的“漢服北京吧”等。“80后”“90后”乃至“00后”青少年作為漢服復興的主力,使傳統服飾文化呈現出生機勃勃的面貌,但是也存在缺乏權威性,思想活躍而雜亂,甚至存在錯謬誤解等情況。同時,除了極少數社團實力強勁以外,大部分活動局限于漢服志愿者集會、服飾展示、走秀等,缺少服飾文化理論、漢服設計制作等專業知識的支撐,以致活動影響面小、效果不明顯。這就需要根據服飾史的專業研究,總結十年來的漢服復興經驗,組織設計適用于中學生的漢服文化選修課程,從而更好地發揮華夏服飾文化的育人作用,又通過青年人的成長更好地弘揚傳承中華文化。
結合近年來北師大實驗中學漢服文化教育的發展狀況,筆者認為,在中學推進漢服教育,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關于教育目標的設置
中學漢服文化教育應以“文化育人”為主旨,以傳統服飾在現代的繼承和傳播為切入點,針對中學生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認同和掌握傳統文化,同時又用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的成長。
一是認識漢服的文化性。漢服在中華文化中地位極其重要,絕不僅僅是一件服裝,而與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有關。正所謂“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飾是與禮儀并稱的中華文化標志,中國不僅是“禮儀之邦”,還是“衣冠上國”。由傳統服飾延伸開去,幾乎可以涵蓋傳統文化的各個層面。所以,幫助學生理解漢服,不是尋找可有可無的文化“碎片”“元素”點綴,而是必不可少的完整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環節。這是漢服文化教育的靈魂,是最核心的理念。
二是理解漢服的繼承性。漢服是從傳說中的軒轅黃帝以來,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推崇禮儀、象天法地而形成的衣冠體系。之前,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總是陷入“朝代論”的誤區,從而忽略了傳統服飾文化的一脈相承,從而導致文化理解的“零散化、碎片化”。因此,應幫助學生樹立起漢服是“一種服飾和文化體系”,而不是“各種服飾的堆積”這一理念。同時,這一體系又與時俱進,隨著人們審美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三是了解漢服的民族性。漢服不是“古裝”,而是如和服、韓服、藏族服裝、蒙古族服裝一樣的民族服裝,這就意味著它不僅生活在過去,也可以生活在當下,并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展在未來。漢服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紐帶。漢服不僅是漢族的民族服裝,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的服飾也深受其影響,并輻射到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服飾,可謂源自漢族、代表中國、輻射東亞。
四是感悟漢服的美學特點。莊重、大氣、飄逸、靈動是漢服的突出風格。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線條柔美流暢,呈現出鮮活的生命力。漢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五是學習漢服制作技藝。要學習漢服制作技藝。筆者在我校開設的漢服選修課上,曾學習過漢服設計裁剪基本技能,制作漢服紙樣、發簪配飾、傳統節日用品等。并且在組織漢服社團活動時,帶領同學們制作簪子、漢服紙模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關于教育內容體系
概括起來,漢服教育有三大指向:文化、審美、技藝,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漢服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實踐課程。可按照“漢服理論—動手操作—漢服活動—文化融合”的邏輯結構設置教育內容。
漢服基本理論方面的介紹,主要包括文化和審美意義。一是從學生最熟悉的影視劇服裝出發,調動學生既有的生活體驗和文化資源,初步感悟“漢服是什么”;了解“影視劇服裝”與“傳統服飾”的不同;以及掌握漢服的基本類型,從而避免用“朝代論”看漢服。二是從漢服的民族性、人文性出發,引導學生感悟漢服的重要性;結合漢服傳承的歷史曲折以及今天的傳承,感悟漢服的生命力;從而認同“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漢服復興在當代的意義。三是從服飾面料、紋飾、配色的發展歷程出發,幫助學生掌握賞析傳統服飾應該知道的基本知識,理解技術中蘊涵的審美和文化意味。例如對“葛”“麻”“裘”“絲”等面料的介紹、對“日”“月”“星”“龍”等配飾的文化解讀、服飾顏色背后的五行哲學思考等,都喚醒了學生腦海中的相關詩句、名言、圖畫的記憶,從而發現原來熟知的未必真知,那么多熟悉的文化元素背后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四是通過歷朝歷代漢服實物照片或當時繪畫的展示,幫助學生梳理漢服的發展歷程,感受漢服文化一脈相承中的因時而變,以及每個時期的審美特征、風土民情。
動手操作方面,應著重從嘗試裁剪和制作服裝、編制宮絳和中國結、巾冠簪釵等配飾、荷包制作等簡便易行的角度學習。重點是指導學生操作學習漢服試制,包括漢服剪裁基本概念、基本類型,如交領上衣、裙類、深衣等。為便利操作,可以將制作成衣改為制作模型,還可以指導學生給毛絨玩具制作“漢服”等。此外,作為中國服飾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些配件,如中國結、宮絳、巾、冠、簪、釵、荷包等的制作,也應加以介紹。介紹過程應明晰制作步驟、要點,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
漢服活動方面,著重結合傳統節氣指導學生開展相關民俗、游戲、漢服文化交流展示等活動。服飾的生命在于穿著,現代漢服活動最重要的平臺是禮儀和民俗活動。一是向學生介紹傳統節氣、節日和禮儀的時間、內容、含義和基本規范;二是指導學生掌握漢服活動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學會活動策劃、方案制定。如活動時間、地點、活動內容、宣傳媒體、自愿者、互動交流方式、前期準備、預期效果等等?;顒觾热菘梢园ǚ职l香囊,系五彩繩,蘭湯拔禊,畫額點朱砂,刺五毒、飲雄黃酒,以及蹴鞠、投壺等游藝。
文化融合方面,重點是引導學生把學習的漢服文化知識,逐步融入現代生活,豐富內心世界,激發民族情感。漢服文化的衰微已久,“各族服飾相斗艷,唯漢不識祖宗衣?!痹趥鞒羞^程中,要避免學生用激進的言論來表達自己對漢服復興的訴求,要爭取大眾支持,而不是引起社會反感。同時也應認識到,漢服有常服和禮服之分,在不同的場合如何穿著,在不同的領域如何弘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應引導學生通過生活的點滴,體現漢服文化的精髓要義,探索漢服文化要素融入現代社會的途徑方法,通過對現代生活的適當改造,逐步擴大漢服文化的影響,吸引更多的群體關注。比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漢服文化的元素改造現代中學生校服,在重要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組織周圍的親人朋友著漢服聚會、行傳統禮儀等。
3關于教育的實施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作為一種服飾的漢服是“器”,但背后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則是“道”。要實現由“器”入“道”,應做到實踐性、系統性和文化性的緊密結合。
實踐性,即通過“做中學”來把握“形而下”的器物。這包括兩個層面的實踐,一個是生活實踐。結合中學生的實際,以“做中學”的理念安排內容,從穿衣吃飯、歲時節令開始,漸進式地安排傳統文化中的服飾、飲食、民俗、娛樂等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與參與課程的所有同學分享傳統服飾、飲食、節日等文化元素,體味傳統生活方式中的智慧和樂趣,喚起同學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第二是動手操作。引導同學動手制作漢服模型和相關配飾等傳統手工作品,并學會開展漢服活動,特別是禮儀和節日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認同和掌握傳統文化。
系統性,即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強調系統性不是要求對漢服文化進行面面俱到的介紹,而是擇其要點,按照“理論—制作—社會活動—文化融合”的邏輯結構加以組織和展開,讓學生感悟到以往接觸的服飾知識背后有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在支撐。從而解決以往傳統文化教學中存在的“零散化、碎片化”的問題。
文化性,即把握“器物”背后的文化之“道”。文化性既是漢服的特點,也是漢服課程的特點。馬一浮先生說:“國家生命所系,實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則在思想。”抓住這個核心,傳統文化教育才有了靈魂。學習漢服知識是為了準確的、完整的把握中華文化之“道”,并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學生。所以,無論是理論闡述、操作過程還是活動方案中,都要體現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
參考文獻:
[1]周天中國服飾簡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方文山當代漢服文化活動歷程與實踐[M].北京:北京方道文山流文化傳媒,2014
[3]蔣玉秋,王藝璇,陳鋒.漢服[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8
[4]張灝漢服審美[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3
[5]中華藝文梓輯小組新古典美學·漢服女裝篇[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4
[6]何志攀,黃亞慶“明體達用”:面向生活與實踐的傳統文化教育[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