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雨夢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時就中國經濟要適應“新常態”做出重要表述,“新常態”的現實已成為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與經濟學研究的經濟背景依據,“新常態”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
關鍵詞:金融;新常態;農業銀行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表現
“新常態”作為嶄新的詞匯進入了經濟社會中,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該怎么走引出了新的思路。“新常態”的現實已成為初級階段新的詮釋。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常態做具體解釋:第一,經營模式由粗放型集約化經營路線轉變;第二,經濟增速將放緩;第三,企業之間競爭加劇。
二、經濟“新常態”下的金融“新常態”
金融“新常態”是經濟“新常態”形式下在金融領域所表現出來的形式。經濟“新常態”是形成金融“新常態”的決定性因素。金融“新常態”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金融競爭加劇,各類金融公司發展迅猛,銀行業競爭壓力呈幾何倍數增長;第二,單一運營模式弊端突出,市場導向作用日益突出;第三,客戶多樣化的需求日益突出;第四,業務專業化、高端化程度要求更高。
從中可以看出金融“新常態”最大的特點是促進惠民的普惠金融體系的建立。究竟怎樣在當前經濟體系中貫徹這一理念,還須從實際入手,建成一個能更方便人們生活的服務金融。
三、金融“新常態”形勢下,銀行業務發展的新特點
(一)業務發展向精細化、專業化、高端化方向轉型
專業高端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只有從這一理念出發才能才能更好地進行創新,把業務做精。商業銀行積極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機制,個人金融業務逐漸由傳統的“低、小、散”向“高、精、專”轉變,新興市場、高端客戶和增值服務日益成為各行零售業務新的發展重點,社區金融、財富管理、在線金融、非按揭消費金融等成為各行新的競爭重心。
(二)產品服務向差異化、特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近年來,個人金融業務經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居民收入和消費性支出快速增加。由此衍生出的金融服務需求日益呈現個性化、多元化和增值化特點。另一方面,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正發生著深刻變化,人們對網絡和信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目前我國擁有5.4億網民、1.9億網上支付用戶、3億手機上網用戶。電子銀行業務逐步成為各行重點發展的業務及競爭的焦點。未來,差異化、個性化、智能化必將成為電子銀行業務競爭的重心所在。
(三)業務發展多元化、綜合化和協同化水平不斷提高
當前,中國經濟的外向性程度越來越高,企業紛紛走向海外,國際化金融需求日益提升。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經濟在全球配置資源的需求和能力不斷增強,境內客戶“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加速,金融脫媒不斷加劇,這將更大程度的考驗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的綜合實力。
四、金融“新常態”對農業銀行的啟示
(一)發揮縣域比較優勢,服務實體經濟
“十二五”期間,圍繞轉變發展方式、擴大內需、加快“三農”和城鎮化建設等,銀行有巨大的金融商機可以挖掘。農業銀行應發揮自身資金、客戶、渠道以及縣域業務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強化對縣域經濟配套的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的支持。充分發揮自身綜合化、多元化的產品優勢,積極支持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優質項目,強化對入區企業的支持;創新和完善適應中小企業發展的產品和服務,以小企業簡式快速貸款等產品為載體,扎實做好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工作。在服務實體經濟和實現自身業務發展上實現雙贏。
(二)強化差異服務,加快經營模式轉型
服務“三農”是農業銀行最大的差異化優勢,未來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城鎮化加速,縣域市場空間廣闊,農業銀行要通過信用結構、組織制度、服務模式“三大創新”,解決好服務“三農”成本大、風險高、商業可持續“三大難題”,實現真正的差異競爭優勢。在零售、小微企業、電子銀行服務等方面,加強客戶分層管理,服務重心向高凈值客戶、優質中小客戶、新興客戶群體傾斜,注重客戶體驗和滿意度,不斷提升產品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增強差異化服務能力。
結合自身經營特點,加快經營模式轉型。農業銀行不同于其他三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農業銀行有城區和農村兩條業務主線,城區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其他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而農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農商行以及郵政儲蓄銀行。應對不同的競爭對手,轉型中也要分城區、農村兩條主線進行轉型。
(三)整合資源,增收增效
當前農業銀行業務發展面臨著城區縣域、國內國際、公司零售等多頭競爭的格局,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影響了各項業務的平衡發展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在資源要素整合上,要兼顧效率與公平,既要體現戰略導向和價值創造能力,又要確保板塊、區域均衡發展。要對物理網點和電子渠道的定位、分工進一步明確和優化,常規批量業務盡量通過電子渠道交易,物理網點則逐步向財富管理、客戶營銷、顧問咨詢等高端化、專業化功能轉型。在管理要素整合上,要以BoEing上線為契機,加快流程銀行建設,在制度流程、授權管理、聯動營銷、考核評價等方面,突破部門銀行限制,簡化業務審批流程,提高經營效率。
(四)適當提高市場風險容忍度,加快投資業務的創新變革
長久以來,農業銀行習慣于做、低風險投資業務以及代客業務。在低風險以及嚴格控制市場風險投資思路的影響下,甚少涉及高風險投資銀行業務。因此,適當提高市場風險容忍度,加快投資業務的創新變革,也是農業銀行調整資產投資結構,轉變投資風險投資偏好,鍛造高端投資人才隊伍的現實需要。
農業銀行的風險也集中來源于這些方面:一是經濟增長的換擋期加速了不良資產形成。研究表明,GDP與不良貸款呈反向變動關系。研究顯示,美國GDP每下降1%,銀行的不良貸款將增長5%,在亞洲地區這一比例還將更高。在經濟“新常態”下,以往接近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難以重現。在6%左右的中低速增長狀態下,先前過于激進擴張、追求規模和數量、風險管理較弱的農業銀行將面臨更大的不良資產反彈壓力。二是結構調整的陣痛期,產業結構升級將誘發不良貸款上升。目前在前一輪經濟周期中的鋼鐵、水泥、造船、房地產等主導行業,均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困局。此外部分簡單導向型企業,也面臨著產品成本上升、環保趨嚴和產品替代的壓力。三是前期的刺激政策不再,“去杠桿,調結構”成為宏觀調控的主基調,落后產能淘汰和轉移將加大商業資產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