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紅
摘 要:健身健美運動作為一種體育鍛煉項目,不僅能增強大學生身體素質、塑造完美形體和提高內在修養,還能減緩學習和生活壓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健身健美;健康
健美,指人的是健壯強大的身體所呈現出來的隸屬于審美方面的屬性,它是判斷人體美的綜合標準之一,是生命有機體的外部形式勻稱、協調,內部結構彰顯生命活力,在外部形式和內在結構的默契配合下,使機體行為顯現出機體各部分器官和諧,自然,舒展,精神。近年,隨著西方文化的滲入,健身健美運動在中國的熱潮不斷壯大,健美運動作為一種體育鍛煉項目,它不僅能增強身體素質,塑造健美的的體態和提高內在修養,同時還有減緩學習與生活壓力等多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受現在大學生的熱愛。鑒于此,本文就健美健身運動對大學生健康的功能進行探索,旨在了解大學生對健身健美的需求以及健身健美帶給大學生的積極作用,提高同學們參與健身健美運動,到達強身健體之功效。
一、健身健美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生理功能
(一)外部結構
人們可以根據自身身體形體的需要要求,選擇合適自己的鍛煉方法、動作有針對性的進行相應部位的訓練,以此改善和塑造形體,這是健身健美最主要和直觀的功能,它的動作和訓練方法都是根據人體生理解剖特點而去設計的,這是體育運動項目所不能達到的,通過訓練,可以達到減脂增肌的效果,男生可以練出有型強健的提醒,而女生,堅持訓練,不僅能夠減掉多余的贅肉,改善皮膚,還可以練出S型身材,使各部位肌肉得到勻稱發展,而目前大多某些數大學生由于經受高考的枷鎖,長時間坐在教室埋頭看書練題,過少的鍛煉身體,出現了部位變得畸形、拱背、高低肩、含胸、“豆芽菜”等問題,這也正好符合他們對健身的需求。
(二)內部結構
經常參加健美鍛煉,對其身體內部臟器官、運動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等也都是極有幫助的。
1.改善和提高循環機能水平
心臟和血管構成循環系統,健美運動大多是持器械進行靜力性練習,伴隨有憋氣吸氣,這個過程會使心臟體積增大,心肌力量增強,各毛細血管壁增厚,,從而使得心臟輸出量增多,收縮力提高,因此經常鍛煉的人群在安靜時心臟跳動減少,使心臟休息時間增多,節省心力,讓心臟功能儲備能力得到提高,加上運動時有力的心臟搏動,把更多的氧氣和營養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充分供給細胞活動的需要。
2.提高呼吸機能
呼吸系統主要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在進行健身健美鍛煉時,呼吸更有深度,呼吸肌收縮力非常強,更多的肺泡和毛細血管網會擴開,擴大了與血液的接觸面,更多的新鮮氧氣進入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排出.這種呼吸深度的提高,使得每次呼吸的氣體交換量增加,從而提高呼吸系統的功能儲備,保證了在大強度運動時滿足氣體交換的需要。.
3.提高消化系統工作能力
當人體肌肉活動時,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物質。這時身體就會調動消化系統,提高物質能量代謝能力,在物質代謝中伴隨著的能量吸收、儲存、釋放、轉移和利用的過程,即為能量代謝。運動時通過飲食獲得的糖、蛋白質、脂肪、的吸收轉換為人體所需的能量,從而刺激胃腸的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增多,使消化和吸收能力得到提高,增強臟內器官的代謝能力。
4.提高運動能力
生物進化論都遵循用進廢退的規律變化發展,通過持久、科學系統的鍛煉,肌肉中的毛細血管網會增多,肌纖維增粗,肌肉的生理橫斷面增大,使肌肉變得豐滿而發達.增強肌力.同時,健身健美運動還能促進骨骼的新陳代謝,“提高骨骼抗拉、抗壓和抗扭力”等性能.對關節韌帶的生長發育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而這些都是大學生所缺乏和需要的。
二、健身健美有利于改善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功能
研究表明,經常參加健美運動的人群,都會在鍛煉后感覺到心情狀態得到改善,平時的緊張感和焦慮感都得到了釋放,在鍛煉過程中,體內堆積的毒素隨汗液排出體外,進而降低疲勞感,振奮精神, 從而擺脫糟糕的心情。一些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遭遇失戀的大學生,通過健身健美鍛煉,從訓練的過程中克服困難,磨練了堅強的意志品質,戰勝自我,正視現實,振作起來,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
三、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人們在健身健美過程中,通過合作與幫助,共同完成訓練動作,互相鼓勵,情感溝通,一起交流訓練方法與心得體會,進而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而通過訓練獲得的健美形體,給人以陽光健康的形象,在工作中也更容易獲得成功。另一方便,當人們對社會問題不滿時,就會產生一種憤懣,想找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而健美運動產所正好為人們提供了發泄的機會,一旦情緒被釋放,心情就會放松,從而避免了犯罪事故對社會的危害。
健美運動對大學生有很大的鍛煉價值,無論從生理、心理還是社會方便都充分展示了它的積極作用所在,因此在高校體育課程或者課外體育中可以積極動員廣大學生參與到健身健美運動鍛煉中了,提高他們的身體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趙長軍.在我國高校中開設健美健身課程的價值及必要性探討[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2]裔程洪.健美運動的社會調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2).
[3]程路明,鄧玉.論健美健身受眾的角色定位及其轉型促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