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卿 吳潔蘭 廖賢英
介入術后改良沙包壓迫時間和臥床時間的探討
張賽卿 吳潔蘭 廖賢英
目的探討介入術后改良沙包壓迫時間和臥床時間對肝癌患者的影響。方法90例肝癌患者,采取隨機對照的方式分成A、B、C組三組,每組30例。A組患者介入術后利用改良沙包壓迫6 h,臥床12 h。B組患者介入術后利用改良沙包壓迫4 h,臥床8 h。C組患者利用改良沙包壓迫2 h,臥床6 h。觀察三組臨床療效。結果B組總有效率(96.7%)明顯優于A組(80.0%)、C組(73.3%) (P<0.05)。B組總不良反應發生情況(3.3%)明顯低于A組(20.0%)、C組(23.3%)(P<0.05)。結論介入術后改良沙包壓迫4 h,臥床8 h能夠實現最佳的效果,改良沙包壓迫時間及臥床時間過長或過短都無法實現最佳效果,需科學把握改良沙包壓迫時間和臥床時間,確保臨床應用的有效性。
介入術后;改良沙包;壓迫時間;臥床時間
肝癌患者在介入術后常出現穿刺部位出血的情況,誘發諸多并發癥,影響到患者治療的效果。據調查,利用改良沙包能夠實現良好的壓迫止血效果。在理論上不是壓迫時間及臥床時間越長獲得的壓迫效果越高,應科學的把握壓迫時間和臥床時間,才能夠將改良沙包的最大效能發揮出來,提高改良沙包壓迫止血的效果,確保患者介入術后身體得到良好的恢復。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針對介入術后改良沙包壓迫時間和臥床時間進行臨床對照觀察,并且對壓迫止血的效果進行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肝癌患者,采用隨機對照原則將患者分為A、B、C三組,每組30例。A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58.3±6.6)歲。B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54~74歲,平均年齡(59.1±5.0)歲。C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50~70歲,平均年齡(58.1±4.0)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三組患者采取不同的沙包壓迫時間和臥床時間。在實施前需要進行改良沙包的制作。改良沙包是相對于傳統沙包而言的。改良沙包制作流程如下:選擇一些精細的河沙,并且將其曬干,放入到封口袋中進行密封,同時套入到防水袋中,最后拉緊拉鏈。將制作好的改良沙包應用于介入術后患者的穿刺點壓迫中,具體的壓迫時間及臥床時間如下:A組患者利用改良沙包壓迫6 h,臥床12 h[1]。B組患者利用改良沙包壓迫4 h,臥床8 h。C組患者利用改良沙包壓迫2 h,臥床6 h。在改良沙包壓迫期間需對患者情況進行觀察,并做好相關的記錄[2]。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三組患者介入術后壓迫止血的效果及身體情況進行對比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參考相關文獻[1]進行判定。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B組總有效率(96.7%)明顯優于A組(80.0%)、C組(73.3%) (P<0.05) ;見表1。B組總不良反應發生情況(3.3%)明顯低于A組(20.0%)、C組(23.3%) (P<0.05)。見表2。

表1 三組患者壓迫止血效果比較[n(%),%]

表2 三組患者身體情況比較[n(%)]
由于在介入術治療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侵入性操作,導致患者術后穿刺點出現出血的情況,容易出現穿刺點感染等并發癥,影響到患者身體狀態的穩定,不利于對患者的科學治療和高效治療。改良沙袋壓迫則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壓迫止血方式,且能夠實現良好的止血效果[3]。但改良沙袋壓迫時間及患者的臥床時間等方面需要進行科學的把握,時間過長或者過短都無法實現最佳的壓迫止血效果,甚至會誘發患者出現不適癥狀,影響到患者生命安全。基于此,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對介入術后改良沙包壓迫時間和臥床時間進行了對比觀察,B組患者的壓迫止血效果最佳,且身體不適癥狀出現的最少。在對患者進行壓迫止血過程中,應合理把握壓迫止血時間及患者臥床時間,如果壓迫止血時間及患者臥床時間過短,將無法實現最佳的止血效果,從而造成穿刺點感染的問題。而如果壓迫止血時間及患者臥床時間過長,可能會增加患者不適感,影響到患者的身體狀態,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復。為了更加科學的把握改良沙包壓迫時間和臥床時間,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在采用改良沙包對患者進行壓迫止血的過程中,護士需對患者進行密切的觀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不舒服的情況,如果存在需要及時的調整沙包的狀態和壓迫力度,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從而確保改良沙包壓迫止血的效果[4]。②當患者出現不適癥狀時,需要對患者的不適癥狀進行評估,如果問題較為嚴重,需及時為患者處理,以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③在壓迫止血后,應對患者壓迫止血的情況進行護理記錄,如果壓迫效果不佳,還需進行進一步處理,以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最佳的止血效果。在采用改良沙包對患者進行壓迫止血的過程中,護士只有全面的分析其存在著的問題,并且科學的把握壓迫止血的時間,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科學的實施,能夠提高對患者護理的質量。
總之,將改良沙包壓迫時間定為4 h,患者臥床時間定為8 h能夠實現最佳的止血效果,且對患者身體影響小,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實現對患者的科學護理和高效護理,可進行臨床廣泛性推廣。
[1]葉佩波.血管介入術治療腦動脈瘤的護理要點.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2):249-250.
[2]高履萍,董佳麗.經橈動脈介入穿刺治療術后患者的護理體會.中國民間療法,2016,24(3):90-91.
[3]王越,張留平,許慧芹,等.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行腎臟替代治療的護理.當代護士(專科版旬刊),2016(3):100-101.
[4]丁素梅,張愛國.患者知情權在腫瘤介入患者中的應用.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4(25):142-14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199
2016-04-25]
汕頭市重點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汕府科2012年113號)
515041 廣東省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