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慶治
最近,從治國理政視角總結與探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生態治國思想,正在成為一個理論熱點。為此,許多學者著力于引用與闡釋習近平同志近年來關于環境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論述,比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即“兩山論”)、人和“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等論斷,這是非常正確和必要的。
系統代表和體現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生態治國方略的權威文本,除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外,還包括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通過的一系列會議文件、政策建議和實施方案。其中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等,都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制度建設放在了頭等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四大戰略部署與任務總要求”,《決定》所概括的“制度與體制改革四條”,《意見》所強調的“綠色化”與“八項任務”,《方案》所詳盡規定的“56條”,不僅是連貫如一的,而且有著日益明確與細化的特征。
從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到2015年9月《方案》的制定,關于生態文明制度創新與體制改革的規劃設想,逐步構成一幅清晰而完整的生態治國頂層設計和路線圖。十八屆五中全會所做的概括是:“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從中我們可以找到當代中國關于環境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理論創新點。落實生態治國方略的關鍵在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當前,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挑戰在于“如何落地”。?概括地說,可以歸納為兩個層面:一是一般公共政策意義上的,二是超出一般公共政策意義上的。就前者而言,任何一項創新性公共政策的成功實施,都需要一整套相對成熟的落實、監督和反饋機制,生態文明建設也不例外。但事實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逐漸鋪開的生態文明建設,盡管取得了明顯進展,但也在政策體系,落實主體、制度和機制,監督主體、渠道和手段,反饋程序、機制和路徑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筆者認為,所有這些體制、制度與機制建設,都應落實在或轉化為我們國家從更高層面上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和社會自然關系的能力。這種能力既包括政府的綜合治理能力,也包括社會各界與普通民眾的綜合應對能力。必須充分認識到,各種規章制度包括組織機構的創建并不等于相關機構能力的提高,而缺乏更基層組織單位尤其是民眾的能力培養,真正的全國性生態文明體制或制度構架是難以建成并運行的。
就后者來說,越是涉及新型議題或引入全新方法的公共政策,越容易面臨一些來自舊制度或傳統思想的抗拒,生態文明建設亦是如此。生態文明建設本質上要求從社會生產方式到個體消費方式的后現代性或社會變革,這在現行國際秩序之內是很難真正實現的,而我們又缺乏實質性超越或破除現行體制框架的政治資源和大眾輿論環境。相比之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或生態治國方略在后一層面上的挑戰更為深刻或嚴峻。近年來已肆虐大半個中國的城市霧霾表明了傳統視野下有效環境治理的無比艱難,人們需要在環境保護層面達成更加廣泛的共識,采取更行之有效的措施。
成功應對上述挑戰的一些具體性制度舉措,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文件中已經得到初步闡述,比如建立最完善的行政監管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修訂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創建終生問責、黨政同責的責任追究制度,組建強有力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體系,等等。這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筆者看來,要確保生態治國方略或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最終落地”,我們還有更多基礎性、也許更迫切的工作要做。
其一,中國共產黨作為唯一執政黨的發展理念的繼續“綠化”。就像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共產黨成功實現了領導全國人民從一種革命政治(斗爭)轉向一種經濟政治(發展)一樣,如今我們黨面臨著領導全國人民從一種過于簡約化發展轉向一種全面發展(“五位一體”)的歷史使命。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這既是對一種新政治的學習,也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學會以一種嶄新的政治追求和領導藝術服務于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民生關切:貧窮當然不是社會主義,但社會主義必須是綠色的。
其二,各級政府綜合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必須看到,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有效解決城市霧霾、水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具體問題,已經成為考驗我國各級政府綜合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方面。從政府公共管理的視角來說,盡管對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仍需要一個不斷學習和漸趨完善的過程,但只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以“生態紅線”為底線,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等,就一定可以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的攻堅戰。
其三,人民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人民是社會實踐的主體。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不僅是認識世界的主體,而且是改造世界的主體;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好人類自己。“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在這種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共識下,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一定要充分發揮好人民群眾的力量,堅持人民群眾既是生態文明建設及其成果的實踐(享有)主體,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有關政策的民主監督主體。通過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創新輿論引導形式,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自主、自愿和自覺的選擇(行動)。
其四,學術理論界綠色話語創制與推廣的順勢跟進。無論是環境治理還是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都離不開一個既民主開放、又具有反思性的公共話語和輿論氛圍。這其中既有一個對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主體的監督教育問題,還有一個學界的相互討論與自我教育問題。就像政府官員自身未必一定是綠色變革中的天然領導者一樣,科學家和學者也并不必然具備這一地位。這當然不是說,學者和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已變得無關緊要,而是說,他們發揮作用的時空和方式已然發生改變——更多是雙向互動式的交流而不再是單向灌輸式的說教。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