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齊勇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
恩格斯在談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時說過:我們的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經典性的論點異常鮮明有力地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往往被人忽視的那一方面。而忽視那一方面,就會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一種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東西,就會抽掉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會破壞它的根本的理論基礎——辯證法即關于包羅萬象和充滿矛盾的歷史發展的學說,就會破壞馬克思主義同時代的一定實際任務,即可能隨著每一次新的歷史轉變而改變的一定實際任務之間的聯系。——列寧《論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幾個特點》
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列寧引用恩格斯的話闡發了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一經典性的論點包含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三層要義: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正如后來列寧在《共產主義》中指出的,不能“忽略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要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之間的聯系,即馬克思主義需要與特定的時代任務相結合,才能被賦予強大的生命力。這些都是關系到馬克思主義能否勝利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理論的不同方面被提到首要地位
正是現在,在那些關心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命運的人們中間,往往有一些人恰恰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方面。然而誰都知道,俄國近年來發生的急劇變化異常迅速、異常劇烈地改變了形勢,改變了迫切地、直接地決定著行動條件,因而也決定著行動任務的社會政治形勢。當然我所說的并不是總的基本的任務,只要各階級間的根本的對比關系沒有改變,這樣的任務是不會隨著歷史出現轉折而改變的。非常明顯,俄國經濟(不僅是經濟)演進的總趨勢,也像俄國社會各個階級間的根本的對比關系一樣,近幾年,比如說近六年來并沒有改變。——列寧《論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幾個特點》
1917年二月革命前俄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眾與沙皇專制統治之間的矛盾,其間的沙皇專制統治與工人階級的根本對立關系沒有發生改變,亦即社會矛盾的性質沒有變化,工人階級總的基本任務仍然是對沙皇專制革命。但隨著俄國大資產階級、中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等政治力量參與的社會政治形勢不斷發生著“異常迅速、異常劇烈”的變化,工人階級革命的直接行動任務也發生相應變化。作為其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這一活的學說,也不能不反映“異常迅速、異常劇烈”的變化的實踐發展。
但是在這一時期,因為具體的社會政治形勢改變了,迫切的直接行動的任務也有了極大的改變,因此,馬克思主義這一活的學說的各個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別提到首要地位。 ——列寧《論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幾個特點》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統一的完整的學說,它的基本結構有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每個組成部分又有許多基本原理。無產階級政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時,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變化,應當把不同方面提到首要地位。列寧在該文中將1905—1910年的俄國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05—1907年,這三年的特征是發生了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是一個風暴的年代,上層建筑急劇發生變化,社會各階級都在研究如何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因此必然把策略問題提到首要地位。列寧在這個時期所寫的大量論著都是圍繞策略問題而展開的,其名著《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第二個時期是1907—1910年。這三年的特征是革命失敗,形勢急轉直下,由高潮轉向低潮,反動勢力進行反撲,在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對革命勢力進行“圍剿”,黨內一些不堅定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產生動搖。這一時期,無論從總結革命經驗以利再戰還是從捍衛馬克思主義,都要求社會民主黨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到首要地位。為此,列寧在1908年用了8個月時間,寫出《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這部哲學著作。
馬克思主義不能不反映形勢的發展變化
為了說明這個意思,我們且看看近六年來具體的社會政治形勢發生了什么變化。我們馬上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個時期劃分為兩個三年,前三年大約在1907年夏季結束,后三年大約在1910年夏季結束。從純理論的角度來看,前三年的特征是俄國國家制度的基本特點發生了迅速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的進展很不平衡,向兩邊擺動的幅度很大。“上層建筑”的這些變化的社會經濟基礎,就是俄國社會的各個階級在各個不同舞臺上的活動(杜馬內外的活動、出版、結社、集會等等),這些活動的形式之公開,力量之雄厚,規模之巨大,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反之,后三年的特征(我們再說一遍,這里也是只從純理論的“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則是演進十分緩慢,幾乎等于停滯不動。在國家制度方面沒有發生任何比較顯著的變化。前一時期各個階級展開各種公開的和多方面的活動的“舞臺”,現在大多數都完全沒有或者幾乎完全沒有這種活動了。 ——列寧《論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幾個特點》
列寧以1905-1910年俄國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為例,來說明馬克思主義要反映形勢的發展變化這一本質要求。
1905年,俄國工人階級發動一系列罷工、游行和武裝起義,革命一度進入高潮。但由于沙皇反動勢力的強大和革命力量斗爭經驗缺乏,革命很快趨于失敗。列寧指出,以1907年沙皇政府發動“六三政變”為標志,俄國革命由高潮轉入低潮。“前三年”期間,俄國社會政治形勢上出現眾多變化,大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農村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開始登上俄國政治舞臺,嶄露頭角。與中世紀俄國封建專制制度不同,當時俄國國家制度出現了許多新的基本特點:俄國社會的各個階級在不同舞臺上的活動形式之公開,力量之雄厚,規模之巨大,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后三年”期間,沙皇政府從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強反動統治。一方面,他們實行白色恐怖,血腥鎮壓革命,逮捕流放社會民主黨代表,并修改選舉法,使地主和大資產階級代表占據了議會的絕大多數;另一方面,他們用宗教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腐蝕人民,麻痹革命群眾斗志。這種環境下的革命形勢幾乎停滯不動。
……形形色色的路標派分子認為,由這些問題所引起的爭論和分歧,似乎是“知識分子的”爭論,是“爭取對不成熟的無產階級施加影響的斗爭”,是“知識分子適應無產階級”的表現,沒有再比這種意見更其錯誤的了。恰恰相反,正因為無產階級已經成熟,它才不能對俄國整個資產階級發展中的兩種不同趨向的沖突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這個階級的思想家才不能不提出適應(直接地或間接地適應,正面地或反面地反映)這兩種不同趨向的理論公式。
……千百萬人驟然從長夢中覺醒過來,一下子碰到許多極其重要的問題,他們不能在這個高度長久地堅持下去,他們不能不停頓一下,不能不回頭去研究基本問題,不能不作一番新的準備工作,這有助于“消化”那些極其深刻的教訓,使無比廣大的群眾能夠更堅決、更自覺、更自信、更堅定地再向前進。——列寧《論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幾個特點》
1907年沙皇政府“六三政變”后,俄國的自由資產階級立憲民主黨人和小資產階級社會革命黨人成為沙皇政府的幫兇。1909年春,他們把自己論述俄國知識分子的一批文章編成文集在莫斯科出版,取名為《路標》,路標派名稱由此而來。他們反對民主、攻擊革命,攻擊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宣揚唯心主義和宗教迷信,極力維護沙皇專制統治。
在“死硬派”(沙皇反動勢力)的高壓進攻下,革命陣營內部發生了分化,一部分人情緒消極,一部分脫黨投敵,還有的走上了機會主義道路。對此,工人階級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明確的態度,革命形勢和斗爭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解釋和指導,以使“無比廣大的群眾能夠更堅決、更自覺、更自信、更堅定地再向前進”。
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時代任務
……在規定自己的任務時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的那些階級的最廣大階層,在前一時期極片面地、極反常地領會了馬克思主義,死記硬背了某些“口號”和某些策略問題的答案,而并不理解這些答案中的馬克思主義的準則。在社會生活各方面“重新估計一切價值”,結果就引起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最抽象和最一般的哲學基本原理的“修正”。帶著各種唯心主義色彩的資產階級哲學的影響,表現在馬克思主義者中間的馬赫主義的流行病上。重復那些背得爛熟、但并不理解、也沒有經過思考的“口號”,結果就使得空談盛行,這種空談實際上完全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小資產階級思潮:如露骨的或者羞羞答答的“召回主義”,又如把召回主義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合理的色彩”。
另一方面,遍及資產階級最廣大階層的路標主義精神和脫離革命的思想,也滲透到力圖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納入“溫和謹慎”的軌道的那個思潮中去了。馬克思主義在這里所剩下的已經只是用來掩蓋浸透了自由主義精神的關于“等級制度”和“領導權”等等議論的詞句了。——列寧《論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幾個特點》
沙皇的白色恐怖和思想文化上的進攻,造成革命陣營思想上的混亂,對俄國馬克思主義運動帶來嚴重危機。主要表現在:在革命陣營內部,存在極片面地、極反常地領會馬克思主義,死記硬背某些“口號”和某些策略問題的情況。孟什維克中的一些人受西方國家馬赫主義即經驗批判主義的影響,以發展馬克思主義為幌子,實際上是在修正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布爾什維克中的少數人,以革命詞句作掩護要求從第三屆國家杜馬中召回黨在議會中的代表,其結果只能使黨脫離群眾,把黨變成沒有能力聚集力量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宗派組織。在革命陣營外部,代表自由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路標主義大肆攻擊唯物主義、反對革命,力圖分化瓦解馬克思主義運動,力圖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納入“溫和謹慎”的軌道上去。顯然,這些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來閹割馬克思主義的種種主義,以及當時流行的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帶來極端嚴重的、致命的危機。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堅決反對這種錯誤思潮和瓦解危機,為捍衛馬克思主義基礎而進行堅決頑強的斗爭。
本文的目的當然不是研究這些議論。僅僅指出這些議論,就足以說明前面講到的馬克思主義運動經受的危機的深重,以及這種危機同現在整個社會經濟形勢的聯系。對這種危機所引起的問題避而不談是不行的。企圖用空談來回避這些問題,是最有害的、最無原則的。現在,由于資產階級的影響遍及馬克思主義運動中的各種各樣的“同路人”,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受到了來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團結一切意識到危機的深重和克服危機的必要性的馬克思主義者來共同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是再重要不過的了。
前三年喚起了廣大階層自覺地投入社會生活,這些階層往往是現在才第一次開始真正認識馬克思主義。針對這種情況,資產階級的刊物炮制了比過去多得多的荒謬言論,而且散布得也更加廣泛。在這種條件下,馬克思主義運動中的瓦解是特別危險的。因此,弄明白目前必然發生這種瓦解的原因,并且團結起來同這種瓦解進行徹底的斗爭,的的確確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時代任務。——列寧《論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幾個特點》
馬克思主義從來就是在批判和斗爭中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在發展過程中,批判過無數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的錯誤思潮,批判過工人運動內部形形色色的右的和“左”的錯誤思潮和路線。就后一方面來說,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國際時期和以后,批判過普魯東主義、工聯主義、拉薩爾主義、巴枯寧主義和杜林主義;列寧批判過伯恩斯坦修正主義、考茨基的右傾機會主義、俄國黨內的以及歐洲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毛澤東同志批判過陳獨秀、王明等的右傾和“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和以赫魯曉夫為代表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機會主義路線。通過批判,分清了對錯是非,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如果馬克思主義失去批判的功能,那就意味著這種理論“變質”了。毛澤東同志于1952年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就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還是有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存在。……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斗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還是這樣。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規律。”
(注:文中楷體部分摘自《列寧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