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碧
一提起武林絕招,人們往往想起武俠小說中諸如“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以及李小龍的連環三腳、勾漏手、寸拳,郭云深的“半步崩拳”等等神招絕技。實際上前者純屬作者虛構,后者倒是真實存在,但也僅存于影視與想象回憶當中了。
現在仍然有一些人花費大量的物力財力去遍訪武林高手、民間隱杰,希望學得一兩手絕招而無敵于天下,其結果往往令人失望。且不論武林中根深蒂固的保守風氣,各派掌門師傅是否教給你神功絕技(電影《道士下山》中小道士何安下輕易地就學到武功絕技純屬扯談),就是即使你有那機緣,學了絕招真的能獨霸天下,稱雄天下武林?答案恐怕并非那么簡單。
事實上,任何稱之為高級絕門的招式,都有相應的招式可以化解,而沒有絕對致勝的招法。就猶如中國象棋中的馬后炮與重炮等絕招一樣,對付它們都有破解之道。也許有的人會問:“郭云深的‘半步崩拳難道不是絕招?李小龍的‘連環三腳難道不是絕招?”我說:都是絕招。但是你拿來用,則不一定能打得動、打得倒對方。為什么?因為你沒有那么深的功力,所以,對你來說這就不是絕招。
遙想當年,郭大師為了練就“半步崩拳”,下的功夫,流的汗水,令常人無法想象。真是“要想人前顯貴,就要背后受罪”。李小龍曾經說過:“我不怕遇到練習過一萬種腿法的對手,但害怕遇到只將一種腿法練習一萬次的強敵”??箲饡r,我國有一位著名武術家向宋哲元29軍的大刀隊傳授了一招大刀格斗術,十分簡單,一學就會,大刀隊的戰士們整天就練這一招,結果在戰場上威力非同小可,使善于拼刺刀的日軍聞風喪膽,吃夠了苦頭。由此可見,所謂絕招就是在時間的積累下,將簡單練到極致。
真正在實戰中稱之為“絕招”的,一類是自己善用的招法,就是人們常稱的絕招。拳諺曰:“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熟?!痹趯崙鹬校约荷朴玫恼蟹?,動作變化的巧,角度施放的刁,出敵所料,攻其不備,即為絕招。例如心意拳中的“迎面鐵臂”一招。另一類就是“拳打不知”。即我用的招法你沒有見識過,不知我招法的厲害處或缺陷處。因此既不能對我的進攻做有效防守,也不能對我的招法做有效反擊。挨打者攻無所施,防無所依,處處被動,使我取勝。正如明朝戚繼光在其所著《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所說:“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誠者斯言!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是一個我國武壇百花齊放,“神功大師”不斷涌現的年代。一時間,雙槍刺喉、汽車過身、人體通電、紙上懸人、隔山打牛、一葦渡江等等神功廣告充斥各大報刊。還有一些新派拳道也紛紛出籠,更有一些想象力較差的大師直接將金庸小說中的“百花錯拳”、“降龍十八掌”、“七傷拳”等等子虛烏有的武功作為本門絕技來傳授。一時間,群魔亂舞,武林一派烏煙瘴氣。但是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隨著時間的洗滌,當年風光一時的所謂“大師”,早已作鳥獸散,不知所終。流傳于世的還是那些存在數百年的傳統武功拳派,如少林,如太極,如武當,如峨眉……真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當今武術越來越藝術化、舞蹈化、商業化了。為了觀賞,同時也為了所謂的安全,結果離武術的原始本質——實戰漸行漸遠。武術套路冠軍被街頭混混狠揍的事情早已不是新聞。早在明代,軍事家戚繼光就在他的名著《紀效新書》中曾一再強調指出,沒有實戰效用的花拳繡腿“則不可學也”,提倡“真可搏打”的過硬的無規則格斗功夫,并且特別強調“實用則不良于觀,美觀則不實用”,使得戚家軍在驅逐倭寇之戰中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事實上,無須諱言,武林中有許多絕招就隱藏于套路之中,例如太極拳中的每招每式既能健身,又能表演,更能制敵,就看你是沉迷于套路表演還是崇尚實戰了。
總之,世上沒有絕對可以獲勝的絕招,更沒有想象中的神功絕技。任何一個招式,有長處必然會有短處。只有有了嫻熟的技術再在實戰中反復磨煉,經過在各種場合下的考驗,熟能生巧,巧能升華,融會貫通,心息自然,化平淡為神奇,這才是“絕”,這才真正稱得上是“絕招”。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