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亮何帆康祝婷
(1.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2.3.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鄉村教育下的鄉村城市化發展
孟亮1何帆2康祝婷3
(1.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2.3.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鄉村教育的目標就是為國家工業化與城市化輸送人才,畢竟鄉村教育資源有限,高考時會有一些落榜生回到鄉村,然而他們心目中的夢想就是城市,眼前的鄉村使他們覺得無用武之地,一場鄉村城市化的大戲悄然拉開。
關鍵詞:鄉村教育;鄉村城市化
鄉村學校的教育目標是為國家工業化與城市化培養人才,說白了就是往城里的大學輸送人才,而鄉村社區本身得需要不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目前鄉村社區對教育還難以產生需要,因為鄉村發展需要的技能,面對面按照傳統慣例和簡單教授即可,不需要以學校為媒介。
高考名單對一個縣的教育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它是衡量教育生產的重要指標,各老師與家長也把輸送名字在這名單上作為第一目標。通過這份名單可以看到教育的培養與選拔功能得到成效,通過這份名單,一個鄉村區域才能才能實現他所期望的特殊人口流動:由農村到城市人口流動;由底層人口向高層次人口的流動,通過這份名單,我們還能對貧困山區的孩子經由教育及其這一媒介所達到得到一個真切的位置,才能把握以鄉村為主體的向國家、城市和工業化輸送人才的準確情況。對于落榜者來說,他們不能通往城市,只能留在農村,而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在農村幾乎無用武之地,所以對他們來說生活是艱難的,對錄取者來說,拿到通往城市的鑰匙就是找到了奔小康的鑰匙。兩者的區別源于一種教育戰略和導向。
對農村學校來說,資源沒有城市學校充足,高考榜單上的名字自然少之又少;同時,城市學校得到巨大的資源,背負著社會的期望,壓力使他們喘一口氣都很費力。所以,對城市與農村的學校來說,在某種意義上是平衡的。
素質教育可以緩解鄉村學校大部分落榜生,考不上大學,但是我在學校里學習了其他“手藝”,將來也可以找份工作,考上大學的可以就業,我們也同樣可以就業。從高考題目來說,過分創新對農村學校來說是不利的,按照現在的農村學校,讓學生們進行呆板的高考已經勉為其難,如果打破固定方式更是雪上加霜,教育有培養和選拔人才的功能,但也要講究公平,如何有效和公平的在城市與農村進行選拔人才,是一件值得全社會關注的事。
“多余的”大中專生開始醞釀城市改造鄉村的計劃了,不是鄉村的城市化需要他們,而是他們想要在鄉村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推動城市化,既然現有的鄉村城鎮化程度容納不了他們,那么就需要擴大城市化來容納他們。或許中國貧困地區城市化首先是由于這批人欲望的展開與擴張來啟動并推動的,或許是鄉村教育體制培養出來以城市化生活為導向的人群以這種方式回饋于鄉村:這大概是教育體制上始料未及的。他們是否會締造一個鄉村的”市民社會“?是否會締造一個新的”鄉紳“階層?這些都還是不可知的。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群人在鄉村的積累會越來越多,積累的能量與愿望也會越來越多,總有一天這群人的這些個愿望與能量會在鄉村的某個途徑找到釋放出來。如果他們成功,那是偉大的建設;如果他們失敗,那是巨大的破壞。——現行的鄉村教育體制以這樣的方式給予鄉村社會一種令人激動也令人焦灼的不確定前景。
這種學制從一開始就沒有將鄉村改造與鄉村發展問題考慮在內,它的眼光集中在國家的建構與城市工商業的發展上,它只是將鄉村作為人才選撥的來源而已;它實際上意味著城市工商業發展起來后,再用城市的資金、城市的模式復制到鄉村上,把鄉村發展成新的城市,這本質上就是一種移植的思路。出現的原因,那就是已有大批的人員從鄉村流向城市,因為不能為城市所容納又從城市流向農村的”過剩“知識分子存在,他們腦中認為最好的榜樣是把他們“遺棄”過的城市,而此時他們又面對自己“嫌棄”的鄉村,把城市移植到鄉村只是早晚的問題。
陶行知《中國鄉村教育之改造》一文,對鄉村教育發表了主張。其主張要以鄉土事物為教材,以鄉村建設為本位,并要求學校以一個社區的功能機構加入到對鄉村政治、經濟改造的實踐中去,甚至要成為這種主導的中心。現在的鄉村的小學和中學只能培養四種人,哪四種》?1.畢業回家勞動的。但是現在的教育目的是繼續升學,因此再回家,在小學畢業已經不合算了中學畢業更不合算,回家也鬧別扭,在勞動上也做不了多大成就;2.做“公家人”,現在的教育目的也不是這個,而且這個也有節制——勞動人口減少,增加了不必要的精神負擔;3.是升學。升學也升不到哪里,學校資源缺少的情況下;4.做游民、二流子,這是真實存在的。由此可見,教育迫切需要一個大改革。我們應斬斷鄉村教育與城市的舊式聯系,結束它作為城市附庸的地位。、
從總體來看,想從對農村現有事物的認識上和學習上,來“催生”出農村現代化發展,事實證明是比較荒悖的。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的趨勢日益迫近,農村的孩子們守著農村這份凈土自我封閉式的循環已跟不上時代步伐,這樣對農村發展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我們要有發展的眼光。這時,陶行知推崇的農村知識本位,已經沒有必要實行了,相反那些不是農村的知識可能大為有用,一個地區民眾整體文化素質決定這個國家的實力,而文化素質不僅僅取決于實用的知識,過分追求實用會傷害文化的積累與涵養,從而根本危及到民族的生存,破壞最高程度的“用”。一味追求教育的實用性是一種鼠目寸光的自殺性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發揮其“無用之用”的作用,恰如佛加一句諺語“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現代社會“英才教育”是國家快速發展的關鍵,而這是陶行知鄉村實用教育所不能實現的。
參考文獻:
[1]談松華.農村教育:現狀、困難與對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03(01)
[2] 巨冉冉.以教育環境差異為例淺談城鄉教育差異及應對措施[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S2)
[3]林友金.城鄉教育差異:一個鄉村教師的體會[J]. 新課程研究(教育管理). 2007(01)
[4]王兆林.反思與前瞻: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教育[J].教育探索. 2006(05)
[5]周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 切實促進教育公平[J]. 求是. 2006(23)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