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霜霜
(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0204)
?
論《西廂歌劇》之形式美
龐霜霜
(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0204)
摘要:元代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自十四世紀初問世以來,以其反封建的內容與美妙華麗的辭藻,不僅為中國讀者所喜歡,也流傳到日本,受到日本學者的重視。在諸多《西廂記》的日文譯本中,由宮原民平與金井保三共同執筆合譯的《西廂歌劇》,于1914年東京文求堂書店出版。該譯本以日本傳統的七五調形式譯出,巧妙地轉換中日文間的擬聲擬態詞,在語言形式上毫不遜色于原文。本文旨在通過例證來探討《西廂歌劇》的形式美。
關鍵詞《西廂歌劇》;七五調;擬聲擬態詞
根據《江戶時代唐船持渡書的研究》(大庭 1967)與《舶載書目》(大庭 1972)關于《西廂記》傳入日本的歷史記載,自1639年到1839年的200年間,《西廂記》以總數多達40部的數量傳入日本。《西廂記》傳入日本后,出現了諸多的日文譯本。譬如:《新譯西廂記》(中村碧湖 1914)《完譯西廂記》(深澤進1936)等。其中,宮原民平與金井保三共同執筆的《西廂歌劇》從讀者接受角度出發,以日本傳統七五調譯出。七五調是體現日本韻律感的文體形式。另外,漢語象聲詞與日語擬聲擬態詞的巧妙對應也體現了譯者力求譯文形式完美的意識。
所謂七五調是源于日本和歌的節奏,上句由七個音節組成,下句由五個音節組成,整體構成七五格律,波瀾起伏,朗朗上口。深受日本人的喜愛。《西廂歌劇》便以這節奏分明的七五調譯出。以下以原文與譯文為例闡釋七五調之韻律美。
原文一: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暁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涙。
譯文:碧雲の天黃花の地、野分すさびて雁わたる、暁かけて見わたせば、山のもみぢば誰が染めし、離人の涙なかなかに、しぐれとこそは降りにけめ。
這句歌詞可謂《西廂記》中的千古絕句。內容上以景寫情,形式上排比押韻。譯文在忠于原文意思的基礎上,以朗朗上口的七五調再現原文離別場景。
原文二:盼不到博陵舊塚,血淚灑杜鵑紅。
譯文:道はるかなる博陵の、舊塚いつかゆきつかむ、山ほととぎす血を濺ぐ、つつじの花の紅(べに)としも、涙ぞ落つるはらはらと。
此句描寫喪夫的崔夫人在趕往故鄉博陵路途中悲愴的心情。原文兩句以比喻的修辭、精煉的手筆描述了此情此境。譯文仍然用整齊的七五調再現了原文悲傷的心境。原文中的“杜鵑”在譯文中派生出“ほととぎす”和“つつじ”兩詞。這兩個單詞的意思均為杜鵑。前者為杜鵑鳥,后者為杜鵑花。“紅”字不僅為杜鵑花的紅,更為杜鵑鳥長啼而流血的紅。
七五調作為日本傳統韻律在朗讀上更能體現其美感,《西廂記》本身為舞臺藝術,《西廂歌劇》中七五調的翻譯既是從日本讀者接受角度出發,又兼顧舞臺表演的需要。當然,譯文七五調的例子絕不僅僅只有上述兩例,本文僅以上述代表性的兩例佳句對譯文七五調的應用做以簡單論述。
《西廂歌劇》的形式美還體現在擬聲擬態詞的翻譯上。日語的擬聲擬態詞在其形態特征上常以類似漢語疊詞的形式出現。擬聲擬態詞本身就是一種美的體現。《西廂歌劇》中擬聲擬態詞的應用與原文形容疊詞的巧妙對應充分體現了譯者追求譯文形式美的目的。
原文三:綠依依牆高柳半遮,靜悄悄門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葉風,昏傪慘雲際穿窗月。
譯文:なよなよとふりすてがたき、青やぎは墻のあなた、しんしんとふけゆく夜半に、門とぢて秋氣満てり、はらはらと風ふくたびに、落葉して梢さびし、
きらきらと雲間をもれて、まどに入る月すさまじ。
原文“綠依依”“ 靜悄悄”“ 疏刺刺”“ 昏傪慘”等“ABB”型的形容疊詞分別位于句首,形成了整齊而有韻律的詩句。譯文則以“なよなよ”“ しんしん”“ はらはら”“ きらきら”等“ABAB”型的擬聲擬態詞與原文對應。內容上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主人公的精神狀態,形式上賦予節奏。譯文不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做到了與原文的巧妙對應。
原文四: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幃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疎櫺,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另,被窩兒裹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譯文:短檠の燈火(あかり)あをざめ、舊びたる幃屏さびしく、光くらく夢また成らず、ひいひいと外(と)に吹く風の、櫺(れんじ)より入りくる寒さ、
はたはたと破紙(やれがみ)ひびく、靜寂の孤枕のふしど、鐡石の人の心も、
しかすがに動かずらめや。
原文“淅零零”“忒楞楞”等“ABB”型的形容疊詞將主人公為情所擾為情所困的場景生動地展現給讀者。譯文則以“ひいひい”“はたはた”等“ABAB”型的擬聲擬態詞與原文巧妙對應。
原文五:元來是撲刺刺宿鳥飛騰,顫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花滿徑。
譯文:ゆくりなく、人驚かす音やなに、はたはたと、鳥はねぐらを飛び立ちぬ、
さらさらと、梢(こずゑ)の花の影ゆれぬ、ほろほろと、落花小みちみ散りしけり。
原文“撲刺刺”“ 顫巍巍”“ 亂紛紛”等“ABB”型的形容疊詞形象生動地賦予風景之動感。譯文以“はたはた”“ さらさら”“ ほろほろ”等“ABAB”型的擬聲擬態詞與原文巧妙對應。宿鳥飛騰、花梢弄影、落花滿徑的美景如同畫面般展現在讀者面前。
像上述擬聲擬態詞與原文巧妙對應的例句在《西廂歌劇》中普遍存在,本文僅以兩例對擬聲擬態之形象美做以簡單論述。
《西廂記》的語言如詩畫般美妙。而譯本《西廂歌劇》則以不遜于原文的辭藻成為日文譯本的代表。宮原民平與金井保三在忠于原文內容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日本傳統七五調以及形象生動的擬聲擬態詞,在譯文的形式上追求美感。
參考文獻:
[1]大庭脩(1967)『江戸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関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
[2]大庭脩(1972)『関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資料集刊七 宮內庁書陵部蔵舶載書目 附解題』関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
[3]宮原民平 金井保三(1914)『西廂歌劇』文求堂書店
[4]呉暁鈴(1954)『西廂記』 新華書店
作者簡介:龐霜霜(1989-),女,漢族,河北張家口,研究生,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日本文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J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