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柳
(四川美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淺談在博物館中展品與其展示方式的關系
秦柳
(四川美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博物館事業也進入了一個黃金發展期,而我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博物館建設是以地方志類、革命史類和專史類為主,以知識教育為目的的,它忽視了個性差別,展示方式難以充分表現和詮釋展品本身,難以滿足博物館與觀眾的需要。在博物館展示中,展品是博物館存在的基礎,展示是博物館進行教育的手段,展品的特性決定了應采用的展示方式,進而影響到展示空間的形態特征。在博物館的三大功能——收藏、研究、展示中,展示作為博物館為公眾服務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館的演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博物館;地方志類;革命史類;專史類
大凡到博物館參觀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博物館里展出的展品,涉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內容,展品特別豐富,但在參觀結束后,記憶中除了能回憶起個別精美的展品外,很難回憶起此行的收獲。更有甚者,參觀到一半便覺乏味無趣,萌生厭煩心理。究其原因,展示方式太落后單一,不能吸引觀者的興趣,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不能跟上觀眾的思想觀念、審美要求提升的步伐。
博物館陳列室實際上是一種信息傳播的場所,展品決定了所應該采用的最佳展示方式,進而影響到場所的形態。從觀者的角度來看,傳播是通過“形態感受”的手段,達到“意義理解”的目的。按傳播的效率來分類,展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外觀形勢與內涵意義之間有必然聯系的物品,它本身的形與義是一致的,展示中無需附加理解條件,可以直接向觀眾展示。另一類展品是外觀形式與內涵意義之間沒有必然聯系的物品。當它們作為展品放在博物館展示時,其功能就從原來的自然物或人們用實用的東西轉化為傳遞知識信息的媒介物了。為了準確地傳播這類展品的意義,需要采取附加理解條件和特殊的展示方式。
對展示方式進行分類的意義在博物館學的研究中和對博物館的特點與規律上都可以促進博物館事業建設和博物館學研究。博物館的展示過程就是陳列工作者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把實物(或其他形式的信息載體)所包含的意義和內涵傳遞給觀眾的過程。而我很認可《博物館展示方式與展示空間關系研究》中的作者對展示方式的分類,他歸納為三類:場景展示法、互動展示法和生態展示法。
場景展示:包括獨立展示和群體展示,適合于獨立展示的展品僅為那些為觀賞而生產的藝術品,其中有些展品是單純的欣賞裝飾功能,如繪畫、雕塑等;在獨立展示方式中,展品個體的位置、高低、角度、照度等因素處于重要地位,而展品與展品之間、展品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則處于次要地位,而群體展示則較為普通。
互動展示與娛樂空間:博物館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非正式的教育,應該以協助觀眾興趣、觀念、態度上的改變為主,以傳授知識為輔。因此,要用有趣、淺顯、能參與、可操作的手法布置陳列,滿足大多數普通觀眾的需求。同時觀眾在操作展品、制作模型、進行表演的過程中,產生協作或競爭的關系,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特點有三點:一是空間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二是展示空間的概念擴大化了;三是娛樂空間通過展示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它不僅要為可預知的行為提供空間,還要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來為不可預知的行為發生提供條件。
生態展示與生態空間:這是把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物質形態因素,非物質形態都作為一種歷史的積淀原狀地保存在其所屬的環境或社區中,其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都得到保護,并完整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其特點有三點:空間的復合性;地區性;動態性。
展品不單單是一件物品或藝術品,它還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和象征,我們在博物館中觀看它們,我們不想知道它們的一些東西,而是要了解它們本身。理查德·尼克松在冷戰上升的時候,于1955年在美國博物館協會大會上的發言指出,在一件展品前懷有思索和個人經歷是民主的象征;一件展品的社會歷史與蘇聯式宣傳緊密相連。每件展品都有著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形態、不同的質感、不同的美學、不同的態度,它們應該通過適合它們的展示方式來充分被詮釋和欣賞。就好像人的著衣打扮,適合自己的著衣打扮才能展現出最美麗的自己。現如今,很多博物館展示展品時運用陳舊傳統的單一的展示方式,展品與展示方式之間沒有交流,只是一種界限的關系,這會讓展品失去它的價值。例如很多的歷史名人類博物館和紅色紀念類博物館,將很多具有重要價值意義的展品大量用玻璃罩的方狀展臺的方式展示,冰冷的玻璃已將展品本身的文化加之打入死亡之境,很多枯燥乏味缺乏設計感和技術感的展示方式在僵化展品的文化,使其面臨死亡,而且使其喪失了浸透著人類精神的精華部分。
我們要把展品作為博物館中的“主人公”,而并非僅僅一個物品,展品的語境、歷史、美學和知識層面的意義同樣可以是“展覽”的東西,通過量身為它們打造的適合它們的展示方式來充分地展示和詮釋它們本身,讓展品們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
博物館是人們學習交流的重要場所,在二十一世紀的博物館設計中,博物館展示設計及其展示方式設計將更加注重多元的設計原則,體現多元價值。作為傳播人類文化的重要媒介,應當實現思想性與藝術性、觀賞性與科學性、教育性與趣味性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埃茲拉·斯托勒(美)《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陸保新的《博物館展示方式與展示空間關系研究》建筑學報
[4]珍妮特·馬斯汀(美)《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江蘇美術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5]孔鍵和范業聞《對展示空間設計的多元價值》
作者簡介:秦柳(1990-),女,漢族,河北石家莊市人,在讀研究生,四川美術學院,研究方向:會展設計。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