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鳳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
淺析《甄嬛傳》中的古代見面禮儀
俞曉鳳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一直被冠以“禮儀之邦”的美譽,是因為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性,所以就需要相對成熟的禮儀系統來彌補法律制度的不足。如,荀子說過“禮儀者,法之始也”[1]。“禮”對加強封建統治者集權和統攝百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將以電視劇《甄嬛傳》為切入點,具體介紹明代宮廷見面禮。
關鍵詞:見面禮;傳統;甄嬛傳
《甄嬛傳》是我們學習古代禮儀的很好的參考藍本和教科書。但是,對待古代禮儀,我們不能盲目尊崇與否定,必須要有所繼承與批判。我們之所以要研究古代禮儀,是為了能與現代禮儀更好的接洽與融合,并服務于現代人民的生活。
因為傳統見面禮儀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變化,并且不斷發展與成熟,至清代最為完善。所以本文在介紹傳統見面禮儀時,就以清代雍正年間的宮廷禮儀為基礎,來詳細介紹傳統見面禮儀,使我們能夠更加形象生動的了解傳統見面禮儀。
(一)傳統見面禮儀的分類。
如今在我國盛行的握手禮,在我們古代社會是不存在的。但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我國,卻有很多與眾不同的見面禮儀,這些傳統見面禮儀是我國封建專制特有的產物。僅就華夏族來說,就有“揖”“長揖”“拱”“拜”“拜手”“再拜”“頓首”“稽首”等見面禮儀。但從這些見面禮儀的做法來看,很多都是大同小異,可以歸結起來分為兩大禮儀,即“作揖禮”與“叩拜禮”。
1.作揖禮。
在古代,見面禮儀是非常有講究的,根據對象的身份地位與跟自己親疏關系的不同,我們就要行不同的禮。以作揖禮為例,可具體分為地揖、天揖、旁揖、特揖、旅揖等禮儀。即見不同的人行不同的禮。但是,這些細分的作揖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只舉手彎腰而以。就像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的:“古所謂揖,但舉手而已。”[2]
作揖禮,根據相關文字記載,最早始于周代,源于《周禮》,即拱手行禮,是古代賓主相見的最常見禮節。這種禮儀主要用于朋友和平輩之間,相對于“叩拜禮”來說,作揖禮為“小禮”。具體來講,揖讓之禮分為三種: “一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3]如,每逢春節來臨時,我們都可以在不同的電視臺,看到不同的有名人物在給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行作揖禮,然而有的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放于右手上,有的則完全相反。到底什么的做法才是正確的呢?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正確的作法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放于右手上,或將右手完全覆蓋。因為古代人民通常認為右手是用于攻擊的,所以要用左手覆蓋在上面,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這通常是男子的做法,女子的做法則是相反的。如果男女做法相反,則為“兇拜“,即拜死人時,用此姿勢。雖然現在很多人對古代禮儀不了解,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但是作為一名學禮之人,一定要正確掌握和運用。
2.叩拜禮。
“叩拜禮”,其中“叩拜”又稱磕頭,最早起源于道教,是古代的大禮。主要用于晚輩對長輩、百姓祭拜神、仙人、真人等所行的禮儀,是表示對對象非常尊敬時,所行的禮。具體表現在古代禮儀中的有,“拜手”“再拜”“頓首”“稽首”等。
“叩拜禮”可以細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只“拜”雙腿不跪地,做法大體和“揖”相近,即先拱手彎腰,然后雙手合抱于胸前,頭向前俯,額輕碰雙手。如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4],這里焦仲卿對母親行的就是“拜”禮。第二種就是真正的跪拜之禮,即施禮者雙腿彎曲跪地,左手放于右手之上,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后。根據頭在地面停留的時間的長短,可再細分為不同的禮。如,停留時間較短的“頓首“,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就用此禮。停留時間較長的”稽首“,臣子拜見君王時,就可用此禮。
(二)從《甄嬛傳》看傳統見面禮儀。
古代,皇宮禮儀與民間禮儀雖略有不同,但皇宮有著更為嚴格的等級制度,能更好的反映傳統見面禮儀。首先,嬪妃初見皇后、太后、皇上時,都要行三叩九拜的大禮。如,甄嬛剛入宮選秀初見皇后時,雙腿跪于地面,拿著絲帕在身前揚三次,因為清代宮里的女子頭上都有旗頭,不方便行叩頭之禮。其次,還有“萬福“之禮,”萬福“之禮始于唐朝,可細分為”長萬福“與”短萬福“。”長萬福“具體的做法,奴婢是雙手交疊放在左腹的位置,右手在左手下,右腿跪地,左腿屈膝。主子是雙手交疊放于右側。”短萬福“一般只是屈膝即可,不比跪地。如,甄嬛抓住劉畚深夜拜見皇上時,行的就是”長萬福“,必須等到皇上說起身是,甄嬛方可起身。又如,甄嬛的侍女浣碧每日對甄嬛行的禮就是”短萬福“,雙手交疊放于左側,稍微屈膝即可。最后,”萬福禮“還可以區分雙方交往關系的親密程度。如,甄嬛帶著她的侍女浣碧第一次見十七王爺時,浣碧行的確是”短萬福“,于是甄嬛就知道他們私下肯定見過面。
另外,清代宮廷里男子見主子也有專門的禮儀,即“打千“禮,這是滿族男子向人請安的禮儀。”打千“禮是清代滿族男子請安的日常禮節。具體做法是:“撣下袖頭,右腿后蹬,左腿前驅,右手下垂,左手放在膝蓋上,頭與身體略微前傾。”[5]如,非正式場合皇帝拜見太后、奴才拜見主子就行的是打千禮。總之,男子的”打千“禮就如同女子的”萬福禮“。
不可否認的是古代封建專制與嚴格的等級制度下,確實產生了很多不被現代人認同的禮儀,最嚴重的就是“三叩九拜”的叩拜禮,筆者認為相對于日常生活的見面禮節,這個是可以摒棄。但是,筆者認為古代“拱手禮“卻是一個很好的見面禮儀,”拱手禮“優雅、自然、大方、便捷,在相隔稍微遠的地方也可以行拱手禮,而且可以一對多,同時,不同擔心因為手的接觸而帶來的病毒傳染或者害怕因自己身上的異味讓對方覺得不舒服,最關鍵是,也沒有體現封建等級制度。如,每年春節聯歡晚會時,電視機里的主持人都只需要行一個拱手禮就好了,不需要一一握手。所以,筆者認為”拱手禮“值得被大家使用并傳遞下去,成為中國特有的、廣泛運用的見面禮儀。
參考文獻:
[1]荀子.荀子王治[M].中華書局:北京.1980
[2]陸游.老學庵筆記[M].中華書局:北京.2011-11-01
[3]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2001
[4]徐陵.玉臺新詠[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3-07-01
[5]杜炎.打千與作揖[J].咬文嚼字.1999(10)
作者簡介:俞曉鳳,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碩士。
中圖分類號:I207.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