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陳明春
(1.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6;2.河南省獲嘉縣人民檢察院,河南 新鄉 453800)
?
刑事訴訟法下基層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困境及對策
黃龍1陳明春2
(1.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6;2.河南省獲嘉縣人民檢察院,河南 新鄉 453800)
摘要:本文以《刑事訴訟法》的貫徹落實為視角,結合基層檢察工作實際,淺要分析基層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在專業化建設、社會調查、附條件不起訴、犯罪記錄封存等方面的困境,并就如何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提出幾點對策。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基層檢察機關;未成年人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自2013年實施以來,已經三年多了,在司法實踐中,許多方面得到了較好的貫徹落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來講,現行刑訴法第五編“特別程序”專門新增一章,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的審前羈押審查、社會調查、附條件不起訴、污點限制公開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突出體現出對涉案未成年人權益的特殊司法保護。對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檢察工作實踐,就刑事訴訟法視野下,基層檢察機關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面臨的困境及對策,提出幾點看法。
(一)關于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專業化建設方面。
近年來,各級檢察機關在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專業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許多檢察機關先后設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不斷加大專業化隊伍建設,極大推動了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基層檢察機關由于受到人員編制、經費等方面的限制,大多還未成立專門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機構,部分只是在公訴或偵監部門成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辦案組或者簡單的指定專人負責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此外,由于檢力不足、具有辦案資格的專業型人才較為缺乏,負責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檢察人員往往還得辦理其他案件,在案件較多、辦案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對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的特殊政策的落實難免受到沖擊,這就導致在做好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方面往往有心無力。還有,個別檢察人員思想認識不到位,理解不到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簡單等同于其他案件,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就案辦案、忽視幫教、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二)關于社會調查制度方面。
刑事訴訟法第268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這體現出了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的刑罰個別化和全面調查原則。但是,該規定過于簡單,既沒有明確社會調查的法律意義,也沒有規定配套的具體程序制度,而且條文規定是“可以”而不是“應當”進行調查,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對該條款“根據情況可以”的貫徹落實就容易打折扣,特別是對于基層檢察院來講,由于面臨著案多人少、經費緊張等現實問題,對社會調查制度的落實更是少之又少或者流于形式。
(三)關于附條件不起訴方面。
附條件不起訴是指對一些犯輕罪的未成年人,有悔罪表現,人民檢察院決定暫不起訴,對其進行監督考察,根據其表現,再決定是否起訴的制度。附條件不起訴制度設計的目的在于給涉罪未成人一次改過自新、回歸社會的機會。而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區分絕對不起訴、相對不起訴與附條件不起訴,附條件不起訴應該遵循什么原則和尺度,是未成年檢察工作中面臨的一個難點。此外,如何避免因附條件不起訴而導致被部分群眾誤讀為檢察機關濫用職權,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還有,在基層檢察院,由于受配套設施欠缺、檢力不足、專業型人才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督考察、教育矯治等職能還存在一定的困難,貫徹執行附條件不起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深受影響。
(四)關于犯罪記錄封存方面。
刑事訴訟法第275條明確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該規定有利于消除涉罪未成年人犯罪標簽效應,避免其產生破碗破摔心理或者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體現出了對涉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人文關懷。但是,該規定比較原則化,更側重于指導意義,在司法實踐中,具體如何操作還需進一步的探索和細化。此外,刑訴法第275條第2款這樣規定:“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該條文規定了兩種例外情況,其一是“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進行查詢,這不難理解,也不用做過多解釋;但是,其二“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其中的“有關單位”指的哪些單位,“國家規定”又包括哪些規定,這些都未加以明確,因此在司法實踐中也不好界定。
(一)加強未成年檢察工作專業化隊伍建設。
要想做好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加強隊伍建設是根本。一是要提高認識,轉變理念,增強做好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認真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杜絕不加區別、為辦案而辦案的機械執法,最大限度地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二是要通過招錄補充新鮮力量,特別是要下大力氣解決基層檢察院案多人少、專業型人才缺乏的問題。三是要選拔任用既具有扎實的業務素質又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檢察人員從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著力打造富有愛心、責任心、事業心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隊伍。四是要提高專門檢察人員的能力素質,通過檢察培訓、業務骨干傳幫帶等多種形式,加強對檢察業務、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其做好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能力。
(二)加強未成年人檢察專業化工作機制建設。
一是設立專門機構。通過設立專門的未成年人案件辦理機構,積極探索適應未成年人犯罪特點的辦案模式。對基層檢察機關來講,要結合工作實際爭取編制和經費,設立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辦公室或者辦案組,加強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力量,保證有關檢察人員能夠集中精力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二是要完善科學合理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模式,積極推行未成年刑事檢察工作一體化,將未成年人案件的批準逮捕、審查起訴、訴訟監督、預防教育等相關職能進行優化整合,以利于全面掌握未成年人案件情況和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感化、挽救工作。
(三)積極開展社會調查工作。
社會調查報告可以反映出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現實表現等情況,盡管其并不能作為證據使用,但是可以為訴與不訴、審判量刑提供重要的參考。在進行社會調查主體方面,刑訴法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各自辦理案件的環節均可進行調查,這種規定具有原則性,檢察機關應根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建立健全社會調查工作機制。另外,在司法實踐中,除了檢察機關可以自己進行社會調查外,我們也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社會調查報告,或者委托有關組織和機構包括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工作部門進行。在基層檢察機關檢力不足、經費緊張等現實情況下,由公安機關或者委托有關組織和機構進行社會調查,然后再加以嚴格審查,必要時進行補充調查,顯然是比較可取的途徑。
(四)慎用、少用強制羈押措施。
刑訴法第269條規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這要求我們不僅在審查逮捕未成年人案件時,在逮捕條件上要更加嚴于成年的犯罪嫌疑人,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慎用、少用強制羈押措施,認真開展非羈押措施可行性評估,嚴格把握逮捕必要性證明標準,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在實施逮捕后,還要通過聽取公安機關或律師意見、調查核實涉罪未成年人情況、羈押必要性評估等方式全程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一旦出現無需繼續羈押的情形,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
(五)審慎適用附條件不起訴。
一是注意把附條件不起訴與絕對不起訴、相對不起訴區分開來。附條件不起訴不同于絕對不起訴,絕對不起訴沒有斟酌決定的余地,附條件不起訴有自由裁量的空間。附條件不起訴也不同于相對不起訴,二者的區別在于,相對不起訴不附加任何條件,按照法律規定適用于犯罪情節輕微的案件,而附條件不起訴適用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情況,并且在不起訴的同時附加一定條件,當條件得到滿足時,訟訴將不再提起;若違反了附加條件,不起訴決定應當被撤銷,人民檢察院將會提起公訴。二是要明確附條件不起訴應當堅持的原則。要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即實行附條件不起訴應當起到應有的矯正其錯誤行為的作用;要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做到客觀公正、不枉不縱。
(六)不斷完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一是要把握好犯罪記錄封存的適用范圍與條件,從主體上看,適用于犯罪時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從犯罪類型上看,適用于一切犯罪類型;從刑罰上看,適用于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未成年人。從封存的內容上看,不僅應該包括法院審判、檢察機關審查批捕、審查起訴等相關材料,還應該包括公安機關偵查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材料、援助律師辯護材料等所有涉案材料。二是注意封存程序的啟動。刑訴法并未規定具體的封存程序啟動問題,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收到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后,只要符合有關條件,即應立即封存犯罪記錄。當然,在此之前,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未成年刑事案件過程中,也應當對涉案未成年人的各種資料予以保密。三是對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275條中的“有關單位”和“國家規定”應該盡量做縮小解釋,因為從立法精神來看,既然犯罪記錄封存是為了給涉罪未成年人一個改過自新、回歸社會的機會,那么如果對第275條中的“有關單位”和“國家規定”不加以限制,將可能導致犯罪記錄封存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四是要不斷完善更具操作性的工作機制,刑訴法對犯罪記錄封存只是進行了原則性規定,具體應該如何操作,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化,對于基層檢察機關來講,要在上級檢察院有針對性的業務指導下,不斷完善有關工作機制。
陳明春(1967.5-),男,河南新鄉人,河南省獲嘉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作者簡介:黃龍(1984.4-),男,河南新鄉人,廣西民族大學訴訟法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