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可峰
(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福建 福州 350100)
?
提升閩侯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葉可峰
(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福建 福州 350100)
摘要:公共文化設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載體,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要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以鄉鎮和村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各種文化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對策;措施
一是科學規劃,根據閩侯縣地域分布特點,盡快規劃確定一套適合閩侯縣實際情況,政府統籌方便,符合群眾需求的公共文化建設發展方案,從文化強縣的戰略高度指導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2015年福州市獲得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為閩侯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難得契機,根據市創建辦部署,我縣相繼出臺了《閩侯縣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實施意見》、《閩侯縣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實施辦法》綱領性文件及指導性文件,為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第一,建立健全公共財政資金保障長效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首先要以公共財政預算來保證文化投入的持續提高。把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建設資金納入縣、鄉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第二,完善投融資管理體制,建立激勵機制,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第三,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格局。
加大對農村和落后地區、偏遠山區、革命老區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形成“小文化圈”,縮小城鄉差距文化設施硬件差距,實現均等化。圍繞建設30分鐘公共文化圈,按照省市對縣、鄉、村三級文化建設標準,遵循先易后難,以點帶面,逐步鋪開的建設縣、鄉、村三級文化設施網絡:
(一)縣級層面。
縣城甘蔗是閩侯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口相對聚集,且輻射周邊幾個鄉鎮,因此要以中心城區中的重點文化項目建設為抓手,提升全縣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檔次與品位,建成一個真正與閩侯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議除做好現有文化項目建設外,重點完善“六個一”:1個足球場,1個體育館,1個游泳館(游泳池),1個全民健身中心,1個體育公園,?1個健身步道∕登山步道。
(二)鄉鎮層面。
鄉鎮綜合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文化三級建設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扮演核心角色。建議各鄉鎮以我縣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為契機,在2016年下半年嚴格按照省市關于鄉鎮綜合文化站硬件達標細則,把文化站建設納入本地區城鄉規劃和設計中,切實做好本地區的站點場所建設,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覆蓋基礎保障。在建設管理經費投入方面,建議應以常駐人口為依據,2016年開始每年按照人2元的標準,形成縣鄉兩級財政對基層文化場所建設和管理的保障。在體育工作內容方面,重點完善“五個一”工程:1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1個標準田徑場或體育健身廣場,1個多功能運動場,1個健身步道/登山步道,1條10條以上的健身路徑。
(三)村居層面。
由于閩侯縣各鄉鎮經濟發展不平衡,發達的平原區與山區半山區經濟實力差距較大,統籌考慮各鄉鎮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各村居人口分布特點,建議在人口相對集中地區,通過租賃、借用、轉讓等方式整合禮堂、祠堂、閑置校園、廠房等設文化設施施場所改擴建成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爭取平原地區鄉鎮100%建成,山區半山區鄉鎮80%建成。體育方面重點完善“四個一”:1個健身廣場,1個標準籃球場,1個室內體育活動室,1條8件以上的健身路徑。
出臺鼓勵政策,加大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力度,重點加大對鄉鎮、村文化骨干的培養和扶持,為公共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的隊伍保障。同時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單位的骨干作用和現有的人才優勢,出臺措施理順編制,保障、鼓勵、調動在編人員從業積極性,共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1.做好現有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的繼續再教育,提高業務水平。加強文化管理干部隊伍培訓,通過舉辦文物保護、健身指導、圖書管理等培訓班提升文化干部隊伍的業務素質。
2.配合縣人事部門,做好專業人才的選聘工作,引進熱心于文化事業、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大專以上學歷的年輕人充實到文化人才隊伍。建議適當放寬文化專業人才引進條件,例如在特殊人才引進方面可否考慮在省市獲得三等獎以上的即可。
3.加強與駐地文藝院校人才培養的交流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采取引進、定點培養,委托培養、建設培訓基地等方式,提高閩侯縣文化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
4.實施走出去的辦法,加強與先進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交流,組織文化干部到先進地區學習交流,拓寬視野,增強能力。5、是各鄉鎮綜合文化站的人員問題,請各鄉鎮加以重視,并按要求予以配備。
(一)打造曇石山文化品牌。
加強海洋文化發源地特殊內涵的挖掘研究,發揮曇石山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做大做強曇石山文化。打造以曇石山文化品牌為龍頭的閩侯特色系列文化活動品牌,以民俗園為陣地,以一年四季為縱線,以各類傳統節日橫線,打首邑特色文化品牌。
(二)打造產業文化品牌。
依托地域特色和產業布局,持續打造汽車文化、溫泉文化、工藝文化等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打造產業文化積聚,擴大閩侯特色文化的影響力。
(三)加強傳統曲藝、戲劇傳承與保護。
深化閩劇團、曲藝團的體制改革,促進曲藝、與戲劇鼓勵和支持精品創作,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加大人才(傳承人)培育力度。
(四)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文物工作方針,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文物保護工作。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長期保護規劃,完善非遺保護與傳承實施細則;繼續加強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申報力度,建立縣級非遺產名錄;編輯出版一系列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書籍;以開展各類型民俗活動為載體,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平臺。
(六)實施“一鎮一(多)品”或“一村一特”文化品牌打造。
結合各鄉鎮、村文化業態特色,深入實施“一鎮一(多)品”或“一村一特”活動品牌篩選,并保障配套資金投入。利用綜合文化站、激情廣場、禮堂,祠堂等場所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文化活動和演唱“閩侯原創歌曲”,編輯出版歷史名人等叢書。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