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 劉根甫
(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
董俊 劉根甫
(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三農問題始終是改革的重點,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關系到國系民生的建設。2009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標志著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確立。本文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闡述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其實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并對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出一些建議和展望。
關鍵詞: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完善措施
(一)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必要性。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財政收入的不斷增加,工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勞動力也從農村不斷轉移到城鎮,大批農村青壯勞動力涌向城市。隨之出現大批老年人留守農村的情況,出現了很多空巢家庭。但是大量務工人員的涌進,造成了傳統依靠家庭養老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務工人員微薄的收入難以擔負起家庭養老的重任,同時由于老齡人故土情懷嚴重、適應城市生活不易,所以急需新的養老模式。
(二)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意義。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解決好我國農村養老保險面臨的矛盾不僅是一項重大的惠農政策,更是整個國家朝著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重大步驟。同時,解決好農村養老保險也對國家安全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整體概況。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新時期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出臺后對“新農保”工作的開展進行了分步驟分批的指導,指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初步定在全國十分之一的縣(市、區)開始進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在2011年也啟動。2012年上半年,國務院又決定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和“新農保”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至此我國已基本建立覆蓋全國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全面覆蓋。
(二)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現狀。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采取的是以個人繳費為主、政府財政補貼和集體補助為輔的三方籌資原則。實行基礎養老金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金管理模式,在參保對象方面定的條件也十分寬松,年齡需滿16周歲,戶口是農業戶口,沒有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廣大農村居民,符合條件的公民不強制參保,群眾可自愿參加“新農保”。這使得“新農保”在參保對象的范圍上覆蓋了更加廣泛的受益群體。2009年,各省相繼發布本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試行辦法,新農保試點后,工作迅速推進,各地農民積極參保,農村養老問題有了新的保障。
(一)經濟落后地區資金壓力大。
我國農村地區的商品經濟發展緩慢,與城鎮人口相比,廣大農民的收入水平低,生活條件較為艱苦。按照國務院關于新農保試點的規定,年滿60周歲的農村老年人不用再繳費,在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慢,地方財政能力差,主要靠中央補貼或財政轉移支付來維持生存與發展經濟。而現階段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財力嚴重不足,地方政府只能拿出數量非常有限的財政補貼來增加基礎養老金。而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僅靠中央財政每月55元的基礎養老金,只能勉強維持生存,有時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
(二)管理機制不健全。
“新農保”采取的籌資模式是以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模式,政府、集體、個人三者都應發揮相應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實現“新農保”的目標,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地區集體經濟發展緩慢,在“新農保”中很難擔負起集體補助的支柱作用。而且農保機構和監督機構的職責混亂,政事不分。
(三)相關法律體系不健全。
國務院于2009年9月下發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 32號],確立開展新型農村設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基本方案》(試行)、《指導意見》都屬于專門規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部門規章,雖然他們有較高的法律效力,但是卻缺乏法律法規該有的規范性、權威性和穩定性。由于缺少強有力的法律支撐,會讓參保人對養老保險制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存有懷疑。
(一)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力度。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繳費方式要求在試點中要有財政的資金支持。從試點的實際狀況看,資金缺乏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構建中的核心問題。國家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支持的重點僅放在社會救濟方面,只是在2003年以后增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出,而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財政上沒有支出。由于中央財政沒有投入 ,建立覆蓋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 , 目前只依靠縣(區)級財力難以進行。
(二)完善相關政策,加強管理。
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管理的基礎工作是完善制度政策,制定規范的業務流程,實行標準化的操作程序,只有把基礎工作做好,才能進一步的改進管理,優化各項服務。隨著參保覆蓋面的逐漸增加,必須大力加強經辦機構工作人員的隊伍建設和提高經辦管理服務能力。
(三)建立健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法律體系。
我國應該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使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盡快走上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在相關法律法規中,首先應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資金來源、支付條件、
待遇水平作進一步明確;其次,還應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鄉鎮企業、私營企業的法律責任,規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持農村養老保險的責任與方式,從而保證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籌集的穩定性及可持續性;最后還應對農村養老保險基金運營和管理的機構、方式作出規定,以確保基金運作的科學性和基金增值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翁建華.當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社科縱橫,2011
[2]薛惠元.對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反思.當代經濟管理,2012
[3]王石生.關于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問題的研討綜述.經紀研究參考,2013
劉根甫(1992-) ,男,漢族,山西太原人,現為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房地產開發經營方向,2014級研究生。
作者簡介:董俊(1991-),男,漢族,山西呂梁人,2014級研究生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專業:行政管理,方向:公共政策 。
中圖分類號:UDC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