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騰 顧慧
(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
對太原市以房養老形式的前景分析
衛騰 顧慧
(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到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面臨著沉重壓力。對我國“廣覆蓋、低水平”的養老體系,退休職工的養老金顯然不能滿足老年人需求。我國養老基金面臨著巨大的缺口,在放開二胎政策的前提下,養老問題的緊迫顯得尤為關鍵。另一方面,作為價值不菲的不動產,老年人普遍擁有一套質量尚佳的住宅,以房養老這一形式在時下的中國不失為潛在的應對老齡化之舉。
關鍵詞:以房養老; 養老保障; 住房保障
(一)以房養老。
即“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是指房屋產權擁有者,把房子抵押給銀行或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后者在綜合評估借款人年齡、生命期望值、房產現在價值及預計房主去世時房產的價值等因素后,每月給房主發固定資金。房主繼續獲得居住權,一直續到房主去世。當房主去世后,其房產出售,所得用來還貸款本息,升值部分歸抵押權人所有。此貸款方式特點是分期放貸、一次償還,與傳統的按揭貸款相反,所以稱為“倒按揭”。
(二)以房養老具體的表現形式。
1.子女養老,房產由子女繼承;
2.租出大房再租入小房,用房租差價款養老;
3.將房子出租出售,自己住老年公寓,用租金或售房款養老;
4.售出大房,換購小房,用差價款養老;
5.將房屋抵押給有資質的銀行、金融等機構,每月從該機構取得貸款作為養老金,老人繼續在原房屋居住,去世后用該住房歸還貸款。
第一種形式屬于家庭養老,取決于子女孝行;中間的幾種形式屬于自助性養老,有較高的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最后一種為社會機構承攬的反向抵押貸款養老,屬于社會機構提供的以房養老業務,可為適合以房養老的人群提供便捷服務。
山西省作為全國最大的綜改試驗區,其近年經濟發展穩步增長,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上升。但在民生領域,全省社會保障水平仍不能充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居民養老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處境,山西省收入分配、貧富差距形勢不容樂觀,不同居民面臨的養老情況參差不齊。太原市作為山西省省會,近年來,經濟發展前景較好。2013年,太原市實現GDP2412.87億元,比2012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6.1%。金融業增加值253.11億元,增長8.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6547元,比2012年增長7.6%。
太原市目前基本上是兩個層次的養老保障,其中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有待完善,企業補充養老保障發展不足,個人自愿儲蓄欠缺。國家基本保障分為城鎮企業職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國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太原市從新世紀以來,老年人口的增幅速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本地老年人多就近在社區,以家為養老主體。而探索針對不同收入群體下的養老模式,再結合以房養老這一新型基金補救模式較有針對性。
(一)具備條件分析。
1.擁有產權。
自有住房并擁有完全產權。養老家庭必須對其居住的房屋擁有完全的產權,才有權也才有可能對該房屋做出售、出租或轉讓的處置。
2.獨立住房。
在以房養老模式中,只有老年父母與子女分開居住,該模式才有可能得以運作。否則,老人亡故后,子女便無處可居。
3.家境適中。
當老年人的經濟物質基礎雄厚時,就不會考慮用房產養老;而老人的經濟物質條件較差,或沒有自己獨立的房屋,或者房屋的價值過低,也很難想成將其作為自身養老的資本。
4.地價較高。
老人身居城市或城郊,或經濟增長快的地區,住房價值高,且在增值中,住房的變現轉讓較易,適合房屋反向抵押貸款養老。但如果住房地處經濟基礎弱與增值幅度小的地區,因價值低、不易變現,將很難適用此模式。
因此,盡管以房養老具備較為成熟的社會環境,但受制于房屋本身的價值及老年人思想觀念的制約,要破解養老難題,還需社會形成支持性的文化背景。
(一)房屋的商品化程度加速。
我國住房商品化從上世紀90年代正式開始,雖然起步晚,但發展迅速。 199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1998年發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該文件被人們稱為住房制度改革的里程碑,它宣告了福利分房制度的終結和新的住房制度的開始。
(二)房地產市場活躍 。
活躍成熟的房地產市場能提高房產在市場上的變現能力,是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成功實施的必要條件,否則就會降低金融機構的積極性。住房商品化為“以房養老”提供了物質保障。我國房地產商品化及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是以房養老模式的經濟基礎。太原市的實際擁有住房家庭比例以及老年人擁有的住房房價值較高,且其房價呈上升趨勢。因此以房養老模式在太原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三)金融機構資金充足 。
近幾年,我國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商業銀行存貸差額、保險公司保險費收入大幅增加,金融市場中用于投資的資金規模劇增。而太原金融行業在中央的監管下,結合本土特色,在對當地民生住房領域、房地產經濟建設助力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促進了社會保障與居民養老產業的發展。
(四)思想基礎。
社會條件的成熟不斷釋放人們多樣化的養老需求,養老金平均替代率的下降和消費理念的更新為“以房養老”提供思想基礎。傳統養老模式是家庭養老,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這對傳統代際關系的單向贍養造成了沖擊。人們越來越注重晚年生活質量,不愿一味地依靠子女供養,但有限的退休養老金無法滿足高質的生活方式。傳統觀念不斷更新使代際間的經濟聯系減弱,且對老年人的遺產動機產生影響,人們對以房養老理財模式的認同感也會增強。隨著太原公民素養的不斷提高,海外思潮的涌進,這都為以房養老的推行打下思想基礎。
以房養老模式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對于太原當地養老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穩定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社會效益明顯,雖然在推行過程中會遇到阻礙,但在政府、金融機構、房地產開發機構和家庭的積極配合下,以房養老的養老模式在太原當地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唐鈞:“ 以房養老”,出租比抵押更靠譜[J].中國經濟周刊.2013.9:22~23
[2]張建偉:“以房養老”:國際經驗與中國策略[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4.1:95~102
[3]章萍:“以房養老”產品市場培育的有效路徑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4.1:126~129
顧慧,(1991- )江蘇南京人,山西財經大學社會保障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與制度。
作者簡介:衛騰,(1990- )山西臨汾人,山西財經大學社會保障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與制度。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