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國
(黑龍江省北安市國土資源局,黑龍江 北安 164000)
?
新形式下農村集體土地如何流轉
趙喜國
(黑龍江省北安市國土資源局,黑龍江 北安 164000)
摘要:中共中央十分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工作,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以及農村城鎮化的發展,給原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土地承包制度帶來了新的難題。本文闡述了如何在堅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探索和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促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變,增加農民收入,有效地促進和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對策
集體土地流轉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在不改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農戶將農地轉讓他人耕種的行為。在堅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對土地搞集約化承包經營,進行農村土地有序流轉,適應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一)承包。他們的做法是,承包農戶將土地經營權轉包給別人,地權還是歸自己,承包人只有使用權,雙方簽訂承包合同,承包合同的簽訂必須經過村民委員會。規定各方權利與義務,而承包方與發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雙方的權利、義務,自主經營。
(二)租賃給集體經濟組織或承包農戶,將土地使用權出租給社外的業主從事農業開發,并與之簽訂相應的土地租賃協議,由業主向農戶或集體支付租金。
(三)互換。農戶為方便耕種或流轉,與集體或其他農戶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對各自的土地經營權進行交換。
從目前情況看,農村土地承包流轉剛剛開始,屬于摸著石頭過河。對于農民新的承包模式,起了積極的示范作用。但由于經驗不足,還有許多人為因素,當前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農村土地承包法政策宣傳不到位,急需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
對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不夠深入,群眾對土地流轉的從識還存在誤區,主要表現為一些農戶和部分土地承包業主有疑問:一是,農民怕土地轉包出去后,將來糧食值錢自己沒地耕種吃虧。因此有的農民外出打工后,讓承包田晾干,荒蕪也不愿轉包出去。二是有的農戶怕政策不穩,土地承包租賃權半道收回,不敢大膽投入資金。三是,有的承包戶小農意識,怕承包無效益,不敢大規模搞開發。四是,政策宣傳不到位,造成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甚至出現違法行為。五是,承包土地發包方,為了保留土地承包權,只是暫時流轉,造成土地流轉不規范。
(二)農民承包的土地不集中成片,難成規模上檔次。
由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所有的耕地都見地分田,承包的土地分散、不像生產隊那樣都集中經營,由于推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土地規模流轉時,往往因為幾戶承包戶不妥協不能談妥,嚴重影響土地規模化流轉,從而導致土地流轉比較分散,制約了規模經濟的發展。
(三)土地投資籌資困難,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有些開發者積極性很高,但是資金有限,想多耕種沒有錢,得不到最大的投入。制約了土地流轉的規模。銀信部門由于資金有限,不能多方位給予扶持。所以要積極要求貸款支持,向上爭取專項資金。政府要加大農金投放力度,對利用流轉土地形成規模的農業,優先投放資金。通過社會力量投入解決資金問題,采取承租反包、股份合作等模式籌集資金,還有承包戶和被承包戶農戶共同投入資金,有效解決土地流轉資金難的問題。
(四)土地流轉在初級階段,合同糾紛很多。
《農村土地承包法》頒布以后,承包土地有了法律依據。由于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認為承包田可以耕種一輩子。有的承包協議中簽訂的土地流轉的期限超過了第二輪土地延包期的剩余期限,沒有法律效力。承包大戶借土地流轉改變了土地性質和農業用途,造成違法占地。必然受到處罰。這些問題的發生,農戶與承包經營戶承包關系的協議無法生效和履行,形成新的矛盾,影響干群關系,阻礙土地流轉的健康發展的進程,影響農村穩定。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切實解決好土地流轉的認識問題。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民。因此,解決好農民的思想認識問題,打破阻止比土地適度規模流轉的思想桎梏尤為重要。首先,要打破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摒棄搞土地流轉就是搞土地私有化思想觀念,牢固樹立發展的觀念。其次,政府要切實轉變觀念,要把土地流轉放到發展農村經濟這個大局來認識,正確引導規范,強化服務意識,改進工作方法,切實將農民的積極性保護好、發揮好、引導好。
(二)政策優惠,扶持資金。安排好投資者資金困難問題。
從多方面加大對土地流轉所需資金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對承包戶政策上要傾斜優惠。二是,銀信部門加大的貸款支持力度。由于承包戶基礎設施和自然基礎條件較差,難籌集資金,在土地開規模難以擴大,對利用流轉土地,搞規模效益經營的項目,要在資金上給予優先扶持。
(三)穩步推進,規范流轉秩序,完善地方土地流轉管理辦法。
探討新時代的集體土地流轉,修訂完善地方土地流轉管理辦法。土地流轉是集法制性、經濟性、社會性于一體的體制和機制創新。他們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修訂該鎮《土地流轉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流轉的原則、形式、期限、工作程序、確立其在全鎮經濟社會改革中的地位,與集體經濟組織、家庭承包經營之問關系。規定好承包戶和被承包戶使用權的確認、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明確各方面的職責,權利、義務、糾紛處理及法律責任。對管理、流轉合同得細則等做出明確要求。用法律和管理辦法約束各方,讓土地流轉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地區的土地流轉辦法。
(四)必須堅持集體土地流轉的四項原則。
第一,自愿,土地承包必須是承包農戶完全自愿,不允許有政府和個人的任何強迫行為。
第二,依法,集體土地流轉要在堅持集體土地所有、農戶有使用權,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的前提下方能進行。第三,有償,具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戶對土地的流轉享有收益權利,即收
取一定的承包費用。第四,時限性,集體土地流轉期限不得超過承包合同的期限,中間轉包的后續日期不得超過承包期,即最長不得超過30年。
總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展開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民在更大范圍自由地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自然可以提高土地對農民的價值,只有實行農村土地的有序流轉才能更好地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為建設好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中圖分類號:F30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