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蓓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
戰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展因素與挑戰
賈蓓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摘要:戰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得到迅猛發展,其因素紛繁復雜,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政府對私立高等教育的政策保障和立法支持;辦學資金來源廣;社會文化傾向學歷主義等;但是,在日本私立高等教育規模數量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危機,向私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提出了挑戰。本文研究戰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危機,以期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關鍵詞:戰后日本; 私立高等教育; 發展因素; 挑戰
日本政府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創辦了大學,但一直以國立公立高等教育為主。到1918年《大學令》頒布,私立高等學校才被正式承認,以“私立雙雄”慶應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為代表的8所私立專門學校成為私立大學。從昭和二十年(1945年)九月始,由于種種因素,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在數量和規模乃至質量上都有了突飛猛進地發展。日本私立大學的學生占了大學在校生數量的近80%。其迅速發展為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奠定了基礎,為日本的社會發展也做了突出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駐日美軍的影響下,受到嚴重創傷的日本經濟漸漸恢復。教育政策也得到調整,辦學經費得到保證,一系列的教育立法也為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于是日本私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起來。
(一)經濟恢復與發展是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
二戰后,日本經濟一度處于癱瘓狀態,但在美軍支持下,實行了一系列經濟政策,使國民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增長必然需求大量高水平的人才。而國立公立大學培養的人才已不能滿足需要,這就為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另外,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要使得日本經濟得到又好又快的可持續發展,那么科學和技術的開發就更加刻不容緩。這樣,這樣私立高等教育的生存和發展就有了土壤。
(二)政府政策和法規為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1.教育立法的保障
1947年3月31日,“教育法中之法”——《教育基本法》頒布。其中一些條款為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依據。在頒布《教育基本法》的同時,日本政府也頒布了《學校教育法》。此法解放了私立高等教育,使之所受限制大大減少,自由度增加。1950年3月,日本政府通過了《私立學校法》,該法首先承認了私立高等教育的地位,承認與國立公立高等學校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只是它們的輔助機構。其次還確定了政府對私立高等教育的資助辦法。此法使私立高等教育更加名正言順地發展起來。隨后日本政府又頒布《日本私立學校振興財團法》、《私立學校振興助成法》,這些法律為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促成了戰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
2.經費資助政策
戰后的日本政府為了振興私立學校,頒布了《私立學校振興助成法》,對私立高校進行補助。
此外,日本政府對私立高等教育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不收稅或稅率很低,并且還提供低息貸款。另外,日本政府為照顧義務教育結束后志愿升學的經濟困難者,實施了育英獎學制度。根據《育英會法》,私立高等學校的困難學生與國立、公立高等學校的困難學生一樣享受政策,并且資助還比公立學校高。
(三)戰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展有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戰結束后,日本嬰兒出生率驟增。20世紀60年代之后,隨著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的增長,國立公立高等教育機構已經不能滿足國民高等教育需求。于是私立高等教育責無旁貸地負起責任來。“1960年到1970年間,日本私立大學的規模幾乎擴展了兩到三倍,私立高校學生數約站日本高等院校全部學生數的四分之三”[5]
此外,日本向來是“學歷社會的典型代表”。追求高學歷成為日本社會的時髦現象,客觀上這對日本私立高校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學歷社會即主要以學歷來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戰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得到迅猛發展,規模數量都大大增加,正是因為如此,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蘊含著一些危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值得反思。
(一)人才培養質量得不到保障。
多數私立大學受政府資助的金額只占私立大學總收入的很小部分,于是為了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絕大數私立院校不得不四處籌集經費。于是增加學生學費便成了學校收入的重要來源。另外貸款也是其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資金。在這種狀況下,為了增加收入,就要擴大招生數量,這樣導致生師比例過分擴大,進而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人才培養質量的下降也為學校生源埋下隱患,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二)辦學特色不明,趨同化嚴重。
“和則生物,同則不聚”,辦學也惟有特色方能有所建樹。近年來,日本許多私立大學都積極爭取升格為四年制大學,這種現象蔚然成風。造成這種現象也和政府允許一些短期大學升格為四年制大學的政策有關。在瘋狂追逐四年制大學的過程當中,一些私立院校便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辦學特色,趨同于那些四年制大學。
(三)學科設置不合理。
日本私立高校,尤其是短期大學,一直存在著文科生比例大,“重文輕理”的現象。造成文理失衡一個重要原因,筆者認為一些私立大學學科設置主要不是根據社會需要而設置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文科類設置起來比較簡單,需求資金也較少。不象理科類那么繁雜,既需要師資,又需要投入大量的硬件,如科研器材等。在擁有同樣資金情況下,設置文科專業相對較多些,招收的學生也較多些,那么學校的學費收入就會增加。這樣就產生了“投入少,產出多”的高利潤的現象。人才培養的不均衡,與社會的需求產生了矛盾,于是進而影響到了私立院校的生源。
(四) 理性不足,危機意識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市場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日本一些私立院校不顧社會市場的新變化,盲目迎合人們對高學歷的追逐,沒有合理作出判斷,對存在的危機視而不見,結果導致學校最終崩盤,入不敷出。
參考文獻:
[1]Roger LGeiger 著,柯佑祥編譯:大眾化模式的日本私立高等教育[J].民辦教育研究,2007,4.
[2]朱永新、王智新編,陳永明著:當代日本私立學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6, P.2.
[3]朱洪:戰后日本私立大學迅速發展的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4]胡建華:戰后日本大學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P.258.
[5]盧彩霞: 日本私立大學倒閉的狀況及其啟示[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作者簡介:賈蓓(198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市人,講師,新聞學碩士,單位:河北傳媒學院,研究方向:新聞業務。
中圖分類號:G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