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欣潔
(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
泰國學生赴第三國華校學習漢語的個案分析
施欣潔
(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摘要:當前的漢語學習熱潮在泰國尤為盛行,泰國教育部將漢語列為必修課,也有不少泰國學生到中國留學學習漢語。本文對一位去馬來西亞韓江中學學習四年漢語的學生的研究,分析當前泰國學生前往第三國華校學習漢語的動機和效果,指出其漢語上的不足以及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泰國學生;華校;漢語學習;個案分析
漢語學習的熱潮已經席卷全球,隨著科技、交通、網絡的發達,學習漢語的渠道也越來越廣。除了赴中國進入各高??鬃訉W院留學的方式,很多國外的學校包括中小學、高中、大學也通過國家漢辦,聘請中國的志愿者教師進行漢語教學,近年來在部分國家甚至在幼兒學習階段就開設了漢語課程,漢語學習熱可見一斑。伴隨著學習漢語人數的急劇增長,以上“走出去”和“引進來”這兩大學習漢語的戰略已經不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了,在這樣的局面下,國外也有不少課余的漢語輔導班應用而生,而今天比這要討論的是另一種漢語教學的方式:海外華校。海外華校有著悠久的歷史,并隨著漢語熱潮而陸續發展壯大,這為那些不能赴華留學、又不滿足于一般學校的漢語教學、并想學一口非常流利的漢語的學習者們提供了條件,逐漸受到漢語愛好者的青睞。海外華校也一直收到國內教育部的推崇和支持。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曾提到,華校是中華語言文化在海外傳播最正規、基礎最雄厚、效果最好的一種教育形式,據統計,全球現在大概有兩萬多所華文學校,約有幾十萬名華文學校教師,有數百萬在校的華裔后代,華裔的青少年大都在這里就讀。裘援平稱,有材料顯示,在中國內地包括港澳臺地區以外的海外人士中,真正掌握中文也就是具備中文聽說讀寫能力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在華文學校接受過基礎教育。多年來,國務院僑辦一直大力支持海外華文教育,包括教材、師資、資金等各方面,為華校的繁榮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筆者任教于泰國普吉職業學院,這個學校并非華校,之所以想要進行華校漢語教學地分析,是緣于筆者的一位學生。這位學生是普吉職業學院眾多學生中的漢語佼佼者。因為這所學校的學生基本都屬于漢語零基礎,在很多論文研究中也都講到過,泰國已經講漢語列為必修課,學生從小學開始就進行了漢語的教學,然而不少學生漢語水平并不理想。由于學習成績較差而進入職業學院的學生情況更加令人擔憂,依然停留在只會說“你好”的階段,筆者的漢語教學工作不得不從零開始,很多學生連字母、數字都無法讀出來,可想而知情況有多令人堪憂。而這位學生一開始就能與我進行聊天和對話,必然引起筆者的興趣。在多次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到,這位學生在此之前去了韓江中學(Han Chiang High School以下簡稱韓中)學習過四年的漢語。韓中是一所華文獨立學校,1948年由潮人大眾著手落實擴辦小學,籌建韓江中學,同年12月由潮州會館捐巨款作為建校的基金,此后在來自各地捐款地資助下,1950年成立于馬來西亞檳城。韓江中學在2010和2013年獲得教育部頒發的五星級卓越學校的榮譽。
這位學生中文名叫程佳婉,爺爺奶奶均為華人。11歲時去韓中學習漢語。目前漢語水平為HSK三級,即將參加HSK四級考試。據她介紹,韓中有不少泰國學生在那里學習漢語。問其為何不去中國學習漢語,她回答是因為泰國尤其是泰南地區距馬來西亞很近,而若選擇去中國學習漢語離家太遠,且花費較高。
通過對這位學生進行的幾次訪談,筆者發現她在說漢語方面存在幾大問題,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發音不準。首先是翹舌音的問題:zhchsh,她在發這些音時舌頭很用力、卷起太多導致不準確。比如發“說”這個音,她的發音介于“shuo”和“suo”之間。單音糾正后可以正確發出,但在連詞成句的過程中又會出錯;其次是送氣音jq x zcs的發音問題,在進行這些發音時用力過度唇形過分夸張,舌尖位置不對且無法糾正;再次是不會發r的音, 把r發成l,或者發成泰語中一個相近的顫舌音,比如把“讓”發成“浪”。在輔導她參加漢語演講比賽的時候,就因為這個音無法正確發出而把句子中的“讓”字改為“使”。而這些問題并非個例,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都有這些問題,這是泰國人母語負遷移所導致的。泰語中沒有這些音,筆者在拼音教學過程中發現就沒有一名學生可以準確發出這幾個音,有些學生甚至在聽音聯系中無法辨別這幾個音,有的學生可以正確辨音,但是無法發音。
2.漢字書寫筆畫有誤。這也是泰國學生的通病,主要是泰文書寫方式與漢字的巨大差異,泰文習慣從下往上,從右至左的方向,這也導致很多學生從小就用左手寫字。在學習寫漢字的時候,這種弊端就顯現出來了。而筆者的這位學生便是其中之一。
3.漢語詞匯不夠豐富。在聊天時候有些比較日常的詞匯她表示不太懂,主要是由于學習時間還不夠長,加上所處環境缺乏漢語語境,在回到泰國之后的這半年來也忘記了不少詞匯。
筆者了解到,她所在的韓中有不少泰國人前去學習漢語。她所在的班級共有30人,而泰國人就有25個,其他為韓國人。在課程設置上,漢語每天有兩小時課程,英語也是兩小時,其余課程為數學、歷史等,這些課程的授課語言均為英語。在這樣的環境中,周圍并沒有一個學習漢語的良好語境,反而泰語、英語成為主要語言。這對一個學習漢語的人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綜上所述,泰國學生赴國外華校學習漢語的人數還是比較可觀的,教學效果也比較理想,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由于自身局限、泰語母語負遷移而導致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的努力來解決。具體來說,學校應該因地制宜,創作更多有利用漢語學習的環境;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他們母語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來學習漢語;學生方面,更要努力克服自身局限,尤其是那些受母語負遷移影響較大的學生,更要以自信、樂觀的心態,敢于說、勤于學,只有這樣,才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
作者簡介:施欣潔(1992.03-),女,漢族,新疆昌吉市,蘭州大學2014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泰國學生赴第三國華校學習漢語的個案分析。
中圖分類號:h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