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杰
(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教育系,河南 駐馬店 463000)
?
談談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幾點看法
崔永杰
(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教育系,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摘要:如何把班集體這個家庭管理好,使其成為有共同目標、有組織核心、有正確輿論、有旺盛士氣的集體,是很值得我們研究的。
關鍵詞:健康心靈;主流文化;價值快樂;后進轉化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曾這樣說過:“班級像一個大家庭,同學們如兄弟姐妹般互相關心著、幫助著,互相鼓舞著、照顧著,一起長大了,成熟了,便離開這個家庭,走向了社會。”如何把班集體這個家庭管理好,使其成為有共同目標、有組織核心、有正確輿論、有旺盛士氣的集體。筆者有以下幾點認識:
烏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性人格品質的發展。 教師豐富的知識、高昂的理想、虔誠的敬業態度以及為達到教育目標而表現出來的強烈求知欲,本身就是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奮發開拓的無聲召喚。激勵的力量來自適宜的目標,教師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激勵學生的一種手段、一種動力,它能有效地利用學生的心理傾向,激發學生身上潛在的積極因素,使其朝著期望的目標前進。只有心理積極、健康,心靈飽滿的班主任才能在班級中創造一種和諧、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如沐春風。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受教育者靈魂的凈化。只有心靈飽滿的人才可能珍愛自己的生命,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別人,關愛別人,從而擁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做好班級軟管理,班主任必須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程度,以良好的師德形象為學生樹立一個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溫暖、感染學生稚嫩的心靈,為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貢獻一份力量。沒有教師的心理健康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心理健康。
構成班級社會組織的人格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兩部分。他們在班級中占有的地位、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要真正搞好班級管理,營造良好班風,必須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與班主任的影響力形成合力,打造出班級的主流文化。
如果學生群體的內聚力高,且價值觀與教師的要求一致時,就會提高班主任的影響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風和輿論氛圍,有利于打造正確的班級主流文化。反之,則削弱的班主任影響力,則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和輿論氛圍,造成班級主流文化的缺失,令班級管理陷入混亂。而班級主流文化的打造,班級正確輿論的形成,離不開班干部的榜樣作用和班內團組織的活動的開展。健康的班級主流文化即群體價值觀一旦形成,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成為班主任進行班級軟管理的有效手段,所以,班干部的選拔和團內活動開展的對于形成班風的作用不容忽視。
許多職校生,有良好的學習愿望,但學習效果并不好,部學生甚至存在厭學心理。主要問題是缺乏學習動機,學習態度不端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興趣,學習動機,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大多數職校老師面臨的較為棘手的一個問題。因此,有必要從教學目的、管理方式、課程設置、校園氛圍四個方面進行比較,幫助學生了解中職與中學的區別。在中學是老師拽著學,中職則是老師帶著學。在這里要真正學到知識,必須轉變學習態度,改變在中學里養成的依賴習慣,學會主動學習,跟上老師尤其是專業老師的每一節課。盡管如此,在開學之后不久,不少同學在思想上還是表現出了畏難情緒,反映專業課聽不懂,部分同學甚至想放棄專業課的學習。針對學生的這種厭學心理、畏難情緒,我的措施有四個:
(一)積極的心理暗示:積極成功學告訴我們,當個體以專注一致的潛在力量去面對困難時,即使是雜亂無章甚為棘手的問題,也必將化解無疑。告訴學生教他們專業課的老師是學校最好的老師,非常負責任,而且有信心幫助他們學好專業課。利用這樣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令學生迅速產生自信自主意識,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專業課。
(二)學習目標視覺化:要求每個同學寫出期末考試自己要達到的具體分數,每天重復抄寫二十次。不少同學反映,這樣堅持了一定時間后,心里沉甸甸的,特別是在想松懈學習時,心里好象有個聲音在提醒自己。
(三)制定長遠學習目標:對于學習會計專業的同學來說,會計專業資格證書是實現未來順利就業的一個重要籌碼。引導學生把取得會計專業資格證書作為中職學習的長期學習目標,從而對中職學習生活有一個整體規劃。學生普遍反映生活有目標了,充實了,知道該做什么事了。
(四)學習一幫一體驗自我實現的快樂:針對學生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組織一幫一學習小組。堅持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只關心自己成績的學習好的同學,到老師那里的第一句話,就是問自己的幫助對象考了多少?參加學習小組的同學都從這個活動體驗到了快樂:一方同學獲得了給予幫助的快樂,另一方則感受到了進步的喜悅。這種快樂體驗無疑能夠吸引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當一個新班級形成運行半學期左右,學生中便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自然群落”,包括有些老師談虎色變的“小團體”。這些群落往往是根據興趣愛好、學習成績、性格脾氣,或社會關系等因素自然而形成。據心理學研究:在青少年的“小團體”中形成的亞文化,對主流文化常常起到一種過濾作用。因此,加強對這些小團體的引導,無疑是進行好“軟管理”的重要環節。
這些“自然群落”的“首領”在客觀上都有著一定的管理潛力,能影響到本群落的其他同學。比如,我觀察到一個“自然領袖”,她心事很重好象很不開心的樣子,遲到、同學鬧矛盾、打架樣樣有她,在她周圍的幾個同學表現也比較消極。一次,這個同學和其他學生發生矛盾,在找她談話時聽到她無意中說出了父母離婚的事,我抓住機會問:你每天不開心是不是跟父母離婚有關?學生感激而又有些委屈地承認了。片刻的沉默,我把這個學生擁抱在懷中。這個學生哭的更委屈了。之后我啟發她:如果你的小圈子里只有幾個同學,那是小霸王脾氣,如果把全班同學都包括進來,那就是領袖氣質,你選那一個?該同學堅定地說選第二個。從此以后,這個同學的表現越來越好,她周圍的幾個同學的違紀行為也明顯減少。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