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靜
(重慶市第四十九中學,重慶 404100)
?
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封靜
(重慶市第四十九中學,重慶 404100)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教學中,它能將文字、圖像和動畫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反映出更加直觀的信息,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從而使教學效果有所提升。針對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對初中歷史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初中歷史
多媒體目前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教育資源,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教學方式,使未來的歷史教學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也開辟了教學上的新領域。
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絕對的中心位置,學生只是被動地跟著教師的節奏走,被動接收教師傳授的知識。而多媒體教學不同,它通過計算機軟硬件,借助圖、聲、像、文等多種信息形式,將課堂變成一個互動的場所,完全不同于傳統教學,它對學生的調動是全方位的。具體而言,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的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學生自身。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無疑是重要的,沒有興趣的學習,再好的教師也無濟于事。傳統教學中,教師所倚仗的就是說、寫,即通過講解和在黑板上書寫來完成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雖然很努力,但由于形式過于單一,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參與性,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而歷史課的內容又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學生了解歷史只能通過簡單書本上的文字知識和少量圖片,印象極為有限。運用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將過去的歷史通過課件制作的圖像表現出來,更可以通過大量的影像資料表現出來,給學生以十分直接的感觀認識,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歷史事件當中,其效果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如“官渡之戰”一節,網絡上有大量可供使用的三國影像資料,通過分別對官渡之戰前后曹操與袁紹的將領、統治、文官集團等各方面的介紹,學生很容易對這一歷史事件產生深刻的印象,其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多媒體教學這種對學生感觀的全方位刺激,可以有效地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提高教學效率十分有利。
(二)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除了從書本和教師課堂所講中學習到知識,其他渠道十分狹窄,如此一來,學生即使有疑問也會很快消失。借助多媒體教學,特別是借助現代互聯網絡和發達的資訊,學生可以很容易從其他渠道獲得其所想的答案,如此一來,將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初中歷史課本的知識內容都是經過凝練而成的,直觀的知識很有限,但事實上每個歷史事件背后的知識又是無限的。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將一段段歷史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使其產生對歷史的思考,繼而主動通過課余時間去探究,對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優化歷史教學模式,促進師生關系轉變。
傳統授課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息傳遞主要依靠閱讀教材、講解教材、提問、回答等方式進行,固然有其長處,但也有其無法克服的弊端。歷史本身是一門生動、活潑的科學,僅靠講述是無法再現氣勢恢宏的歷史場面和美妙絕倫的藝術珍品的;而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則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能形象地再現歷史事件和人物,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方式使學生占據了課堂的中心地位,教師不再充當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合作者。在課堂上,更有利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能得到較好的發揮。
(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加強思想品德教育。
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之一。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很難從表象階段直接過度到概念階段。”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歷史概念,僅憑教師的單純講解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而采用多媒體課件就會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它動靜結合的畫面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情感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狀態,使枯燥、乏味的歷史變得輕松、有趣,再加上教師必要的講解、表述,學生就在這種愉悅的教學過程中掌握了歷史發展的脈搏,為其形成歷史知識的系統化、培養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新《課標》要求:“要通過歷史學習加深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所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歷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明顯,因為歷史能營造出一種有血有肉、生動真實的歷史氣氛,可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在歷史教學中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方式,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教學的作用。在過去我們一直批判填鴨式教學,而現在也不能縱容多媒體的機灌式教學。在應用多媒體教學之后,一部分教師會將多媒體完全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從頭到尾都采用多媒體教學,完全忽視了自身應發揮的作用,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在多媒體的教學條件下,部分教師開始將教學全部注意力轉移到畫面和視頻上,而對教學的歷史內容不再重視,長此以往,使學生不再是課堂中的主人,反而成為課堂的觀賞者,最終學習成績也無法得到提高。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引進先進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現實教學中一部分教師根本沒有從現實的角度出發,認為利用多媒體能夠充分顯示出自己的能力,對教學效果反而不夠重視,非但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原本的課堂結構遭到了破壞。
毋庸置疑,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確實有其它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優勢,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它能包辦一切,它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要從歷史教學的實際出發,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使用時要注重科學性,要使多媒體的運用做到“適時、適度、適當”恰到好處。而做為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也不能夠只從是否應用了多媒體出發,而應當看到多媒體的使用是否起到了幫助完成課堂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只有正確地認識到到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地位和作用,我們才不會本末倒置,才可能將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參考文獻:
[1]楊九俊.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2]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