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振文
單操作孔胸腔鏡下微創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效果觀察
姜振文
目的觀察單操作孔胸腔鏡下微創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72例縱隔腫瘤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行傳統開胸術治療;觀察組行胸腔鏡下單操作孔微創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結果①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鎮痛時間和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胸腔鏡下采用單操作孔微創治療縱隔腫瘤可以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控制出血量,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快速促進預后,而且能夠控制并發癥的發生,療效確切,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縱隔腫瘤;單操作孔;胸腔鏡;微創治療;臨床效果
縱隔腫瘤作為胸部腫瘤的常見類型,主要包括3種類型,即畸胎類腫瘤、神經源性腫瘤以及胸腺瘤。目前,手術是治療該癥的首選方法,由于縱隔腫瘤的惡性程度較輕,所以手術切除可以取得比較明顯的治療效果[1]。隨著我國醫學科技的迅速發展,微創技術開始在多種疾病的手術治療中廣泛應用,有效彌補了傳統手術創傷大、恢復慢、并發癥多等不足,取得了顯著成果。為了進一步探討單操作孔胸腔鏡下微創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效果,本院選取了72例患者展開了兩種手術方式的對照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縱隔腫瘤患者中選取72例作為研究對象,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50.63±10.46)歲;神經源性腫瘤10例,胸腺瘤13例,畸胎瘤13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3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51.54±11.27)歲;神經源性腫瘤11例,胸腺瘤14例,畸胎瘤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和雙腔氣管插管。
對照組:行常規開胸切除術。具體操作為:在上述準備的基礎上,明確患者的病灶部位、大小和形態,并據此選擇恰當的手術切口部位,在開胸下采取傳統的縱隔腫瘤切除術。
觀察組:行胸腔鏡下單操作孔微創治療。具體操作為:全身麻醉后患者保持健側折刀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行單肺通氣,于第5~8肋間切口,長約15 mm,作為胸腔鏡孔。分離肋間肌,將胸膜刺破后進入胸腔,在確定不存在胸腔粘連的基礎上,經孔置入胸腔鏡,對胸腔內的情況進行探查,明確病灶部位、大小、形態和生理解剖特點[2]。在腋前線第4~5肋間作操作孔,切口長度約為40 mm,將皮膚和組織撐開后,切開縱隔胸膜以及病灶周圍組織,充分暴露,分離血管,將血管阻斷后,切除腫瘤組織,神經源性腫瘤需注意神經保護。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鎮痛時間和VAS疼痛評分等指標,比較其治療效果。同時,統計兩組患者肺不張、胸腔積液、肺部感染和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鎮痛時間和VAS評分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 術后鎮痛時間(d) VAS評分(分)對照組 36 191.24±31.33 165.74±8.87 12.31±2.03 5.07±0.61 4.42±0.33觀察組 36 121.21±24.30a115.42±10.32a7.32±1.64a2.04±0.36a2.41±0.35at 10.597 22.187 11.473 25.667 25.071 P<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縱隔腫瘤主要采用手術的方式治療,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于外側切開胸腔,行腫瘤切除術。這種常規手術的優勢在于手術的視野比較清晰,能夠充分暴露病變組織,但是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而且并發癥發生的風險較高,不利于術后康復。
近幾年來,微創技術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而且手術的創傷較小,不會產生強烈的疼痛感,有助于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和常規手術比較,胸腔鏡下單操作孔微創治療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減輕免疫抑制,能夠提高手術的遠期治療效果。同時,還有研究報道顯示,單操作孔微創治療的創傷小,機體內環境穩定性強和應激性炎癥反應較小,打開胸腔和關閉胸腔時間均明顯縮短,手術出血量和術后胸腔引流量減少[3,4]。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鎮痛時間和VAS評分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7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和其他文獻報道基本一致[5],充分證實了胸腔鏡下單操作孔微創治療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在胸腔鏡下采用單操作孔微創治療縱隔腫瘤可以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控制出血量,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快速促進預后,而且能夠控制并發癥的發生,療效確切,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1]高銘澤.單操作孔胸腔鏡在縱隔腫瘤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21(3):328-330.
[2]郭天興,潘小杰,歐德彬.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治療胸部疾病121例臨床分析.福建醫藥雜志,2014,36(1):10-13.
[3]焦鵬,李簡,佟宏峰,等.兩孔與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術治療肺癌的對比研究.腹腔鏡外科雜志,2015(9):684-688.
[4]劉青鋒.微創胸腔鏡切除術治療縱隔腫瘤的臨床效果.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6,23(3):322-324.
[5]鄭軼峰,姜建青,楊列,等.單操作孔全胸腔鏡手術治療縱隔腫瘤.西南國防醫藥,2012,22(3):262-26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48
2016-07-26]
116300 瓦房店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