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瀚勛
超聲引導下神經根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
陳瀚勛
目的研究超聲引導下神經根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1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超聲引導頸神經根阻滯+藥物及物理治療組( U 組) 、X線引導頸神經根阻滯+藥物及物理治療組(X組)和藥物及物理治療組 (N 組),各40例。記錄治療前與治療后0.5 h,1、2、4及8周時的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準確穿刺例數、神經根注射阻滯區域吻合例數,治療8周后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8周后,U組治療總有效率(92.5%)高于X組(75.0%),X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N組(37.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0.5 h、1周時,U組VAS<4分的例數多于X組,X組多于N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2、4及8周時,三組的VAS<4分的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的意義(P>0.05)。U組的準確穿刺例數22例,神經根注射阻滯區域吻合例數27例多于X組的10、15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聲引導下神經根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顯著,可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超聲引導;神經根阻滯;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的類型,主要是因為在患椎鉤椎關節處的骨贅伸入椎間孔內,壓迫或刺激頸脊神經根引起相應癥狀[1]。臨床中以藥物和物理治療為主,但是效果不顯著。近年來,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采用頸神經根阻滯的方法治療的療效顯著,但是需要影像學支持以提高穿刺的準確率,CT、核磁共振成像(MRI)引導法費用高、操作難度大,超聲和X射線引導神經根阻滯的治療方法操作簡便,費用相對低,但是臨床中的對兩種引導方法的成功率、療效和不良反應上沒有確定的結論[2]。本研究采用超聲引導下神經根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好。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5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20例,患者表現為頸部痛、椎旁肌肉壓痛、頸痛伴上肢放射痛等,經過臨床檢查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排除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冠心病和經過頸椎手術治療無效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成U 組、X組和N 組,每組40例。U組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29~68歲,平均年齡(40.1±9.3)歲;X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30~67歲,平均年齡(41.2±8.6)歲;N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31~66歲,平均年齡(39.7±8.8)歲。三組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N組患者應用藥物和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倍他米松2.5 mg+0.5%利多卡因3 ml。物理治療:按摩治療與頭頸部持續牽引治療。
U組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神經根阻滯+藥物及物理治療,采用LOGIQ E9超聲儀,高頻直線探頭6~13 MHz 。患者取健側朝下側臥位,充分暴露頭頸部,頭轉向健側約30~40°,皮膚消毒,鋪無菌巾,對超聲探頭常規消毒,探頭長軸與胸鎖乳突肌垂直,針對患者個體化定位靶神經根位置,待超聲影像確定神經根位置后,采用平面內技術于探頭正中位置進針,待穿刺針到達神經根附近,回抽無血后注射藥液3 ml。
X組患者采用X線引導頸神經根阻滯+藥物及物理治療。由X線透視下定位,采用正側位及雙斜位行C型臂機觀察穿刺針位置并注射藥液。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記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0.5 h、1、2、4和8周時的VAS評分,總分為0~10分,0分為無痛,<3分:有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輕度疼痛平均值為(2.57±1.04)分;中度疼痛平均值為(5.18±1.41)分;重度疼痛平均值為(8.41±1.35)分。以VAS<4分為輕度疼痛為分界點。準確穿刺例數和神經根注射阻滯區域吻合例數。根據改良MacNab標準評定療效:優:癥狀完全消失,恢復原來的工作和生活;良:有輕微癥狀,活動輕度受限,對工作生活無影響;可:癥狀減輕,活動受限,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差:治療前后無差別,甚至加重。總有效率=(優+良+可)/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8周后,U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X組,X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三組治療后的VAS評分情況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后0.5 h、1周時,U組VAS<4分的例數多于X組,X組多于N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2、4及8周時,三組的VAS<4分的例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U組的準確穿刺例數22例,神經根注射阻滯區域吻合例數27例明顯多于X組的10、15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三組患者在治療8周后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后VAS<4分的例數比較[n(%)]
臨床采用頸神經根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在患者相應椎間孔內注射消炎鎮痛藥使相應區域的脊神經根阻滯,從而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神經根明顯壓迫癥狀,神經根水腫消失,直接修復受損神經細胞,緩解肌肉緊張和痙攣[3]。在治療中需要影像學引導神經根阻滯,本研究采用超聲和X射線法引導,結果超聲引導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X射線引導治療的總有效率,X射線引導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藥物和物理治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U組的準確穿刺例數,神經根注射阻滯區域吻合例數多于X射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檢查中超聲波的方向性強,能穿透不透明的物質,超聲成像可以呈現被照射部位的準確信息,超聲引導可以準確呈現病變部位和手術部位,使頸神經根阻滯的手術的成功率提高,達到有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并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神經根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好,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袁彩娣,范衛星,魯敏,等.超聲介導下近端入路臂叢神經觸激在針刀治療頸椎病中的應用價值.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4,16(1):69-70.
[2]任普陽,張麗艷,齊永杰.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綜合治療155例.頸腰痛雜志,2010,31(5):400.
[3]李浪平,顧明紅,朱嬋,等.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聯合神經根阻滯治療神經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上海醫學,2012,35(6):541-54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66
2016-06-22]
528000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