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智青
早期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治療用于新生兒呼吸困難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鄧智青
目的研究早期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治療用于新生兒呼吸困難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100例新生兒呼吸困難患兒,采用早期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方法進行治療,觀察其治療效果。結果100例患兒中,治療有效91例,無效9例,治療有效率為91%;采用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給氧方式對患兒治療6 h后,患兒的低氧血癥明顯得到減輕,動脈血氧分壓(PaO2)(52±9)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治療前的(62±10)mm Hg,動脈血二氧化化碳分壓(PaCO2)(80±11)mm Hg高于治療前的(50±6)mm Hg,酸中毒現象也得到明顯緩解,和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治療用于新生兒呼吸困難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顯著,在基層臨床上值得廣泛推廣。
早期;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新生兒;呼吸困難;臨床效果
臨床上,新生兒呼吸困難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急癥,主要表現為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濕肺、新生兒肺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等綜合征疾病類型[1]。如果不及早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患兒進行治療,可能慢慢演變成為呼吸衰竭,這會對患兒的生命構成嚴重威脅[2]。不同程度的發紺、吐沫以及呻吟等均屬于新生兒呼吸困難的主要臨床表現,因此治療該疾病的關鍵在于有效緩解新生兒的發紺以及缺氧現象[3]。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采用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方式來將患兒呼吸困難等癥狀進行緩解,但因需技術要求較高,且住院費用高昂,患兒家長需要承受較大的經濟壓力,因此尋找一種科學有效的方式對患兒進行治療十分重要。為了研究早期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治療用于新生兒呼吸困難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對本院新生兒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呼吸困難患兒進行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兒呼吸困難患兒進行研究,其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日齡(6.25±1.15)d。其中40例足月兒,60例早產兒,平均胎齡(34.65±2.15)周,其中45例剖宮產,55例陰道產。引發患兒呼吸困難的原發病包括新生兒敗血癥8例,胎糞吸入綜合征10例,新生兒濕肺5例,新生兒肺炎35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42例。納入標準:患兒存在有氣促、呻吟、吐沫、三凹征陽性,表現出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暫停等現象,血氣分析的結果顯示患兒存在呼吸衰竭現象。
1.2方法 所有患兒均采用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進行治療,醫護人員首先要將患兒口鼻中的分泌物清除掉,采用常規給氧方法對其進行治療之后,如果患兒的呼吸困難癥狀還不能得到有效緩解,就可以積極采用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給氧方式對其進行治療:①醫護人員要根據新生兒的實際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并且具有良好密封性的硅膠鼻塞,并且采用正確的方式將其插入新生兒的鼻孔之中,將插入的深度控制在約1 cm左右,要對硅膠鼻塞的穩定性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防止過大用力,以此來將硅膠鼻塞的局部壓迫減輕。②將呼吸機打開,并且將各種線路連接好,在最大程度上將漏氣量控制到最小。③對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壓力的范圍進行合理設定,將其控制在0.39~0.98 kPa,將氧流量控制在5~6 L/min。確保給氧儀的各種參數穩定之后,要對呼吸機的漏氣量進行科學合理的觀察,并且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與此同時,要對新生兒和呼吸機的協調性進行有效觀察,觀察新生兒的胸廓運動是否和呼吸機的送氣處于相協調的狀態、新生兒的呼吸動作和呼吸機的吸氣以及呼氣聲音是否保持一致。④如果新生兒的呼吸困難癥狀得到了有效改善,并且其吸入氧氣的濃度在<30%,持續正壓通氣壓力<0.29 kPa,血氣分析結果處于正常的狀態,則可以將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吸氧停用,并且對給氧方式進行合理調整,將其變為普通鼻/面罩吸氧。
1.3觀察指標 在新生兒上機之前,要對其pH、PaCO2、PaO2等指標進行嚴格監測,在給氧的過程中,要對新生兒的角膜、瞳孔、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以及心率等進行嚴格監測。其次,還要嚴格觀察新生兒的呼吸節奏、呼吸頻率以及發紺等現象。
1.4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相關標準將新生兒的治療效果分為有效、無效兩個標準。有效:經過治療后,新生兒的經皮氧飽和程度≥90%,呼吸以及心率處于平穩的狀態,呼吸困難與發紺現象得到有效緩解,氣促現象消失,沒有出現相關并發癥,對其血氣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接近正常。無效:經過治療后,新生兒呼吸困難以及持續低氧血癥沒有得到明顯緩解,發紺的緩解程度也不明顯,出現了氣胸以及肺出血等癥狀。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效果分析 治療后,對新生兒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可知,100例患兒中,91例患兒治療有效,只有9例治療無效,治療有效率為91%。
2.2治療前后血氣結果分析 采用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給氧方式對患兒治療6 h后,患兒的低氧血癥明顯得到減輕,PaO2顯著上升,PaCO2顯著下降,酸中毒現象也得到明顯緩解,和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00例患兒血氣分析結果分析(±s)

表1 100例患兒血氣分析結果分析(±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 pH PaCO2(mm Hg) PaO2(mm Hg)治療前 7.23±0.06 62±10 50±6治療后6 h 7.34±0.04a52±9a80±11a
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因其呼吸系統還沒有發育成熟,肺容量以及功能殘氣量較少,肺泡很容易出現萎縮的現象,比較容易出現呼吸困難的現象[4]。臨床上,當新生兒還存在自主呼吸時,應該給予其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給氧,以此來對其呼氣末肺泡萎縮現象進行有效阻止,進而達到減少肺內分流以及提高氧合的目的。通過采用鼻塞呼氣相或者是通過呼氣相均持續供給具有一定壓力的氧氣,能夠減輕患兒鼻咽部位氣道的關閉,對其胸廓支架進行穩定,將其呼吸驅動力增加,防止肺泡出現塌陷的現象,重新擴張處于萎縮狀態的肺泡,將肺泡的氧彌散面積增大,對其低氧血癥進行有效改善。研究還顯示,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給氧能夠通過增加功能殘氣量,將呼氣末肺容積水平提高,進而將急性低氧血癥有效改善,有助于提高新生兒胸腹部呼吸的同步性,使其胸部擴張,進而將其潮氣量增加,除此之外,還有利于新生兒提高適應胃腸道喂養,將平均體質量增長加快[5]。
本研究通過對本院100例呼吸困難新生兒進行研究分析可知,采用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給氧方式對其進行積極的治療之后,患兒的呼吸困難現象得到有效緩解,治療有效率為91%,低氧血癥明顯得到減輕,PaO2顯著上升,PaCO2顯著下降,酸中毒現象也得到明顯緩解。
綜上所述,早期鼻塞式持續正壓通氣治療用于新生兒呼吸困難治療中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新生兒的呼吸困難癥狀,在臨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
[1]宇麗,程國平,胡鴻偉,等.常頻機械通氣和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在新生兒呼吸衰竭的療效對比.臨床肺科雜志,2016,12(5):837-840.
[2]秦素芳,蔡家平,嚴璐.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鼻塞持續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觀察.兒科藥學雜志,2012,23(1):14-16.
[3]周福根,龍文香,陳建輝.固爾蘇聯合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分析.江西醫藥,2013,19(3):230-231.
[4]劉愛萍,李曉紅,劉建花.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50例臨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13,23(21):12-13.
[5]朱峰,黃啟凌,李瑩瑩,等.鹽酸氨溴索聯合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18(2):220-22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69
2016-07-08]
528100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