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忻杪
第11章頂層神殿
4.威爾特·張伯倫
一個賽季干了4000分、單場100、單場籃板55個、32場得分不少于60、118場50+、連續14場40+、連續65場30+、連續126場20+,新秀賽季就場均37.6分、27個籃板,最后一季又創下72.7%史上最高單賽季命中率……如果你對這些還不太感冒?那么1961-62賽季場均出戰48.5分鐘、掠下50.4分或許對你的胃口。尤其值得一說的是,上述數字不僅全是NBA歷史紀錄,同身后第二名的差距更是有好幾光年。鑒于這些原因,威爾特·張伯倫的名字注定永遠會在所有數據榜上頻繁出現。
他之前,籃球運動還在按部就班發展,但大概是上帝等不及了,于是發下這個“怪物”。NBA再不會有人能締造如此多奇跡,并產生像他這樣巨大且直接的影響力和制約力。在那個年代,威爾特比所有對位者都要高大、強壯,早在高中和大學時期便是全美知名的運動天才。他天生神力,擁有2.16米和注冊125公斤的完美身材(事實上,職業生涯中后期體重超過136公斤),這常令對手感到一種莫名的絕望。無論你怎樣包夾(兩人、三人),甚至采用無恥的“HardFoul”,都無法阻止他漫不經心的得分、搶籃板。為了削弱其過分強大的統治力,聯盟曾不得不制定和修改多條規則,比如擴大三秒區至16尺、引入進攻干擾球概念等。
關于威爾特,故事實在太多太多。既當過NBA球員、教練,又當過球隊GM和聯盟行政主管的羅德·索恩,饒有興致地回憶過一次有他參與的群架。索恩說當時兩群壯漢纏成一團,廝殺正緊,只見威爾特兩眼冒火,氣勢洶洶地參與進來,隨手在人堆里“撿”起一個就扔,好像那個倒霉蛋身體是羽毛做的一樣。事后清點“尸體”,那個有幸被威爾特“撿”起的球員身高2.03米、體重100公斤。1968年一場常規賽,對手紐約陣中身高2.11米、體重111公斤的中鋒沃爾特·貝拉米是聯盟出了名的巨獸,想在威爾特頭上來一記泰山壓頂。結局?用一名現場觀眾在《費城每日新聞》上回憶的話說:“慘不忍睹,威爾特結結實實把球蓋了下來,一巴掌扇出場外,順便,幾乎把貝拉米也扇出了場外?!?/p>
可盡管擁有無與倫比的能力,威爾特從來又不是一個舉止粗暴、容易沖動的球員。他懂得該怎樣控制自己的力量和情緒,更不會輕易陷入沒有必要的爭執當中。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在長達14年職業生涯和超過1200場(常規賽加季后賽)職業比賽中,他從來沒被罰出場過。
這樣一個人,要是在機場搭訕,那他是個容易上手的明星么?絕對是。要是接受雜志專訪或參加脫口秀節目,他好說話么?你可以打賭。認識他的人是不是都說他是個好人?毫無疑問。他大方么?太大方了。但奇怪的是,這么個打著燈籠難找的大好人,一到隊里就變成了最爛級別的隊友。
職業生涯前六年,威爾特獨霸球權,過于癡迷得分,還要求和隊友區別對待。1965年勇士分崩離析后,《洛杉磯時報》傳奇記者吉姆·穆雷寫到:“這家伙過去幾年就只做好了一件事,得分。他把球隊變成倫敦專業管家協會,其他人主要職責就是把球傳到籃下,久而久之這群隊友個個縮了卵,技術和欲望都一再衰退。像威利·諾爾斯這樣優秀的球員,一被換到勇士,立馬就成了無助的小羊羔。”
確實,就算是在打得最無私最企圖模仿拉塞爾的時候,威爾特也沒法將這樣的表現維持一年以上,反倒是迷上了刷助攻。所有執教過他的教練(14年9個)都和他決裂了,只有兩位幸免,一個是弗蘭克·麥奎爾(因為他讓其想怎么投就怎么投,想投多少就投多少,那著名的單場100分就發生在麥奎爾任期內);另一個則是阿利克斯·漢納姆(可以說是以生命相威脅才讓威爾特聽他話的)。失敗后,威爾特總會指責身邊人,把本能成為左膀右臂的隊友變成仇敵(最有名的,1969-70賽季埃爾金·貝勒)。此外,他還經常通過公開貶低對手來抬高自己形象,并有個卑鄙的習慣——最重要時刻總能成功給球隊找到麻煩(1966年對戰凱爾特人東部決賽,第五戰賽前,《體育畫報》發表了一篇極具爭議威爾特的專訪文章,文中他極盡所能數落教練多爾夫·謝伊斯,因此摧毀了整支球隊的士氣)。
有人相信,是因為在太短時間內就取得了太大成就,因此導致威爾特從來沒能真正理解“團隊合作”四個字的含義。約翰·泰勒在他主要講述張伯倫&拉塞爾一生之敵的《對手》一書中寫道:“雷德(奧爾巴赫)認為勇士隊老板埃迪·戈特利布太寵威爾特了,很多時候,他都不跟隊友一塊出行,沒人管得了他,有時一整年他都跟哈林籃球隊混在一起,賺大錢、出大名,覺得比教練和隊友都了不起。戈特利布呢?由于過于擔心失去這個票房保證而縱容他為所欲為。時間久了,威爾特開始越來越堅信人們買票看球就是為了看他,所以每場比賽的意義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展現自己明星風采的機會?!卑凑罩鹘痰挠^點,這種自我膨脹、無法無天,要是沒人管得了,他的球隊就永遠沒法成為真正贏家。
如果你還想更深一層了解早年整個聯盟是怎樣看待這頭“神獸”的?下面這則故事是終極武器——1965年,勇士曾到處兜售威爾特,湖人深受吸引,于是球隊老板鮑勃·邵特讓球員們投票決定是不是樂意跟這家伙一起打球。結果?9比2,反對者9票。
如此,怎么還會有人覺得他是史上最偉大中鋒呢?換作拉塞爾,會有人投票反對得到他么?認真地說,100年之內,他都不會得到一張反對票。
3.比爾·拉塞爾
比爾·布拉德利在其著作《迅跑人生》中精妙地概括了拉塞爾的職業生涯:“他從未得到過應有的關注。種族是一個因素,整個60年代,沒有一名黑人藝術家能受到萬眾矚目;第二,可能也由于當時職業籃球還不足以吸引到足夠媒體關注,因此全國范圍內熱度明顯不夠。但我認為,他被低估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最偉大成就都滲透在比賽一點一滴里,目的是為了確保最終團隊勝利?!?
如果,我寫文章時也能這么簡潔,這本書恐怕大家早就看完啦。只是布拉德利好像忽略了拉塞爾生涯中極其重要的另外一點:他癡迷于獲勝。只有少數幾位NBA球員擁有這種超具競爭心的基因,而拉塞爾和MJ因尤其全心投入脫穎而出。不考慮11枚戒指,其最偉大的成就到底是什么呢?
他的球隊在系列賽決定性第五場或第七場戰績是10勝0負,MJ呢?公牛輸掉了1990-91賽季的頭三場比賽,但此后只要有他在,他們從未三連敗。在NBA,很多人都能蹭個兩三枚戒指,但拉塞爾和MJ一次一次又一次捍衛了他們的領地。他們都用防守衡量自己達到的高度,為了獲勝,從不放過任何一點優勢,但奧妙卻各有不同。拉塞爾往往會擁抱他的死敵,待其如友,看他在無關緊要的時刻光芒四射,但其實已經悄悄開膛破肚,只是死敵自己一直沒意識到。MJ則像《魔宮傳奇》里被邪教控制的那些人一樣,直接掏出心臟,高舉過頭,讓對手干脆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這是他最喜歡做的事,愛征服,而不是獲勝。拉塞爾只是愛獲勝而已。
另外,拉塞爾的職業生涯里,沒有任何時段、沒有任何隊友說過“我討厭這個混蛋”或“他關心自己勝過全隊”這樣的話。隊友都將他視如珍寶、敬若神明,直到今天依然還在為他唱贊歌。他們反復強調說:BR的成就決不能簡單用數據來衡量。每次說起他,“犧牲”、“無私”這樣的關鍵詞就會一遍又一遍出現。他是第一個將籃球當作團隊運動并意識到其中方方面面的球員,從第一場職業比賽到最后一場都是如此。在喬治·普利普頓1968年為《體育畫報》撰寫的關于拉塞爾的文章《年度體壇人物》中,他精確引用了一段前凱爾特人隊訓練師喬·迪勞里講的有趣秘聞:
“BR最關注的只有凱爾特人,此外一切都無關緊要,因此他通常對媒體和球迷都顯得那樣冷淡,因為他們并非凱爾特人。今年我們重新贏回總冠軍后,他把不是凱爾特人的因素,媒體、助理、工作人員……統統都踢出了更衣室。最后剩個在里面操作攝像機的可憐人,說他要離開機器必須得得到批準,懇請留下,說要不然就要被炒魷魚了。BR大概花了三四分鐘時間才把他弄出去,然后轉過身來,看著大家,讓巴里·霍威爾帶全隊一起做禱告。他知道霍維爾信教,這也恰好是霍威爾的第一個總冠軍,這樣做巴里一定會高興?!?/p>
這種團隊意識拉塞爾好像與生俱來,幫助他帶領球隊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拿下一個又一個總冠軍。這是他職業生涯最美妙的部分,卻也可能是毀掉職業生涯最黑暗的部分,為什么?11次總冠軍里,有6次都遭遇生死戰,局勢很容易就可能倒向不利于凱爾特人一方,但每一次他們都是勝利者,只有一次是因為對手投丟了絕殺而獲勝(1962年,弗蘭克·塞爾維)。你可以說這是運氣,就像安東·齊格(《老無所依》中反派)擲硬幣每次都按他的心思落在同一面一樣。但對于一支緊密團結、無私奉獻的球隊,對一位為了讓每個隊友都能不斷進步的領袖,這其中又有多少真是運氣成分呢?面對一場兩隊實力旗鼓相當的激烈角逐,壓力漸增之下,你不會把賭注壓在那支能始終緊密團結、無私奉獻、由聯盟最佳防守球員領軍的球隊身上么?這不就是籃球比賽的真諦么?
那既然如此,他又為什么只是排在第三?因為你很難把拉塞爾放到今天的比賽中來——他甚至不比凱文·杜蘭特高或壯,怎么能防得了賈巴爾?更別說沙克了。如今的比賽里,他平庸的投射能力難道不會成為球隊短板么?況且,現在還幾乎不可能有愿意以團隊為先球員為核心打造陣容的球隊(馬刺姑且算之,即便如此,BR登陸最適合他球隊的機會也就只有1/30)。在六十年代,大家打法都一樣,進一個球只算兩分,籃板&蓋帽手于是就成了最具價值的存在。現在則是外線球員掌控的突破時代——以2008-09賽季為例,聯盟中只有5名球員場均籃板上雙,卻有39人三分球命中率超過了四成,最搶手的是像勒布朗這樣的全能型球員,既能自己得分也能為隊友創造機會。所以BR拿到現在,恐怕只會起到之前80%、70%的效果,甚至更少。同奧斯卡、佩蒂特、貝勒、張伯倫一樣,他的優勢也是時代產物,這一點絕對不可忽略。
1969年,拉塞爾在賈巴爾進入聯盟前四個月宣布退役。這么說吧,憑我們對他那顆競爭心的了解,是不是應該相信他壓根沒看UCLA當年的所有比賽?為什么大家說到退出時都要用“離開道奇(Leave Dodge)”這個說法?道奇到底是什么?沒有人知道?這種說法是不是因為1965年有人在道奇達特(Dodge Dart)車里放了個嚇人的屁才開始的?
再說MJ,無論把1993年或1996年的喬丹放到任何時代,他都會立即成為翹楚。放在1946到1965年,那完全是不科學,科學家們會拿他做實驗,誤以為這是個外星人;放在1965到1976年,他注定會比韋斯特統治聯盟時間更久(而且JW才拿了一次冠軍);放在1977到1983年,是銳不可當、摧毀一切;1984年以后,大家都知道發生什么了。
因此,考慮到這些,這位“指環王”、以他名字命名FMVP獎杯的凱爾特人隊史最偉大巨星,便不得不只能位列賈巴爾、MJ之后,排名第三了。
作者介紹:比爾·西蒙斯(Bill Simmons),ESPN專欄作家。波士頓人,凱爾特人鐵桿球迷,以言語狠辣著稱。除本書外,還著有慶祝波士頓紅襪隊2004年(美國職棒)奪冠的《現在我可以安息了》(《Now I Can Diein Peace》)?!禩he Book of Basketball》出版后,立刻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美國球迷將其奉為籃球書籍中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