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素唐 譚慶華 楊金艷 秦亞輝
惡性腫瘤生物治療的護理進展
段素唐譚慶華楊金艷秦亞輝
650118昆明市云南省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腫瘤生物治療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應用現代化生物學技術、生物制劑和小分子化合物等直接或間接的介導抑瘤和殺瘤效應的全新腫瘤治療方法[1],其中包括腫瘤生物免疫治療、腫瘤基因治療、腫瘤靶向治療等,目前在臨床均有較為廣泛的應用,本文就近年來國內外生物治療方法的發展及護理進展作一綜述。
1生物治療的種類
1.1免疫治療
1.1.1應用過繼免疫細胞進行生物治療腫瘤免疫治療分為主動和被動免疫治療兩種。過繼免疫治療是應用最為廣泛的被動免疫治療。早期的過繼細胞治療以非特異性效應細胞為主,如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1985年Rayner等首次報道了淋巴因子活化的殺傷細胞(LAK)和白細胞介素-2治療腫瘤,隨后國內外逐漸開展相關研究[2]。目前應用于臨床的主要有LAK、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腫瘤浸潤的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DC)、自然殺傷細胞和樹突狀細胞聯合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3]。
1.1.2應用腫瘤疫苗進行生物治療腫瘤疫苗屬于主動免疫治療,腫瘤疫苗主要包括預防性疫苗和治療性疫苗,目前預防性疫苗用于預防病毒來源的腫瘤已獲得相當大的成功,如HPV疫苗,主要用于預防HPV16和HPV18型所導致的宮頸癌,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已經上市。治療性疫苗也有很大進展,目前最為成功的治療性疫苗為2010年4月美國FDA批準的用于治療晚期前列腺癌的DC疫苗。目前應用的疫苗主要有細胞疫苗、病毒疫苗、蛋白多肽疫苗,DNA疫苗,抗獨特型疫苗和異種疫苗[4-10]。
1.1.3應用免疫調節劑進行生物治療臨床上常見的免疫調節劑有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細胞因子及胸腺肽、卡介苗等,其中細胞因子是應用最廣泛、療效最為明確的免疫調節劑,而在細胞因子療法中,α-干擾素(IFN-α)是應用最早、最多且療效最肯定的細胞因子群。IFN-α在卡波氏肉瘤、慢性髓性白血病、惡性黑色素瘤、腎細胞瘤[11]等治療中有重要作用。
1.2腫瘤基因治療腫瘤基因治療是在核酸水平上開展的腫瘤治療,其主要途徑主要包括抑癌基因治療、癌基因治療、免疫基因治療、自殺基因治療、藥物敏感基因治療和多重耐藥基因治療等,方法主要有基因替換、基因修飾、基因添加、基因補充等。基因替換是最理想的基因治療方法,但是目前的技術水平尚難以達到。目前已投入臨床研究的基因治療制劑有:基因轉導p53、基因轉導DC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研制的P53重組腺病毒抗癌制劑室世界首個獲準上市的基因治療藥物,而且第六屆國際腫瘤基因治療會議對于瘤體內注射P53重組腺病毒治療非小細胞肺瘤和頭頸晚期腫瘤予以高度評價。有學者[12-13]研究證明了Adp53重組腺病毒治療的臨床效用。
1.3腫瘤靶向治療近年腫瘤治療已步入分子靶向時代,目前廣泛應用于乳腺癌、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黑色素瘤等。常見的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主要包括單克隆抗體和小分子藥物等。
1.3.1應用單克隆抗體進行生物治療單克隆抗體產生使生物靶向治療得到了極大的關注,1997年單克隆抗體Rituxin首先獲得FDA批準上市,隨后EIbiux等也獲得批準。迄今已有10多個單克隆抗體產品用于腫瘤的治療及研究。利用單克隆抗體治療B淋巴細胞瘤、Dukes′c期結腸癌及乳腺癌近幾年取得重大進展[14-15]。
1.3.2應用小分子藥物進行生物治療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小分子藥物有吉非替尼、伊馬替尼等[16-19],吉非替尼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癌療效明顯,伊馬替尼應用于慢性髓細胞白血病、胃腸基質瘤等效果明顯。其他小分子藥物如多靶點絡氨酸酶抑制劑(索拉菲尼、舒尼替尼等)、mTOR激酶抑制劑(坦西莫斯、依維莫斯等)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
2生物治療目前的護理現狀
2.1大力宣傳生物治療的目的和重要性腫瘤的產生和發展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密切關系,有大量研究表明,化療毒副作用大,致使許多患者難以完成全療程,然而生物治療能明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殺傷腫瘤細胞,減少化療的毒副反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然而目前臨床應用的生物制劑比較貴,由于經濟原因接受生物治療的患者較少,但是更主要是因為患者及家屬對生物治療的作用和意義不了解,甚至從沒聽過生物治療,此時,護士的健康教育就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工作中積極廣泛宣傳生物治療的有關知識,讓更多的患者了解并接受生物治療。
2.2做好護理服務注重發揮協調作用,積極配合醫師治療,與患者建立融洽關系,以保證整個治療計劃的圓滿完成。做好治療前評估:既往治療史和病史,當前治療計劃,患者的心理狀況,患者的血生化、心肺功能、血常規、凝血機制、營養狀況等;保證治療中的護理,許多生物因子制劑需低溫避光保存,且有效期較短,嚴格按照藥品管理制度進行[20],注意無菌操作和核對制度,治療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全身反應,治療前檢查急救藥品是否到位;加強治療后的觀察和處理,及時發現和處理生物治療中的不良反應。護士積極學習并掌握生物治療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及應對策略,做到即發生即處理,對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時記錄[21];全面實施健康教育,教會患者自我護理,有部分制劑需患者自己口服或出院后使用,向患者詳細介紹該制劑的貯存和運輸方式、注意事項、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及處理方法[22-24]。
光學遙感受天氣條件影響極大,其在積雪面積制圖中的主要難點問題之一就在于云雪的識別,NDSI因其實際可操作性強,提取精度高,方法快捷簡單,是雪蓋范圍提取最為普遍采用的方法.此外,利用多個熱紅外波段計算亮溫差也是云雪區分的有效手段.然而,高分四號衛星由于缺少反映積雪弱反射能力的短波紅外波段,也沒有多個熱紅外波段,導致無法有效利用波段間關系和遙感指數方法識別積雪.
3生物治療不良反應的護理要點
生物治療與化療相比,不良反應較少,但是患者在用藥期間還是出現不同程度的毒副反應,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流感樣癥狀、胃腸道癥狀、過敏等。
3.1過敏目前臨床應用中過敏現象較少,常見反應為紅腫、皮疹,甚至全身瘙癢,蕁麻疹,應立即減慢滴數或停止輸注,遵醫囑予抗過敏治療。過敏性休克較罕見,一旦出現應積極抗休克治療[25]。
3.2流感樣癥狀若體溫≤38 ℃,無需特殊處理,鼓勵患者多飲水,加強營養;若體溫>38.5 ℃,持續時間較長,采用物理降溫或解熱藥后可緩解,但不可用激素類藥物。為了預防此癥狀,取回細胞或疫苗時須立即使用,運輸時注意低溫避光保存。輸入時不能與其他藥液混合。
3.3呼吸系統癥狀常見癥狀為間質性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等,此時,嚴密觀察患者呼吸次數,若呼吸>40次,及時報告醫師并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氧氣吸入及解痙止喘處理,有哮喘病史的患者要慎行生物治療,合理飲食、營養,做好口腔護理,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訓練,加強心理護理。
3.4心血管系統癥狀
3.4.1心臟情況在治療期間極少數患者可能發生心律失常[26],多為房性早搏。嚴密監測患者心電圖變化,發生異常,及時記錄。
3.4.2低血壓在患者輸入細胞或生物制劑過程中,應30 min監測血壓1次,若出現低血壓時及時報告醫師,及時處理;若為低血容量低血壓應及時補充血容量,不是低血容量低血壓可用多巴胺升壓。
3.5皮膚癥狀常見癥狀為皮疹、皮膚瘙癢、皮膚干燥、毛發異常、甲溝炎等,此類反應在靶向藥物治療中較多見[18],用苯海拉明等抗組織胺藥,也可用止癢霜涂擦,囑患者穿寬松衣服,禁用刺激性洗滌劑等。
3.6胃腸道癥狀有研究者發現個別患者有腹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口腔潰瘍等不良反應,該不良反應在靶向藥物中多見,給予安定口服,滅吐靈肌內注射緩解癥狀,腹瀉致脫水時及時補充電解質,注意飲食調節,給予清淡易消化飲食少量多餐[27]。
3.7血液系統主要有骨髓抑制、出血、出血性膀胱炎等,有報道,部分藥物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在治療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血象及血壓變化,隔日查血常規,必要時每日必查,若既往曾行骨髓抑制治療患者,使用時應謹慎。
3.8泌尿系統通常一過性的腎損害,尿量減少,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記錄24 h出入量,停止治療后腎功很快恢復。
3.9神經系統神經系統癥狀較少見,觀察患者有無失眠,多疑、興奮、怠倦癥狀,早發現早處理,避免外界刺激,加強心理護理。
4結論
生物治療作為暨手術、化療、放療后的第3大腫瘤治療手段,以其獨特的治療優勢在臨床中占據重要地位,其與化療、放療聯合使用能有效清除手術、放化療后殘余的癌細胞及微小病灶,有利于預防或減緩腫瘤復發或轉移,增強患者對化療的敏感性,提高放化療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但是盡管生物治療與傳統化療相比不良反應較少,較輕,且容易耐受,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療期間還是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加強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及心理護理,以增加患者的依從性,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羅榮城,韓煥興.腫瘤生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4.
[2]劉林林,龔守良.惡性腫瘤生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7-9.
[3]宋鑫,侯建紅.腫瘤生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2-13.
[4]Pegram HJ,Smith EL,Rafiq S,et al.CAR therapy for hematological cancers:can success seen in the treatment of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e applied to other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Immunotherapy,2015,7(5):545-561.
[5]余化平,徐燕梅,羅遠林,等.治療性腫瘤疫苗的研究進展[J].中國療養醫學,2015(10):1038-1042.
[6]Mitchell DA,Batich KA,Gunn MD,et al.Tetanus toxoid and CCL3 improve dendritic cell vaccines in mice and glioblastoma patients[J].Nature,2015,519(7543):366-369.
[7]Shah AH,Bregy A,Heros DO,et al.Dendritic cell vaccine for recurrent high-grade gliomas in pediatric and adult subjects:clinical trial protocol[J].Neurosurgery,2013,73(5):863-867.
[8]Morse MA,Niedzwiecki D,Marshall JL,et al.A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of immunization with dendritic cells modified with poxvectors encoding CEA and MUC1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oxvectors plus GM-CSF for resecte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Ann Surg,2013,258(6):879-886.
[9]Grotz TE,Kottschade L,Pavey ES,et al.Adjuvant GM-CSF improves survival in high-risk stage iiic melanoma:a single center Study[J].Am J Clin Oncol,2014,37(5):467-472.
[10]Suzuki H,Fukuhara M,Yamaura T,et al.Multiple therapeutic peptide vaccines consisting of combined novel cancer testis antigens and anti-angiogenic peptides for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J Transl Med,2013(11):97.
[11]徐一鵬,朱紹興,劉維輝,等.IL-2、IFN-α、IFN-γ對腎透明細胞癌786-0細胞中B7-H4表達的影響[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13,20(5):547-551.
[12]Chen GY,Zhang S,et al.Clinical utility of recombinant adenoviral human p53 gene therapy: current perspectives[J].OncoTargets Ther,2014(7):1901-1909.
[13]Tazawa H,Kagawa S,Fujiwara T.Advances in adenovirus-mediated p53 cancer gene therapy[J].Expert Opin Biol Ther,2013,13(11):1569-1583.
[14]滕達.CD40單克隆抗體聯合免疫細胞治療直腸癌的實驗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院,2013.
[15]蕭杏賢,尹松梅.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單克隆抗體治療的研究進展[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11):1721-1722.
[16]Lee CK,Brown C,Gralla RJ,et al.Impact of EGFR inhibitor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n progression-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A meta-analysis[J].J Natl CancerInst,2013,105(9):595-605.
[17]梁媛,馬銳.吉非替尼一線與二線治療EGFR突變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比較[J].現代腫瘤醫學,2014,22(9):2091-2094.
[18]張寧.口服靶向抗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的觀察及預防[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189-190.
[19]王英禹,周勇安,李小飛,等.吉非替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J].陜西醫學雜志,2015,44(4):442-444.
[20]Hijji B,Parahoo K,Hussein MM,et al.Knowledge of blood transfusion among nurses[J].J Clin Nurs,2013,22(17-18):2536-2550.
[21]Nikula A,Puukka P,Leino-Kilpi H.Vaccination competence of graduating public health nurse students and nurses[J].Nurse Educ Today,2012,32(8):850-856.
[22]張慶珍.健康教育在肝癌病人介入術聯合生物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11):207-208.
[23]張璐,鄭玲,李芳.自體 DC-殺傷細胞免疫治療的護理[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6):700-701.
[24]Chen CH,Raingruber B.Educational needs of inpatient oncology nurses in providing psychosocial care[J].Clin J Oncol Nurs,2014,18(1):1-5.
[25]林環,王凡,莫少珍,等.高效CIK和貝伐單抗聯合化療治療晚期惡性腫瘤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3):1534-1536.
[26]黃仕思.TH方案加或不加貝伐單抗治療88例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的臨床療效分析[D].長沙:中南大學,2013.
[27]郭麗娟,胡燕,陽桃梅,等.200例鼻咽癌病人行自體CIK細胞免疫治療的臨床護理[J].全科護理,2015,13(20):1961-1963.
(本文編輯馮曉倩)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9.010
(收稿日期:2015-08-27)
段素唐:女,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