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波 賈紹環 王超 張銳△
(1.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放射科,重慶 江北區 400020;2.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放射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六人民醫院放射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影像學診斷價值分析
王建波1賈紹環2王超3張銳2△
(1.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放射科,重慶 江北區 400020;2.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放射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六人民醫院放射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目的 探討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的影像學診斷特點,提高對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的影像學認識,掌握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的影像診斷及鑒別診斷。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共26例病例經手術證實或臨床實驗室證實的腰椎慢性布氏桿菌性病變的影像資料,包括腰椎X線片,CT掃描并行MIP、VR、MPR、MRI檢查,并結合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回顧分析。結果 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好發于下腰椎,本組病例共19例累及腰4椎體,15例累及腰5椎體,均可見病變椎體骨質破壞和修復共存,骨質破壞同時伴有骨質增生硬化,且到后期增生硬化改變多于骨質破壞,同時伴有椎間盤破壞,椎間隙變窄,周圍韌帶鈣化,亦可伴椎旁膿腫形成等改變,多排螺旋CT掃描多方位可清晰顯示骨質破壞及增生硬化改變,磁共振平掃檢查更加明確病變累及椎體及椎間盤信號改變,椎體周圍膿腫范圍等。結論 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在影像學表現上有其特征性改變,但該病常常需要與脊柱結核鑒別,根據影像學表現,結合實驗室檢查及臨床病史,即可做出正確診斷。
慢性布氏桿菌病; 腰椎結核; 三維重建
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是一種主要發生在牧區的傳染病,發病者一般有牧區接觸史,由布氏桿菌病引起的脊柱炎,即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布氏桿菌病易反復發作,病程超過1年以上者稱為慢性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好發于下腰椎[1],我們選取病史1年以上的26例回顧性進行影像學方面研究,旨在掌握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的影像學診斷及鑒別診斷水平。
1.1 一般資料 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六人民醫院收治并確診的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26例患者,維吾爾族8例,哈薩克族14例,漢族2例,回族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2歲,病程為1年至2年10個月,均有牧區生活史或密切牛羊接觸史,其中2例患者為長期從事擠奶工作。實驗室檢查,本組病26例全部行血常規檢查,其中19例血常規中白細胞增高;布氏桿菌病常規測定包括虎紅凝集試驗(RBPT),結果26例布病抗體滴度試驗(SAT)滴度均>1∶400;血培養及鑒定均有為陽性,紅細胞沉降率測定(ESR),增快20例。
1.2 成像儀器及方法 掃描設備:采用SIEMENS AXIOM Aristos Fx PlusDR;東軟Neusoft64排螺旋CT,電壓120 kV,電流250 ms,螺距為1.0,層厚為5 mm,重建層厚為1 mm,重建間隔1 mm;磁共振采用東軟NSM-S15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進床方式為頭先進,掃描序列為T1TSE Sag序列, T2TSE Sag序列,T2TSE Tra序列,T2TSE Sag STIR序列,層厚4 mm,層間距1 mm。
2.1 X線表現 26例顯示腰椎邊緣不同程度骨質破壞、骨質增生硬化改變,其中9例病例骨質變扁,16例病例可見椎體邊緣增生成鳥嘴狀改變,12例椎間隙不同程度變窄,5例可見腰大肌模糊腫脹。
2.2 CT表現 26例行CT平掃及三維重建更加清晰直觀顯示椎體邊緣骨質增生硬化成明顯高密度,伴有椎體骨質破壞區,椎體新生骨、壞死交替出現[2],9例可見病變椎體成壓縮性改變,17例可見椎間盤炎性破壞,12例三維重建直觀顯示椎間隙狹窄程度,10例可見椎小關節炎性改變,主要CT表現為椎小關節面骨質侵蝕破,關節間隙變窄,壞伴骨質硬化增生改變,8例可見椎體周緣骨膜增生硬化[3],韌帶肥厚鈣化,6例病例可見病變椎體旁腰大肌腫脹,椎旁膿腫形成,但較為局限,和周圍組織分界較清晰,多無流注征象發生;5例椎旁肌膿腫內可見散在鈣化改變。
2.3 MRI表現 由于磁共振檢查可以多序列多參數任意方位成像,所以,腰椎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行MRI檢查能發現病變累及椎體骨質破壞程度、范圍,附件、椎間盤受累情況以及周圍軟組織受累情況明顯優于X線或CT,病變腰椎骨質破壞,在T1WI序列上成等或混雜稍低信號,在T2WI和 STIR序列上成均勻或混雜高信號,本組2例行對比增強顯示病變椎體有較明顯強化,較正常椎體強化程度稍高[4]。受累椎體終板發生炎性改變,表現為病變椎體相對緣終板失去正常結構,顯示模糊,可出現斑片狀異常信號。19例病變侵犯椎間盤致使椎間盤信號改變。在T2WI和 STIR序列上成混雜高信號。T2壓脂序列矢狀位及冠狀位可很好顯示椎旁膿腫形態及范圍。
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多好發于腰椎,尤其腰4、5椎體,主要表現為腰椎骨質破壞同時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改變,伴或不伴椎旁膿腫形成。腰椎慢性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影像學表現過程急性早期到慢性期的改變主要表現在:早期表現為腰椎骨質破壞,椎體周緣無明顯骨質硬化及增生改變,相鄰椎體間隙無明顯狹窄改變,椎體周圍韌帶無明顯鈣化征象,椎體周緣伴或不伴膿腫形成。進展期隨著病變發展,椎間隙不同程度變窄,椎體在骨質破壞基礎上可有反應性新生骨形成,椎間盤受累,在磁共振圖像T2WI上可見椎間盤混雜高信號改變,后期椎間隙狹窄,椎體在骨質破壞基礎上出現硬化增生改變,骨質破壞與骨質修復反復交替進行,部分新生骨替代骨質破壞區,椎旁韌帶明顯鈣化[5]。根據張培南等[6]研究將布氏桿菌性脊柱炎按影像學表現分為六型,Ⅰ型為椎體炎型,病變主要侵犯單個或鄰近幾個椎體,表現為椎體骨質破壞,成邊緣性,可伴有椎體骨質硬化增生,MRI可更加清晰顯示炎性組織侵襲椎體及周圍組織的范圍,但對硬化顯示欠佳,本型病變累及附件少見。Ⅱ型為椎間盤炎型,主要表現為椎體骨質破壞累及鄰近椎間盤,致椎間盤破壞,椎間隙變窄,CT能清晰顯示骨質增生表現,MRI能顯示椎間盤破壞情況,T2WI圖像成高信號,周圍膿腫成混雜高信號。Ⅲ型為骨膜炎型,表現為椎體周緣骨膜受侵出現增厚、鈣化等表現,并可在上下椎體間形成骨橋;Ⅳ型為椎旁軟組織腫塊及腰大肌膿腫型,CT平掃、三維重建及MRI主要表現為病變腰椎旁出現不規則軟組織腫塊,可累及鄰近腰大肌致其腫脹,出現信號異常;Ⅴ型為其他型,及在影像學表現上還可以伴有韌帶鈣化,椎體小關節炎性改變等;Ⅵ型為復合型(混合型),復合型是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常見類型,具有以上所述兩種及以上的影像學表現。
骨關節布氏桿菌病主要以腰椎受侵犯為常見,影像表現上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常常難以和腰椎結核鑒別,但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在X線、多排螺旋CT、MRI表現上具有一定的特點:X線平片對于慢性期腰椎布氏桿菌病椎體骨質改變及椎間隙改變顯示較清晰,多排螺旋CT平掃及冠、矢狀位重建對病變椎體骨質破壞、增生、硬化能早期發現,能直觀地顯示骨質破壞和骨質修復改變,磁共振成像軟組織分辨率高,能多序列多方位早期顯示病變椎體骨質破壞情況,椎間盤及椎旁軟組織受累情況,更加清晰顯示椎旁膿腫范圍。同時結合臨床病史及實驗室檢查[7],對腰椎慢性布氏桿菌病能做出準確診斷。
[1] Turunc T, Demiroglu YZ, Uncu H, et al.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uberculous, brucellar and pyogenic spontaneous spondylodiscitis patients[J].Infect, 2007, 55(2): 158-163.
[2] 白人駒,徐克.醫學影像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01-302.
[3] 白玉貞,韓曉東,牛廣明.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MRI 表現[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31(1) : 96-100.
[4] 喬鵬飛,牛衡,白玉貞,等.動態增強磁共振定量成像對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鑒別診斷價值[J].磁共振成像,2015,6(8):581-584.
[5] 朱桂杰.脊柱慢性布氏桿菌性病影像學表現[D].河北:河北醫科大學,2014:1-39.
[6] 張培楠,楊新明,孟憲勇,等.布氏桿菌病性脊柱炎的影像學分型[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5,36(3):334-337.
[7] 魯雪紅,樓儉茹,王偉,等. 慢性布氏桿菌性脊柱炎12例臨床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5,29(3):297-299。
R445
B
1000-744X(2016)06-0628-02
2016-04-14)
△通信作者,E-mail:466428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