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新
?
情志病與五志病辨
郭建新
通過對五志病與情志病的致病因素、受病范圍、發病機制和臨床特點理論的比較分析,闡明五志病與情志病不同本質,提出了情志因素陰陽之異,五志病分類認識的整體論特點,正常能動性誤用的發病機制,臨床病者不限于患者本人的特點,提出廣義情志病的概念以及五志病與現代醫學疾病分類、現代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領域的相對關系。
五志病;情志病;現代醫學;心理咨詢;心理治療
五志病是明代著名醫家汪機在張從正提出的情志相勝療法臨床應用基礎上,依據該類疾病的臨床治療特點提出的一個疾病分類概念[1]。情志病是現代人依據病因提出的一類疾病的概念,是現代中醫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2]一般都將“五志病”泛泛地理解為情志病[3]。但從汪機對五志病的論述,則應認為,五志病與現代所說情志病雖然有著密切關系,但從病因到病機以及臨床治療,實際上都是兩類完全不同的疾病。對二者進行區分辨別,對于理論和臨床都有重要意義[1]。
中醫一般將所有能引起情緒反應而導致疾病的有關因素統稱為情志因素[4]。五志病與情志病雖然都屬于情志因素所導致疾病,但所指的情志因素并不相同。張從正認為引起情緒反應的因素有發生在外屬于陽的因素,還有發生在內屬于陰的因素,內外陰陽兩類不同性質的情志因素作用方式不同,有本質區別。例如,張從正對一例驚恐案例的論辨說:“驚者為陽,從外入也;恐者為陰,從內出也。”[5]因此可以理解,五志病的情志因素主要是指在事件刺激時發于人自身內在的精神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因素,其通過能動性的掌控情緒反應來決定身體功能活動狀態和五志病發病,所以稱為“用病”[1],這時候外在事件要通過內在的五志主導才能夠影響人的情緒反應,對五志病發病起不到決定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自身對于五志的能動性的使用狀態方面的情志因素。而一般情志病所說的情志因素是指外在的構成對精神強烈刺激的具體生活事件,刺激事件突破受刺激者對自身情緒能動性的掌控或者平衡而直接影響身體功能活動的環節,通常被局限于大腦功能范圍的認識。現代中醫一般忽視對情志因素內外區分的認識,而是一概籠統理解為外在的生活事件刺激或心理壓力導致情志不舒[6]的整體看法,完全模糊二者界限,雖然符合中醫整體觀念,但實際是一種對中醫情志因素致病理論認識的歷史[5]倒退,既不利于對傳統中醫繼承也不利于現代中醫發展[7]。
雖然外在情志因素或生活事件既與五志病發生有關,也與導致情志病有關,但五志病受病范圍主要在于患者自身精神的主觀能動性使用所及的范圍,而軀體和精神功能本質上正常為特點,屬于現代心理咨詢職業領域[8];一般的情志病特點是情志因素導致大腦或軀體功能異常,受病范圍主要在軀體或大腦功能范圍,屬于現代醫學的職業領域[8]。五志病受病所在范圍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與自身的關系,二是與他人(物)的關系,病者并不限于患者自身,而是涉及到相關的家庭環境、親友、所處社會環境的疾病。所以它們屬于社會-心理問題的范圍,已經不能僅限于用身體或者大腦功能概括認識。然而,現代醫學雖然認識到社會-心理也有是否健康[9]的問題,但并沒有進一步認識這個范圍的疾病問題。現代醫學以及非醫學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主張以非疾病的觀念[10]來看待這個范圍的問題,并且從法律上否認其屬于醫學范圍[8]。也就是說,在現代醫學看來,社會-心理范圍的健康問題,要么是大腦疾病導致的精神疾病以及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的心身疾病,要么就是非疾病的社會-心理問題。所以中醫的五志病認識已經超出了現代醫學疾病分類以及現代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認識范圍。現代中醫發展提出的情志病,實際上是受現代醫學模式影響所提出的一個僅限于與情志有關的患者自身大腦或軀體功能性疾病概念[2],以對應于現代醫學的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所以不能包括五志病。雖然現代醫學也認識到外在的情志因素在很多情況下并不直接導致疾病,而是通過一定的中間的社會-心理環節才導致疾病,例如認為A型人格與心腦血管疾病有關,但現代醫學并不認為A型人格可能是一種社會-心理病態的疾病[11]。
中醫這種認識,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認識論特點,不僅僅限于五志病,實際上中醫所謂六淫致病,也是按照同樣的認識方式將人與所生活的環境看做一個整體,而六淫本質是指這個大環境整體偏離平衡所處于的某種病態,而不是單純指某一個具體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按照這樣的認識,疾病的范圍不限于人體自身的器質改變或功能異常,而是擴大到了所生活環境整體的病與不病的認識范圍。
所以,中醫的五志病的疾病分類突出體現了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的認識方式的不同,是現代醫學所沒有的一個疾病分類,并且也超出了現代情志病認識以及現代醫學和現代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管轄的職業范圍[8]。
五志病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影響,患者本人及其相關人發揮自己的原本正常的主觀能動性時產生的對臟腑形體功能的誤認和誤用而導致患者“異常”的情緒、行為表現和身體“異常”表現。[1]也就是說,這時候臟腑形體機能本質上正常,只是對這些功能使用有誤而表現“不正常”。例如,恐屬腎的功能,用處是用來保護人不受到危險因素侵害,在張從正的一個著名的案例中患者每當聽到聲響便驚倒在地的“異常”行為[5],實際上是患者在用自身腎所屬恐的保護性功能保護自身不受聲響傷害,這時候腎臟或其所屬的這種自我保護功能本無病,有病的是患者自身使用這種功能保護自己的主觀意識活動。這種誤用致病,不僅僅可以由患者自己造成,也可以由他人對患者的關心、保護等造成。例如一產婦發熱昏聵案[12]中,患者發熱昏聵癥狀并非自身身體的陰陽調節機能受邪失常所致,而是來自于親人對產婦的過分保護之情志誤用。汪機基于張從正的認識,將五志病概括為五志之用、形體之用和寒熱之用三個方面,歸結起來本質是五志之用,病在氣,是人情志活動的主觀能動性的錯用之病。若五志病持續日久造成對身體臟腑機能傷害時,則與過分強烈的情志因素使主觀能動性失去調節能力直接導致臟腑功能失常為病的“氣并”機制相同,又同屬情志病,與五志病的“傷”在本臟所屬范圍功能誤用的發病機制不同[1]。
五志病臨床表現特點除了“非藥可醫”之外,還表現為患病者并不一定是出現軀體或者精神異常表現的那一個人,也可能患病的是與他有密切關系的其他人,或者是家庭、社會。例如在上述產婦發熱神昏亂語案例[12]中,患病的不僅包括產婦還包括了那些認為產婦有病的家屬。所以五志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時表現“不正常”的不一定是患者,而有病的可能是表現“正常”的患者的家庭、社會環境等。而一般情志病的診斷治療范圍僅限于對患者自身的“不正常”進行診斷治療,而其他人都被視為“正常”。現代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有些學派,雖然做到了不限于患病者本人來認識和解決家庭問題[13],但他們沒認識到這些問題的疾病性質,并且他們的職業范圍[8]也不允許他們發展出從疾病的角度處理涉及到患者和其家庭存在的問題的臨床治療方法。
可見,從情志因素所致疾病角度理解,五志病與情志病都屬于情志因素所致疾病,但五志病又與現代一般所講的情志病概念有不同內涵,一般所說情志病不能包含五志病,因此需要相應擴大情志病的范圍,區分為廣義的情志病和狹義的情志病,避免混淆。廣義情志病,是指一切與情志有關的疾病,包括了情志病和五志病,狹義情志病是指情志因素導致身體機能失常的疾病,只包括了汪機所提出的“形”病的范圍[1]。
總之,五志病是現代醫學以及現代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所沒有認識到的一個醫療領域,也是被現代中醫發展所忽視或者誤解的一個領域。將五志病與狹義的情志病分開認識,建立廣義的情志病概念,承認五志病獨特的疾病分類地位,對于現代中醫繼承發展傳統,避免在這一領域認識的歷史性倒退具有重要的臨床和理論意義。同時五志病的概念,也啟發我們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健康與疾病。
[1] 郭建新,王赤星.汪機治療精神異常形用之辨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11):1230-1231.
[2] 王華,何姍湮,陳建男,等.中醫情志病研究概述[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4):554.
[3] 劉慧.中醫治情志病的特色[J].吉林中醫藥,2009,29(7):636-638.
[4] 周少林.試論中醫情志致病機理[J].中醫學報,2009,24(6):29-30.
[5] 張海岑,趙法新,胡永信,等.儒門事親校注[M].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4:189.
[6] 周仲英,金實,李明富.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92-393.
[7] 邵棋騰,王昊,張振華,等.中醫心理學對情感過程的認識[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5):567-569.
[8]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J].慢性病學雜志,2013,14(1):1-7.
[9] 許軍,王斌會,陳平雁.健康評價[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1999,16(1):1.
[10] 錢銘怡.心理咨詢[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4-7.
[11] 謝鈺涵,張甜.人格特征與疾病關系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6,3(3):35-38.
[12] 王米渠.中醫心理治療[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171.
[13] 維吉尼亞·薩提亞.新家庭是如何塑造人[M].易春麗,葉冬梅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1-18.
河南省中醫院精神心理科(鄭州 45000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2.003
1003-8914(2016)-22-3234-02
?洋洋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