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市已步入上升通道
糖市;上升
2016年以來,原油、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走低,而國際食糖期貨價格則出現了大幅上漲行情,洲際交易所(ICE)原糖期貨價格和倫敦白糖期貨價格近期均創出了年內的高點。在連續五年的全球供應過剩后,糖的供需格局出現了逆轉,且供不應求局面進一步擴大,促使有影響力的機構紛紛調整他們的預估。最新的數據顯示,國際糖業組織(ISO)將2015/2016年全球食糖的供需缺口,由上次報告期的350萬噸調升至500萬噸。ISO報告稱,受巴西、印度、泰國等主產國產量下降的影響,預計全球食糖產量將由2014/2015年的1.712億噸下降至1.668億噸,而全球食糖消費量將由2014/2015年的1.689億噸升至1.719億噸。
就全球而言,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全球主產區除巴西東南部外,印度、泰國和中國的產量均受到較大沖擊,預期2015/2016年榨季全球新糖供需缺口約為400萬噸,全球庫存消費比由25.50%下降至22.92%,為2012/2013榨季以來的最低位。
就國內而言,2015/2016年榨季減產確立,2015/2016年榨季產量預期下調至900萬噸,甚至還有20萬~30萬噸的下調空間,國內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至240萬噸。價格方面,目前國際原糖價格約在15美分/磅左右,國內糖價維持在5300~5400元/噸。預計糖價在庫存低位的8~10月繼續向上突破將是大概率事件。
推動糖價漲跌的幾個主要因素,一是供給面的變動:如甘蔗種植面積、產糖量;二是庫存面的變動:如國家收儲及拋儲、工業庫存量、全球庫存總量;三是天氣的變動:如厄爾尼諾、冰凍天氣等,關聯供給面的預期變動對價格產生影響;四是資金面的變動:如商品市場的牛熊變化、消費品市場的景氣度、全球大型經濟體的量化寬松政策等都會通過影響資金面來影響糖價。從供給角度來看,自2013年起,全球糖市步入減產周期,供需過剩幅度逐步收窄。食糖價格持續低迷使得全球主要產糖國增產動力不足,國際糖產量連續兩年下行,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報告,2015年全球食糖產量為1.8億噸,較2014年減少160萬噸。雖然供需仍處于過剩狀態,但幅度已大幅收窄。2015年食糖供需過剩量343萬噸,較2013年的1084萬噸大幅收窄。
受厄爾尼諾現象及巴西汽油政策的影響,2016年全球食糖供給或繼續下行。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圣嬰現象”,表示一股反常的東太平洋暖流取代了正常年份的秘魯寒流,厄爾尼諾會造成太平洋及印度洋上的季風失衡,季風失衡導致印度及泰國的降雨量大幅降低,最終引發干旱。
受厄爾尼諾影響程度由大到小分別為印度、泰國、巴西、中國。2009年,厄爾尼諾引發印度洋上季風失衡,印度發生了50年以來最嚴重的干旱,甘蔗產量降到了歷史最低,這直接助推當年全球蔗糖價格達到了30年以來的頂峰。2009年,由于厄爾尼諾的影響,巴西的降雨量比往年多了一倍左右,降水偏多導致甘蔗的出糖率下降,同時由于甘蔗的生長周期為9~17個月左右,這次降雨打亂了甘蔗的生產節奏,對巴西2011年的甘蔗產量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導致巴西2011年甘蔗減產嚴重。2015年,厄爾尼諾現象再次卷土重來。
由于新的汽油政策的推動,將使巴西的甘蔗榨糖比例在2016年繼續下行。整體上看,結合厄爾尼諾和政府汽油政策兩方面影響,巴西2016年糖產量或較2015年下行3%,僅為3487萬噸。
印度是世界食糖第二大生產國和第四大出口國。2015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使得印度甘蔗主產區持續高溫干旱,使得甘蔗在生長期時無法享有充足的降水,從而使得產量受到較大影響。預計印度2016年糖產量或較2015年下行5.6%至169萬噸,達2855萬噸。
世界第五大食糖生產國和第二大出口國的泰國也將受到厄爾尼諾的沖擊,2016年泰國糖產量或較2015年繼續下行6%,達1014萬噸,下行幅度為65萬噸。
綜上所述,在其他國家整體糖產量變動幅度不大情況下,預計2016年全球食糖產量1.77億噸,同比下降1.88%。在國內,糖的供需狀況也不容樂觀。據中國糖業發展國際論壇會議傳來的消息,國內主產區產量大幅下滑,食糖供給持續收縮。作為國內第一大主產區,自2012/2013年榨季以來,廣西糖業連續三年虧損,甘蔗種植面積由1648萬畝減少到1200萬畝,由于廣西食糖產量占全國60%以上,其種植面積的縮減使全國食糖供給減少。2015/2016年榨季,廣西食糖產量由上期的639萬噸減少到500萬噸左右,廣東的食糖產量預計由75萬噸降至65萬~70萬噸,云南的預計產量由208萬噸減少到195萬噸。
未來亞洲國家將成為全球糖消費的增長引擎。據全球糖業協會預測,到2020年,全球60%的糖消費將來自亞洲國家,其中,印度和中國合計占比例約30%。OECD數據顯示,中國和印度的糖消費增速在1%~2%,而歐美地區國家糖消費的增速均不到1%,甚至出現負增長。由此可見,全球糖需求的增長主要來自亞洲國家。就中國來看,糖消費結構中直接消費和工業消費分別占比30%和70%。工業消費主要指食品加工用糖消費,基本分為:碳酸飲料、冷飲、速凍食品、罐頭、糖果、餅干、糕點、果汁飲料和乳制品九大類,其單位重量的用糖比例分別為12%、15%、15%、5%、45%、18%、25%、8.5%和3%,根據這幾類產品產量歷史增速的平均值預測未來幾年的產量,再與用糖比例相乘,即可得出工業消費的用糖需求。直接消費方面,預計中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每年食糖直接消費分別為4.6千克/人和1.9千克/人,再與人口相乘即可估計直接消費用糖需求。
預測2016年中國糖的消費量將達到1797萬噸,同比增長2.44%。此外,淀粉糖對糖的替代作用也不可忽視。預計淀粉糖對工業消費用糖的替代比例約為24%,淀粉糖消費量的增加主要是降低了食糖需求的增速,成為糖需求增速放緩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供給受到影響,而需求仍穩步增長的情況下,全球食糖自然就出現了供需缺口。按照ISO預計,2015/ 2016年榨季全球食糖產量為1.668億噸,而全球食糖消費量為1.719億噸,缺口將達到510萬噸。其他機構的預測數據雖然與ISO有所差異,但食糖供需缺口在持續擴大卻是一致的共識。
就國內而言亦是如此。國內2015/2016年榨季食糖總供給構成為:900萬噸國產+300萬噸加工+60萬噸進口+160萬噸走私+150萬噸潛在產量,共1570萬噸。而近年來國家對走私糖的打擊力度逐漸加大,食糖走私量有望大幅下降,再加上產區甘蔗種植面積下滑,食糖潛在產量將受影響,預計未來食糖產量將繼續減少200萬-300萬噸。而目前中國食糖消費量約1500萬噸/年,保持上漲態勢,因此預計產需缺口將達200萬噸,糖價上漲將是確定性事件。
(林家明)
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