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玲 趙尚華
?
趙尚華教授治療皮膚病臨床經驗
范玲玲趙尚華△
趙尚華教授為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之一, 投身中醫臨床、教學事業40余年,博覽醫書,勤于鉆研,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他治學嚴謹,對中醫外科雜病,尤其是對皮膚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擁有獨到的見解。通過對扁平苔癬、銀屑病、脂膜炎、過敏性紫癜及尖銳濕疣6例臨床工作中典型的皮膚病病例加以分析,來總結趙尚華教授的經驗和探討擬創的治療皮膚病驗方的臨床療效,不僅為后輩皮膚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寶貴的臨床資料,也為皮膚病臨床工作中疑難病例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皮膚病;經驗方;扁平苔癬;銀屑病;脂膜炎;過敏性紫癜;尖銳濕疣;中醫治療
扁平苔蘚是一種皮膚的炎性疾病,其特征是呈現紫紅色的發癢丘疹,常常分布于四肢的彎曲側,或是在生殖器與口腔黏膜處。病灶外觀呈現大小不一,可以從小米粒大一直到手掌大的斑塊,這些皮疹的表面上還會分布著一些細碎的白色皮屑,特別容易形成皺紋般的外觀,此時稱做衛克漢氏線紋[1]。目前認為扁平苔蘚是一種細胞免疫反應異常所造成的疾病。從廣義來說,扁平苔蘚也可以算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這點可以從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都曾被報告會伴隨扁平苔蘚發生就可以得證:包括皮肌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癥、原發性膽管硬化癥、潰瘍性大腸炎、重癥肌無力等。
中醫認為扁平苔蘚發病根源在于“濕”“熱”“毒”的范疇,認為病機是心脾伏火、脾失健運、濕毒內蘊、心脾兩虛、瘀血阻滯、水不濟火、心火上炎所致,提出了燥濕解毒、活血化瘀、溫補脾腎的治療方法。吾師經過臨床用藥觀察,發現本病以風邪入侵兼陰虛內熱為主,治宜養陰潤燥祛風為原則,臨床治療效果明顯[2]。
李某,女,70歲,太原人。2014年4月16日首診,患者全身乏力,口干、眼燥,發斑瘙癢,近來下腹部出現褐色紡錘狀斑4月,外觀多邊形或多角形、境界鮮明、時而融合的紫紅色丘疹或斑塊,劇癢。影響睡眠,脈細濡,苔白。證屬陰虛風燥。治法當養陰散風。方藥:玄參12 g,麥冬10 g,當歸10 g,山萸肉10 g,蟬蛻10 g,防風10 g,蒼術10 g,黃柏10 g烏梢蛇10 g,白花蛇舌草30 g,車前子10 g,甘草6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2014年4月23日二診,下腹部斑狀皮損減少,睡眠改善,脈細,苔白。上方繼服加生龍骨30 g,五味子10 g,12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2014年5月14日三診,皮損減輕,背部有新發疹,瘙癢,脈濡,苔白。上方繼服加五味子10 g,薏苡仁30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2014年5月21日四診,背部皮疹減輕,但腰、腹、脅部有新發皮疹,伴口干、眼干、流鼻血及眼底出血癥狀,脈細滑,苔白厚,質紫。上方繼服加五味子10 g、僵蠶10 g、地龍10 g,改麥冬12 g、山萸肉12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2014年6月4日五診,乏力,皮損稍減,但胸、腹、脅部有紡錘狀褐斑,伴眼干、口干及咳嗽對牛奶、雞蛋有過敏史,脈滑,苔白。上方繼服加五味子10 g、僵蠶10 g、白芍10 g,改麥冬12 g、山萸肉12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按:因患者癥見口干、眼燥、皮膚瘙癢明顯,故辨本證為陰虛風燥,12劑藥后該癥漸緩解,癢止。方中藥物玄參、麥冬、當歸、山萸肉、蟬蛻、防風等取效是養血潤燥,加地龍、僵蠶促進血液循環,使陰液得復而療效鞏固。
銀屑病又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具有頑固性和復發性的特點。其皮損特征是起初出現紅斑丘疹,表皮覆蓋一層層銀白鱗屑,皮膚干枯、脫屑結痂。有的皮損連成一片,狀如地圖;有的瘙癢,血跡斑斑,目不忍睹。其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數患者病起春季,冬季加重,夏季緩解。發病率近年來呈明顯升高趨勢。
銀屑病中醫稱“白疕”,是一種紅斑,丘疹,鱗屑損害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皮膚病。好發于青壯年,皮損具有紅斑、鱗屑、露滴樣出血的特點,一般不難診斷。中醫認為銀屑病為稟素血熱,或感外六淫,侵襲肌膚;或心緒煩擾,七情內傷;或過食辛辣,飲食不節,使血熱內蘊,外壅肌膚而成[3]。
馬某,男,18歲,太原人。2007年3月14日首診,患者一月前出現全身紅色丘疹,在門診注射5次曲安奈德后,全身皮膚浮腫,潮紅一周,無發熱,無關節腫痛,癢不甚,苔白脈浮。證屬血熱證。治法當清熱、涼血、攻毒。方藥:犀角地黃湯加減。槐花30 g,赤芍15 g,生地黃30 g,牡丹皮30 g,地龍10 g,金銀花30 g,薏苡仁30 g,土茯苓30 g,白花蛇舌草30 g,魚腥草30 g,水牛角30 g,烏梢蛇10 g,蟬蛻10 g,甘草6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2007年3月21日二診,上藥服后一周,全身顏色減輕,浮腫消退,癢退,脈緩,苔白。方藥:白芍10 g,槐花30 g,當歸12 g,赤芍10 g,生地黃18 g,金銀花30 g,白花蛇舌草30 g,薏苡仁18 g,烏梢蛇10 g,蟬蛻10 g,防風10 g,甘草10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以善后鞏固。
按:銀屑病為皮膚病中常見的,久治不愈的頑疾之一。多血熱,易出現濕熱化毒證。本病例方中用犀角地黃湯加槐花、金銀花、白花蛇舌草來清熱解毒涼血,土茯苓、薏苡仁、魚腥草清熱解毒除濕,以消全身浮腫,再輔以烏梢蛇、蟬蛻、防風祛風通絡以止癢。趙老師在辨證論治中依據大量脫屑的癥狀是毒邪攻襲難治的根源,當加用大量的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薏苡仁、魚腥草等藥攻襲毒邪,取效顯著[4]。
脂膜炎即惡核,是發生在皮下脂肪層有炎性浸潤的一種皮下脂肪組織疾病。以多發性、對稱性群集的皮下脂肪層炎性硬結或斑塊,伴反復發熱,愈后皮膚呈萎縮性凹陷,并可損害內臟為臨床特征。本病較少見,可發生于嬰兒到老年的任何年齡,但以30~50歲的婦女為多,惡核相當于西醫所指結節性脂膜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皮下組織血管發生變應性血管炎,繼發脂肪細胞壞死的疾病[5]。本病中醫認為多系熱毒阻絡,痰熱蘊結,氣滯血瘀所致,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絡,軟堅散結為法。
徐某,女,40歲,山西原平人。2012年9月19日首診,病人面色萎黃,神情頗為緊張,雙臂硬結,色暗,疼痛緩解,身有疤痕二年,經北京協和醫院診治,7月余,診為脂膜炎。空軍總醫院病檢:符合血管炎,脂膜炎。服藥后勞困,多夢,局部皮膚硬結,背部有兩枚結節,色暗,硬結。舌苔白質紫,脈沉細。證候分析:患者來診時,已屬脂膜炎后期,皮里結核暗紅,堅硬,舌質紫,久病入血,久病傷腎,故證屬腎陽虛損,痰瘀互結。治法當扶正托毒,軟堅散結。方藥:肉蓯蓉10 g,巴戟天10 g,肉桂6 g,僵蠶10 g,蟬蛻10 g,片姜黃10 g,酒大黃3 g,莪術10 g,地龍10 g,浙貝母10 g,生牡蠣30 g,川芎10 g,黃芪30 g,甘草6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2012年9月26日二診,肘部新發結節,可觸及,有痛感,服上藥后無不適,月經準,量多,舌苔白舌質紫,脈沉。上方繼服加當歸10 g,白芍10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2012年10月10日三診,患處疼痛消失,膚色有紅,晨起干嘔,反酸。上方繼服加丹參30 g,砂仁6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以上法加減治療半年左右痊愈。
按:中醫認為本病病機總屬熱毒阻絡,氣滯血瘀。臨床以皮下結節為主要癥狀,皮損發作前后或同時,絕大多數有低熱,不規則熱,或高熱,還可伴神疲乏力,胃納不香,惡心嘔吐,肌肉和關節酸痛等,本病較少侵犯內臟脂肪,一旦累及,則預后嚴重。但本例已經國內權威機構長期治療,熱毒得解,但久病入絡,久病傷腎。患者已顯精神萎頓,膚色不華。故趙老師從溫腎入手,重用活血化痰散結之劑,隨癥加減,最終取效,以避免其迂延久病,引發內臟巨變,是為可取之法[6]。
過敏性紫癜在小兒中占三分之一,在成人中約二分之一,有腎炎的病變[7]。少數可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現在認為紫癜腎是多種免疫復合物腎炎,屬于第Ⅲ型。有的腎移植后,移植進去的腎又可能發生腎炎。
陳某,男,16歲,山西原平人。1997年5月14日首診,雙下肢紫癜四月,使用強的松治療,1片/日,食欲差,眼干、口干、腰困,大便2~3日一行。檢查尿蛋白++,潛血+,偶見透明管型,脈細滑,苔黃舌胖。證屬氣陰兩虛,血熱妄行,治法當益氣養陰,涼血解毒。方藥:黃芪15 g,麥冬10 g,天花粉10 g,大生地黃15 g,牡丹皮10 g,三七粉3 g,金銀花30 g,白花蛇舌草30 g,紫花地丁30 g,生薏苡仁30 g,車前子10 g,甘草梢6 g。上方加減18劑后,紫癜消失,尿蛋白-,潛血+,舌邊刺痛,仍有干渴,脈小,苔黃。1997年7月16日二診,紫癜消失,尿蛋白+-,近一周來,飲食欠佳,便干,口干,紫癜未發作,停用強的松,脈小滑,苔白,血壓105/70mmHg,上方減量繼服。1997年10月1日三診,上方服后癥狀好轉,逐漸改為2~3天一劑,癥狀穩定,精神好,尿蛋白-,感冒后偶有潛血+,很快緩解,至今痊愈。
按語:紫癜與中醫“斑毒病”“葡萄疫”類似。中醫認為以涼血清熱,疏風清熱,健脾益氣,養血止血為治。當濕熱毒勝,內攻臟腑,營血耗傷,氣血兩虧,累及于腎。我們觀察多有氣陰兩虛、血熱之證候。但本病例多見疲乏,是氣虛證;口干、眼干、便秘為陰虛證。所以,益氣養陰,涼血解毒是治療大法[8]。常用藥如:黃芪、大生地黃、牡丹皮、赤芍、白芍、麥冬、金銀花、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車前子。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病情逐漸緩解,而至痊愈。
李某,男,25歲,山西太原人。1996年4月17日首診,紫癜腎3月,雙下肢反復紫癜,尿黃,尿蛋白+-,潛血+++,食欲欠佳,腰困,疲乏,脈細弱,舌胖,苔黃膩。使用強的松治療,每日2片。證屬氣陰兩虛,血熱妄行,治宜當益氣養陰,涼血解毒。方藥:黃芪30 g,牡丹皮10 g,丹參10 g,生地黃10 g,赤芍10 g,仙鶴草10 g,麥冬12 g,白花蛇舌草30 g,金銀花30 g,連翹15 g,薏苡仁30 g,煅龍骨10 g,煅牡蠣10 g,甘草梢6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1996年5月29日二診,上方加減服用24劑后,每二周減半片強的松,至今強的松已停用2周,小便正常,精神好,尿潛血+,尿蛋白+-,脈緩,苔薄黃。繼服方藥:黃芪3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生地黃10 g,仙鶴草10 g,三七粉2 g,金銀花30 g,白花蛇舌草30 g,蒲公英30 g,甘草梢6 g,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1996年8月7日三診,加減上方2月余,癥狀平穩,蛋白消失,偶有潛血+,去三七,加白茅根30 g,后又服6劑,現紫癜消失,尿常規-,上方繼服。1996年9月25日四診,癥狀平穩,基本痊愈。
按語:本例亦以益氣養陰,涼血解毒取效。但要注意如有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咽痛或食用致敏物質常是引發病情復發的重要因素。
尖銳濕疣是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所致,由性傳播,性濫交或房事不節,也可自身接種及經非性接觸途徑感染。是世界性高發性傳播疾病。尖銳濕疣多發生于青年人。尖銳濕疣初期癥狀:病程進展緩慢,病人多在無意中發現生殖器處長一無痛性疣狀物,其潛伏期1~12個月,平均為3個月[9]。尖銳濕疣患者皮損初期為小的淡紅色丘疹,后逐漸長大,表面呈凹凸不平的柔軟乳頭樣病變,有的呈菜花狀,根部可有蒂,表面濕潤,有分泌物浸漬可呈灰白色,污灰色或紅色。
尖銳濕疣中醫俗稱“臊瘊”,認為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濕熱之毒入侵導致的,常分為濕熱下注證和邪毒內蘊證,治法以清利濕熱、清熱解毒為主。
劉某,女,20歲,山西太原人。2011年4月21日首診,尖銳濕疣半年,外陰有腫物二粒,陰癢,苔白脈滑。證屬濕熱內蘊為主,兼風痰郁結。治法當健脾、清利濕熱兼散風痰。方藥:①黃柏30 g,苦參30 g,白英30 g,薏苡仁30 g,川椒10 g,艾葉30 g,3劑外用。②黨參10 g,土茯苓30 g,炒白術10 g,白英30 g,蟬蛻10 g,僵蠶10 g,片姜黃10 g,酒大黃3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2011年5月25日二診,上藥服后,肛門處之疣已消失,月經推遲,2月一行,尿黃,脈緩,苔白。上方繼服。一月后漸愈。二年多之后,2014年2月13日三診,發現尖銳濕疣二周。一周前因人工流產又發現外陰部有疣狀物,疼痛,白帶多,霉菌(+),白細胞(++),脈細,苔白。證屬濕熱下注,治以清熱利濕,健脾。方藥:①苦參30 g,黃柏30 g,土茯苓30 g,板藍根30 g,白花蛇舌草30 g,3劑外用。②黨參10 g,炒山藥10 g,炒白術10 g,土茯苓30 g,白英30 g,薏苡仁30 g,板藍根30 g,甘草6 g,白花蛇舌草30 g。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2014年2月21日四診,上藥服后,原有的疣狀物已消失,陰癢,脈細,苔白。處方:①外用方繼用,加川椒10 g,艾葉30 g,蛇床子30 g,去白花蛇舌草。②上方繼服加炒黃柏10 g。2014年3月14日五診,霉菌(-),陰癢好轉,疣狀物未再發,脈細苔白。方藥:①上方繼用加川椒10 g,艾葉30 g,蛇床子30 g,4劑外用。②上方繼服,以鞏固療效。
按:趙老常說中藥對抗結核桿菌的療效沒有西藥抗癆藥效果好,但中藥中抗病毒的效果卻很明顯,而且治療之后反復發作的機率減少[10]。本例病人便是比較明顯的一例。方中重用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蛇床子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燥濕的功效,并運用內服加外用聯合方法收效顯著。
[1]張英,康媛媛,孫妍,等.氟美松和甘美達局部用藥治療口腔斑紋型扁平苔蘚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08,1(2):94-96.
[2]趙尚華.中醫外科心得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90.
[3]周冬梅,王萍.涼血活血湯治療進行期銀屑病140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2000,19(3):23-24.
[4]王根林.張志禮辨證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經驗[J].山西中醫,2007,23(5):10-11.
[5]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06.
[6]趙尚華,鐘長慶.中醫外科方劑學 [M]. 太原:山西省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62.
[7]陳植.過敏性紫癜的發病因素及發病機制[J].中國社區醫師,2008,24(15):14.
[8]任獻國,劉光陵.兒童紫癜性腎炎的中、西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06,9(2):161-163.
[9]郜賀榮,孟昭影,安國芝.自制疣凈治療尖銳濕疣臨床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8,12(6)∶354-355.
[10]陸建英,王智,董莉,等.扶正解毒方治療尖銳濕疣的療效觀察及機理探討[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6(2):24-25.
中和醫派基本學術觀點
中醫定義:中醫,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以望聞問切“四診”為主要手段采集臨床信息,通過四診合參,運用辨證論治診斷疾病及其證候,采用天然藥物組方或采用非藥物療法,實施預防、治療、保健的醫學行為主體。
中醫藥五大特色:個性化的辨證論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則人性化的治療方法多樣化的給藥途徑天然化的用藥取向
中醫藥六大優勢:臨床療效確切,用藥相對安全,服務方式靈活,文化底蘊深厚,創造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廣闊。
養生總則三個字: 和則安
養生要訣三個詞: 上善中和下暢
養心法則三句話: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
養生方法四點:童心蟻食猴行龜欲
中醫藥文化核心理念:以人為本效法自然和諧平衡濟世活人
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三點:主題是突出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關鍵是充實中醫藥文化內涵重點是彰顯中醫藥文化特征
臨床學術觀點: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護正防邪固中和
臨床基本原則:慈悲為本仁愛為先一視同仁中和乃根
臨床思辨特點:調氣血平升降衡出入達中和
臨床基本處方:調氣活血抑邪湯
中和醫派臨床三要:一要善于調氣血二要善于平升降三要善于衡出入
中醫“治未病”“三強調”特征:強調以人為本,防重于治,強調形與神俱,和諧平衡,強調天人合一,效法自然。
中醫藥文獻研究“四有”原則:有淵源有依據有類比有歸納
中醫藥文獻研究要有“四強”:可信性強導向性強實用性強拓展性強
——摘自《明醫薪傳——北京同仁堂中醫大師孫光榮教授學術經驗傳承》
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Zhao Shanghua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
FAN LinglingZHAO Shanghua
(1.The Third Hospital of TCM,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xi, Taiyuan 030006, China;2.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xi, Taiyuan 030006, China)
ObjectiveProfessor Zhao Shanghua is one of the teachers for academic experience of the fourth batch of the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s, has been engaged in TCM clinical and teaching for more than 40 years, read many books, studied hard,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His rigorous scholarship,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gery miscellaneous diseases, 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has accumulated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has unique insights. Through analyzing typical skin disease of lichen planus, psoriasis, panniculitis, allergic purpura and condyloma acuminatum in clinical work, the article summed up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Zhao Shanghua, and explor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experiential effective recipe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which not only provides valuable clinical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ents of junior professional skin, and it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miscellaneous diseases skin disease in clinical work.
Skin disease; Experiential effective recipe; Lichen planus; Psoriasis; Panniculitis; Allergic purpura; Condyloma acuminatum; TCM Treatment
1.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太原 030006);2.山西中醫學院(太原 030006)
△指導老師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4.016
1003-8914(2016)-14-2022-04
(本文校對:賈穎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