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錦程 鄧詠詩
?
從脾虛血瘀論治慢性蕁麻疹
薛錦程鄧詠詩
慢性蕁麻疹是常見的難治性皮膚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西醫治療目前無特效療法。從傳統醫學入手,通過中醫病因病機的探討及結合臨床的用藥經驗,來提高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通過對古代中醫文獻的研究及臨床實踐,認為蕁麻疹的發病機理與脾化生營衛、氣機運化及生血統血的功能密切相關,得出脾胃氣虛為慢性蕁麻疹的病理基礎,血瘀是病程演變中重要的病因,同時多有外風兼挾這一結論,因此提出補虛、活血祛瘀、祛風等治法。
慢性蕁麻疹;脾虛;血瘀;風邪
蕁麻疹又名“風疹塊”“癮疹”“赤白游風”等,在古代文獻中有著豐富的記載。本病最早見于《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第六十四》曰:“少陰有余,病皮痹隱軫。”《金匱要略·中風歷節》中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諸病源候論》說:“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癮疹。”《三因極一病癥方論·癮疹證治》中則說道:“世醫論癮疹,無不謂是皮膚間風……內則察其臟腑虛實,外則分寒暑風濕,隨證調之,無不愈。”從歷代文獻對于蕁麻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病的病機多為虛實夾雜,臟腑氣血不足,外邪壅盛,印證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
人體正氣抵御邪氣的功能主要來源于元氣和衛氣。元氣來源于先天之精;衛氣來源于后天之精與外界清氣,主要來源于脾胃。《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納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濁;通過受納、運化、升降,以化生氣血津液而奉養周身,故稱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李東垣在《脾胃論·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論》中說到:“若胃氣一虛,脾無所稟受,則四臟及經絡皆病。況脾全借胃土平和,則有所受而生榮,周身四臟皆旺,十二神守職,皮毛固密,筋身柔和,九竅通利,外邪不能侮也。”脾胃氣虛則正氣薄弱,衛外不固,外邪易傷人也。究其內在,內外皆系于脾胃,內不足則外不固,脾胃之氣不足,化生水谷精微減少,輸布失常,衛氣失其來源,故見表虛癥候。臨床上慢性蕁麻疹患者多伴舌淡胖,口淡不喜飲,動則易汗出,這種患者在嶺南地區尤為多見,蓋因嶺南之地土薄地濕,脾土薄弱,中氣不足,不足以滋養形體外竅所致。
所謂“久病必虛,久病必瘀”,慢性蕁麻疹患者常有血瘀的表現,如皮膚較黯淡或有紫斑,丘疹顏色偏深,劃痕隆起程度較高,自然消退時間較長,舌質青紫或有瘀點,脈細澀等。血瘀形成的機理可以分為以下五種情況。一是中土薄弱,生血統血的生理功能降低,導致精血不足,形成血虛之證,血少失于流動可成瘀[1],如王清任之言:“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同時由于脾統血失常,脈中之血易離經而出形成血瘀。二是脾土不足,土虛木乘,肝氣郁結,氣滯血瘀。三是由于衛外不固感受外邪,外邪壅滯導致機體氣血運行不暢也可致瘀。四是過度使用祛風藥,祛風之品多辛溫消散,過用容易傷津耗血,導致血瘀。五是由于血瘀的形成會加重氣血的不通和阻滯,進一步加重血瘀[2]。如《血證論》曰: “此血在身, 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機, 故凡治血證, 總以祛瘀為要。”
凡病之所起不外乎內外之因,慢性蕁麻疹最主要的外因為風邪,可以通過其癥狀來體現。病來無定時,皮膚瘙癢難耐,病位游走不定,風邪在表與衛氣相爭則發疹,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所說:“風邪客于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被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所以有風疹瘙癢,皆由于此。”衛外肌表不固,風邪客于肌膚,營衛失和是其發病的直接原因,由于“風為百病之長”易挾帶其他外邪,常可挾寒、挾濕、挾熱,臨床上表現出復合的癥狀,故辨證時應注意有無其他外邪摻雜其中[3]。
從上述病機發展變化可以得出治療慢性蕁麻疹的三法,一為補虛,即從調理脾胃入手,所謂疹形于外,病發于內。慢性蕁麻疹患者多間雜著脾胃氣虛癥狀,首先重視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這和張仲景治病強調顧護胃氣有異曲同工之妙。臨床常用陳夏六君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4](陳皮、法半夏、黨參、蒼術、茯苓、甘草、黃芪、防風、白術、當歸)培補中土,調內固外。現代研究表明健脾補氣中藥可以提高機體的黏膜免疫力; 通過對免疫分子的影響,達到免疫增強或雙向調節的作用。二是活血,即是活血祛瘀法。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無論內傷造成肌膚失于濡養或是外邪壅滯肌表,都可導致氣血不暢成瘀,瘀血不消,斑疹不去。慢性蕁麻疹的治療很多單從風論治,并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因此應該從活血化瘀方面論治,臨床治療常用桃紅四物湯加減以活血祛瘀。活血的重要性與調理人體正氣相比,稍顯次要,故治瘀為第二要務。三是祛風,風為外邪屬標,故在臨床治療中以前二法為主,在此基礎上輔以祛風止癢的藥物,常用藥有荊芥、防風、蟬蛻、金蟬、蒼耳子、白芷等。
林某,男,35歲,2014年8月14日因皮膚反復瘙癢3年,前來就診。自訴3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皮膚瘙癢,時輕時重,發作時瘙癢難耐。患者喜食油膩煎炸食物,平素胃納一般,偶進食生冷食物則胃脹悶不適,動則易汗出,氣短。大便偶見溏爛,小便黃。查體:形體較肥胖,雙側上肢及前胸部皮膚表面粟粒樣丘疹,有明顯抓搔痕跡,皮膚劃痕征(+)舌淡胖,邊有齒印,兩側見瘀點,脈弦細略數。診斷:慢性蕁麻疹,證型:氣虛血瘀,治法:益氣活血祛風。處方:黃芪15 g,白術10 g,當歸12 g,川芎10 g,牡丹皮15 g,赤芍6 g,金蟬5只,荊芥8 g,白芷5 g,蒼耳子10 g,車前子12 g,3劑。日1劑,水煎服。8月18日復診,見皮疹已基本消退,瘙癢明顯減輕,舌淡胖,瘀點減少,脈弦細,較之前稍有力。又再服3劑。8月22日三診,皮疹消退,未偶有感覺瘙癢,其表證已退,主要以調理中焦為主,原方減車前子、荊芥,加黨參15 g,山楂10 g,薏苡仁15 g。后以上方為基礎,辨證加減,連續服用3月余,隨訪未見復發。
[1]李紅濤, 張恩虎. 痰淤與慢性蕁麻疹淺議 [J].實用中醫雜志,2005,21(5):300-301.
[2]胡德華,張華.慢性蕁麻疹從瘀論治[J]. 遼寧中醫雜志,2008,35(9):1369-1370.
[3]張翠月,高征,劉銀偉.從脾辨治慢性蕁麻疹臨床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8):298-301.
[4]于希軍,王秀艷.養血祛風法治療慢性皮膚病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0):1134-1136.
[5]朱松明.健脾中藥對脾虛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醫雜志,2009,50(S1):230-231.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本科生2012級(廣州 510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4.019
1003-8914(2016)-14-2031-02
(本文校對:楊洪艷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