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彥君 謝京蕊 陳繼蘭 高艷云 郭曉玲
?
慢性盆腔炎的中醫藥研究進展
馮彥君謝京蕊陳繼蘭高艷云郭曉玲
目的了解和探討采用中醫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進展、方法現狀和有效率。方法閱讀和總結近10多年來有關中醫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文獻資料。結果中醫藥治療慢性盆腔炎方法多種多樣。結論從收集文獻來看,中醫綜合治療盆腔炎有效率較高,特別是補腎調周法合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有效率較高,甚至達100%。
慢性盆腔炎;發病機制;中醫藥療法
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疾病,發病率達30%[1],其為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炎性病變的總稱[2]。發病時間多在月經前后、勞累及性交后。臨床表現帶下增多、下腹疼痛、月經失調、不孕、精神不振、乏力、失眠、全身不適等。中醫古籍中并無“盆腔炎”之名,但對盆腔炎我國傳統醫學早就有記載,其屬于中醫“婦人腹痛”“崩漏”“帶下”“痛經”“癥瘕”“不孕”范疇[3]。西醫婦產科學將盆腔炎分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可發展為彌漫性腹膜炎、敗血癥,甚至危及生命。慢性盆腔炎多為急性盆腔炎治療不徹底或患者體弱、病情遷延所致,也可無急性病史[1]。關于盆腔炎的發病率,查閱文獻每年數據統計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者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從古到今,中醫對慢性盆腔炎的研究從未間斷。筆者查閱相關中醫藥治療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盆腔炎根據其臨床癥狀,散載在“婦人腹痛”“崩漏”“帶下”“痛經”“癥瘕”“不孕”等等病癥中。如《婦人大全良方》曰:“夫婦人小腹疼痛者。此由胞絡間夙有風冷,搏于血氣,停結小腹,因風虛發動,與血搏擊,故痛也。”《葉天士女科證治》有:“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屬其本,皆濕熱結于任脈。”《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有:“多因經脈失于調理,產褥不善調護,內傷七情,外感六淫,陰陽勞逸,飲食生冷,遂致營衛不輸,新陳干忤,隨經敗濁,淋露凝滯,為癥為瘕。”《宋氏女科秘書》曰:“經水將來作痛者,血瘀氣滯也,腹中陣陣作痛者,咋怍咋止,氣血俱實……”《萬氏女科》曰:“素有濁漏帶下之人,經水調,不能成胎。”現代中醫學認為盆腔炎病位在胞宮胞絡,主要因為濕、熱、寒、瘀蓄積致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阻。常見病因病機有腎陽虛衰、血虛失榮、感染邪毒、濕熱瘀結、氣滯血瘀、寒濕凝滯。繆江霞等[4]認為“濕”和“瘀”是重要的病理因素,經期產后胞脈空虛,濕熱之邪乘虛而入,久而成瘀,濕、熱、瘀常互結為患,濕熱瘀結證是臨床常見證型。
2.1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根本大法,也是中醫學的精髓。近年來,醫家在辨證論治方面積累了經驗。羅元愷[5]將本病分六型論治:①濕熱壅阻證,用銀甲方。②寒凝血瘀證,用少腹逐瘀湯加減。③氣滯血瘀證,用血府逐瘀湯加減。④肝郁脾虛證,用逍遙散加減。⑤腎虛瘀滯證,用左歸丸加減。
山東濟寧市中醫院婦產科(濟寧 2723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4.073
1003-8914(2016)-14-2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