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星
摘 要: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大多數國有企業已經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了現代企業制度。然而,搞好企業,經營者是關鍵,對經營者的有效約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保證。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一些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表現出了越軌行為和短期行為,給企業和國家帶來了嚴重的損失。近年來,國有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因腐敗問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現象時有發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要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就必須加強對國有企業經營者行為方式的規范研究,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
關鍵詞:國有企業;監督;約束
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形式。在業主制、合伙制企業中, 往往經營者就是投資者自己,不存在“委托—代理”問題,投資者可以通過直接經營來控制企業。而現代公司制的根本特征在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公司的最高經營管理決策權由經理人(即由所有者委托的代理人)掌握,即經理制。由此,現代公司在運營中產生了對經理人行為失控、缺乏監督約束的問題。而國有企業的監督約束問題,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深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并逐步明朗化的,國有資本關系的性質決定了其現實的經營運作必須通過國家所有制形式實現,國有企業天然的具有最為社會化的委托代理特征。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國家作為所有者對企業實行直接的經營管理,企業經營者面臨來自強大計劃指令和人事任免權的有力約束,沒有法人財產獨立地位,因而也就不存在市場意義上的“代理問題”和“監督約束”問題。隨著國有企業通過擴大企業自主權、承包經營責任制、“兩權分離”、“政企分開”、法人制度和股份制改造等改革形式的演進,在法律上形成了具有高度集權特征的授權經營制度,使企業的權力高度集中于主要經營者手中,企業的生產經營運作過分依賴于經營者的個人素質和決策水平,加大了資本的市場風險和管理風險,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企業監督約束機制,“代理問題”必然會引發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和導致企業內部人控制,勢必會造成大量的國有資產流失。
從我國國有企業經營者隊伍來看,盡管其中有不少優秀者,但目前國有企業經理、廠長的任命委派制,顯然已不適應買方市場條件下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對經營者的要求。所以,要想完成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就必須面對以下幾個國有企業的體制問題:
一、所有者缺位問題
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全體人民,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屬于全體人民所有,而國家是全體人民的代表,代表全體人民來行使所有者的權利和承擔所有者的義務。由于全體人民的所有權是不可分割的,國有企業屬于全體人民所有,但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國有企業的真正所有者,這就造成國有企業的所有者缺位。國有企業的所有者缺位造成了企業所有權無法得到落實,形成所有權虛置的現象,也就是沒有人享有所有者的權利,也沒有人承擔所有者的責任和義務。雖然,國家和政府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來代表全體人民行使所有權,但是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抽象的國家和政府并不是具體的法人或自然人,也就是說國有企業沒有具體的法人和自然人擁有企業的所有權。
所有者缺位是我國國有企業中的特有問題。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國家, 國家對企業的所有權怎么行使?只有派出所有者代表進入企業或者各級政府成立國資委進行管理, 但是所有者代表并非真正的所有者,仍然是“代理人”而已。所有者的身份經過一個長鏈條式的委托關系,到了公司里已經模糊不清了,無法說清楚誰是所有者。所以現實中一些國有企業投資者代表兼任董事長、總經理,究竟是所有者還是經營者?身兼數職,誰又來監督誰?因此,就產生了所有者缺位或監督人不存在,無法對經營者進行監督約束的問題。
二、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所追求目標不一致的問題
由于兩權分離,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對于企業所有者來說,追求的目標可以簡化為企業利潤最大化,而經營者不是企業所有者,沒有剩余索取權,其收入的高低不一定與企業利潤多少相聯系,企業利潤最大化不意味著管理人員個人效用最大化。因此,經營者沒有足夠的動力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他所選擇企業經營目標往往是能使他個人效用達到最大化的目標,那么就潛伏著經營者利用手中的權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
三、經營者道德風險和無責任經營問題
由于兩權分離, 經營者不是企業財產所有者,或僅占有很少份額股本。對企業經營不善導致的虧損或破產,經營者所能承擔的責任是有限的,大不了是個人信譽、地位和報酬的喪失,與企業所有者資產損失相比是十分不對稱的。由于這種責任的不對等,加上信息的不對稱導致的監督約束不完全,經營者為了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而采取諸多不道德行為, 產生“搭便車”現象。而“59歲現象”更是國企經營者心理失衡、悖德的典型。
相當部分國有企業對經營者的監督職能實際上沒有起什么作用, 經營者只要沒有做出特別出格的事情,一般不會因經營責任而辭職或免職、解聘。由于政企不分,國有企業經營者大多數是由上級或政府任命的,經營者到底是對上級負責,還是對所有者(大多處于缺位狀態)負責呢?這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數國有企業中經營者“一人說了算”的情況就是無責任經營的后果,這必然導致一些企業盲目重復上項目,經營戰略決策嚴重失誤,高負債,亂投資。
四、企業的監督機構不健全,監督不力
在大多數國有企業中,國家股仍然居于“一股獨大”的地位,股東大會這種松散的組織形式難以真正使用投票表決的方式。執行董事占據了董事會大多數,董事會與管理層往往合二為一,董事會被管理層控制、董事之間職責分工不明確等一些原因使得董事會難以起到對經營者的監督約束作用。雖然在大多數國有企業中,監事都是由國家直接行政任命的,但是由于監事往往同時在多家單位任職使得監事對任職公司的經營狀況、經營效益的關注程度下降,監事會也無法發揮對經營者有效的監督約束作用。
近年來,國有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因腐敗問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現象時有發生,對我們整個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十分嚴重的,損害了所有者利益,加劇了社會不公,并危及社會穩定。所以要想達到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就必須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的監督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