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義忠
摘 要: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動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賦予農民對落實到戶的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提高集體經濟組織資產運營管理水平,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關鍵詞:新農村經濟;培育;發展壯大
一、培育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一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們的新農村建設之所以稱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大處說就是要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農村說就是要堅持農村最基本生產資料和經營、發展要素——土地的集體所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任務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從對我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的專題調查情況看,凡是新農村建設搞得好的村,基本上都是集體經濟實力比較強的村。集體經濟實力強,服務發展能力才強。只有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新農村建設才能穩步扎實地向前推進。
二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客觀要求。《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應當明確,與以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提法不同,這是首次把集體經營與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來的。顯而易見,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有助于促進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發育,拓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
三是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舉措。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的目標。所謂“全面小康”,不是指某一方面指標達到小康,也不是指某一部分人達到小康,而是指全社會、全體成員、全面達到小康目標。只有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才能實現新農村建設“強、富、美”的目標,才能確保農村全面小康目標的如期實現。
二、培育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集體經濟始終處于低落狀態,主要是受思想觀念、創業意識、和生產資源的影響,使集體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嚴重的阻礙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和積累。
一是集體積累來源渠道單一,相當一部分村集體積累為負數,集體全部收入幾乎僅來源于國家的財政轉移支付。
二是資源沒能得到充分開發利用,閑置、浪費現象嚴重。
三是非生產性支出過大,部分村干部亂支濫用,管理上有漏洞,導致集體積累流失的現象較為嚴重。
四是缺乏強有力的扶持措施和優惠政策。多年來,有關職能部門對鎮村發展的總體規劃、生產布局、資源優勢、發展思路缺乏深人細致的研究,對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缺乏必要的引導,缺乏強有力的扶持措施和優惠政策,扶貧資金分散,起不到切實幫扶作用,無法引導村集體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的原因。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全市村集體經濟薄弱,發展緩慢,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原因。
主觀原因有:一是有的鄉村兩級黨組織對發展村集體經濟認識上有偏差。有的認為時下鼓勵個體私營經濟,再講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時宜;有的認為在當前的條件下,發展集體經濟難度太大,找不到門路;二是有些村干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能力不強。近年來,通過選配農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直選村委主任,農村干部隊伍整體上得到優化,素質得到提升,但是,村干部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發展經濟本領不強的狀況沒有得到徹底改善,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有的村黨支部書記思想不夠解放,怕擔風險,不能放開發展集體經濟,這些人為的因素成為發展集體經濟的阻礙。
客觀原因有:一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基礎條件薄弱。由于可開發利用的資源、可依托的優勢較少,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經濟發展空間較小,村集體缺乏實體,僅靠土地承包費,收入渠道狹窄。二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外部扶持不夠。雖然近年實行縣直部門包村制度,但包村的單位,側重于對貧困戶的扶持和對基礎設施的改善上投資,對壯大集體經濟方面的幫扶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上不夠。三是現有的集體經濟實體經營管理不善。表現為個別村干部有短期行為,不注重增加集體實體的投資,導致集體實體收入減少,有的村低價發包集體實體,導致集體收入流失,有的村盤不活集體資產,有閑置浪費現象。
四、培育和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思路
一要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思想引導行動,思路決定出路。打破農村集體經濟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必須從抓好農村基層干部以及農民群眾的思想解放入手。利用多種有效形式教育大家端正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認識,增強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點是“四個講清楚”,即:講清楚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講清楚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是走老路、“歸大堆”,講清楚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從各村實際出發、探討切實可行的發展途徑,講清楚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和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治理機制有機結合起來。
二要必須切實加強“三資”管理。摸清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狀況,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運營管理水平,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保證。要以搞好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加快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
三要必須完善農村治理機制。應當看到,我市多數村莊實行的是村社合一體制,就是說村民自治組織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融為一體。這種體制與城市里的政企不分具有同樣性質,村民委員會既承擔整個村務管理職能、又承擔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職能,很容易將集體經濟收入直接用于村務發展其他方面的開支。因而,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把集體經濟組織從村民委員會分離出來,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市場主體,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走上自主經營、規范管理、健康發展的路子。而村民委員會只是代表村集體依法行使監督服務職能。
四要必須選準選好“帶頭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快慢,關鍵取決于經營管理人員素質的高低。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拓寬選人視野,提高用人標準,真正讓政治素質好、群眾威望高,并且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人才擔當重任。尤其要支持和鼓勵在城市務工經商的成功人士回村創業,帶領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為培育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供人才保障,形成了村級黨組織建設與集體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