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正確的操作策略是股市盈利的必要條件,如同戰爭中的戰略方針,是謂:“策略不對,努力白費”。但是投資者往往沒有重視這個問題,只是按慣性思維或按過去的習慣來操作,并沒有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調整相應策略。
股場如戰場,戰略戰術運用的原理是相通的。戰略戰術正確了,在戰場上就能百戰不殆;同樣在股市中,只要我運用了正確的戰略和對策,我們同樣能夠取得成功,爭取利潤最大化。
證券市場在不同的階段,相應的策略也是不同的。大體說,牛市可以激進一些,持股周期可以長一些,盈利目標可以大一些;熊市和震蕩市,買入就要謹慎些,持股周期要短一些,盈利預期要小一些。筆者在這里談談“游擊戰十六字訣”在股市中的運用。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在這個市場中到底誰是我們博弈的對手?誰是我們戰術運用中的敵人?
如果你認為是莊家,想要戰勝莊家,那就比較困難了,因為莊家是市場中的強勢群體,有著信息優勢,資金優勢,人才優勢和武器優勢等等,普通投資者是難以取勝的。只有管理部門有能力制約他們和懲罰他們。
有個理論叫做“博傻理論”。該理論認為我們市場參與者都是“傻瓜”,就看誰“更傻”,出更高的價錢接了別人拋出的籌碼,他的錢就到了別人的口袋里。不能否認,這個市場有投資的成份,也有投機的成份。我們戰術運用中的敵人或者市場博弈的對手,就是這個投機游戲中的“更傻”者;說白了,就是市場中的買單者,就是反應遲鈍的資金,人們通稱為“散戶”。想明白了輸家是怎么輸的,那么離贏家也就不遠了。
“敵進我退”:當場外最遲鈍的資金都忍不住進來買股票時,就是我們該離開的時候了。長線的遲鈍資金如學生、菜農,其他行業技術人員等,他們封閉式地專注于自己的領域,對金融市場是很少有感興趣的,所以他們的資金代表著最遲進入市場的資金。等金融市場的賺錢效應吸引到他們都來投資的時候,基本是來接最后一棒了。段子里說的“菜市場的老太太們都買了股票并四處談論股票時就是頂部”,講的就是這個理。中短線的遲鈍資金,是那些看著滯后型技術指標追漲殺跌,行事猶豫緩慢的散戶,他們的言行有時可以作為判斷市場的反向指標。
“敵駐我擾”:多數散戶休息時間,我們做調研,做功課,做各項研究和準備工作。
“敵疲我打”:當市場很低迷,散戶們厭倦股市的時候,我們開始試盤和逐步建倉。低迷時買進也是一個盈利的訣竅。
“敵退我追”:散戶在低位遇反彈,或大牛市中長期不漲的股票終于漲起來給散戶解套時,人們紛紛出逃,這正是大漲的初期,是我們大膽加碼買進的好時機。
證券市場的策略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你投資的成敗。比如在2006和2015的牛市到來時,我都在朋友圈內反復提出“在牛市中我們要向新股民學習”。為什么呢?因為新股民大多采取的是激進的策略,他們沒有風險意識,是堅定的多頭。故牛市中往往是新股民比老股民賺得快,也賺得多。新手喜歡看股評或看新聞信息買股票,或者效仿所謂的漲停板敢死隊——盤中追漲停。在牛市中,這些股票都是熱門股、龍頭股,都是“沖天炮”,雖然已經漲了很多了,但后市往往還能繼續大漲。對于震蕩、洗盤、回調,他們以不變應萬變,打死都不賣!他們是典型而激進的死多頭。一段漲勢后,老手們紛紛減倉或不敢追高,而牛股震蕩洗盤后又繼續狂飆,于是新手們在上漲階段屬于賺錢最快的一類人群。
牛市大家都在賺錢,但牛市的時間是有限的,高手們應爭取賺得更多更快,辦法就是采取偏激進的戰術。如此一來,階段性的戰術上高手與新股民是一樣的,這就是我提出牛市向新股民學習的理由。體現在細節上就是“別太在乎短線乖離率,買強勢龍頭股,持股時間長一些。”
但是牛市終究要結束,熊市遲早要到來。高手與新手的交易策略在市場轉熊后就明顯區別開來。高手在市場轉熊的時候徹底空倉離場,保住勝利果實;新手看不到市場的風險和變化,一根筋走到底,等到熊市又把利潤還給市場甚至倒虧。頂級高手是大智若愚;新手做了真正的傻瓜。
如圖所示,2015年6月19日,是牛熊轉換確認日。部分高手根據政策面、資金面、盤面等頂部特征提前一些空倉離場。沒有提早離場的高手,在這一天確認熊市到來時再徹底空倉離場也是大贏家。改為熊市策略后,年內還有幾次反彈的盈利機會。
筆者最后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雖然證券市場已經大幅下跌,但熊市不言底這句話還是要知道。在牛市確認信號未發出之前,都必須堅持謹慎的策略:“不追高,不貪大,控制倉位,低吸高拋,寧愿錯過不要做錯。”筆者個人認為,2016年1月底的低點很可能是一個階段性反彈的開始,散戶們在最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光明。“敵疲我打”的操作機會或許正悄悄走近,我們應該做好準備,迎接春季行情的到來!